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娟 《学理论》2012,(20):167-168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在将近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总体发展良好,局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从研究现状、研究视角、未来走向三个方面概括其研究特点,以期有助于其他研究者充分了解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现状与前瞻,促进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2.
林连芳 《学理论》2009,(31):160-161
有关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转型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戊戌维新前后,改良派所宣传与实践的君宪民主思潮,可视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重要转型。一方面,改良派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进行强力批判,提倡民权说,实行君主立宪制;另一方面,致力于宣传西方议会民主政治,强调民主和自由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后来民国的建立乃至五四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政治觉醒的主要思想內容,阐明了他们政治觉醒的思想演进与实践发展的基本轨迹,合乎逻辑地揭示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政治觉醒的伟大转变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1840-1949)的研究范围、主要内容、基本线索及基本方法等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需要继续对其进行研究,特别需要探讨其研究范围、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处理思想史与实际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会政治是近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民主政治形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议会政治思想的传播,议会政治作为仿行西方政治的一种重要形态被嫁接、移植到近代中国.议会政治在近代中国的移植、运作和变异,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但影响了近代中国政治的走向,而且改变了近代中国政治的形态与内容.政治合法性、政治参与、政党政治、政治理念、政治体系等结构性的因素或被刷新,或被重塑,由此,中国政治开始了从传统政治向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以编撰者数十年学术积累为基础,将刘泽华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主旨的王权主义定位与各时期政治思想主题有机结合,以高度凝练出的问题意识,引领各分卷的内容厘定、体例安排、方法选择和叙事风格,实现了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编撰体例和叙事方式的全面创新。尽管还存在某些缺陷,但《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仍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创建百年以来的典范之作。它不仅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有思想的思想史,还是一部饱含现实关怀、试图回应和解释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的以政治思想史形式呈现的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张治江  安树彬 《理论导刊》2012,(11):109-112
新世纪十多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在史料发掘、学科体系建设、思潮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研究理念与方法、范围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体系建设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学界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8.
民族主义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晚清时期,这一思潮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产生;而民国时期是这一思潮的发展与高涨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狂热的民族意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逐步倾向于推动维护民族利益行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发轫和创立的历史,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治学科的智慧源流和鉴知明镜。以宏大历史的视野,基于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发端和拓展的研究,可知近代中国政治学科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发轫,在启蒙知识分子努力以近代西学取代传统儒家、以西方制度变革拯救民族危亡的知识努力下创建的。为此,近代中国政治学的诞生是偶然与必然、传承与转换、移植与选择多重矛盾辩证作用的产物,具有特定的样态和特征。近代中国政治学科的发轫创立,既对于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和文明的转换和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知识传统和教育体系的重大转折和突破,又必然带有旧传统的深刻遗痕和新学术的先天不足和缺憾。它在学科建设宗旨确定、学术思想确立、体制机制优化以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一流政治学科具有多方面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海外贸易思想在明朝中后期开始萌芽,主要内容表现在开放海外贸易论者对开展海外贸易作用的认识和政策构想两个方面。中国近代海外贸易思想具有与传统海外贸易思想不同的特点和性质,其萌芽思想的产生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思宏 《学理论》2013,(11):191-192
从睁眼看世界到洋务思想,中国不断汲取着西方文明的营养。鸦片战争后,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致使中国内忧外困,百姓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困境,中国近代思想家不断探索解决途径,在传统救灾的思想上,结合西式救灾思想,提出了新的救灾主张和措施,并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中国近代救灾思想。近代救灾思想主要体现在直接救灾和间接救灾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方芳 《学理论》2010,(23):169-170
吴稚晖作为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抨击清预备立宪等方面。因此,研究其思想,不仅对于探索他早期政治思想的演变,正确评价他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准确把握其日后的政治流向十分必要,而且也有助于认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便人们更好地总结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维新政治思潮是继晚清洋务思潮之后兴起的又一主导性政治思潮.以近代报刊和近代学会组织为依托而兴起的近代维新政治思潮,实现了对其之前洋务思潮的历史超越.本文以戊戌时期执舆论之牛耳的民间政论报刊《时务报》文本作为审视对象,集中探讨维新政治思潮相对之前的改良思想与洋务思想的超越性,以便我们更为清晰地把握和了解近代维新政治思潮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和政治思想史上所作的历史贡献以及所占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曾一度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流行,王光祈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有密切联系,曾对一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知识分子发生过明显影响,在那个时代产生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因此,在近代政治思想史和空想社会主义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是五四时期思想史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仅就五四时期王光祈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作为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代中国政治学学术团体在国运多舛之时破土而出,主动承担起"合一群以振中国"与"促进政治科学之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政治学学理,探讨实际问题,提供政策方案,期于国家政治建设有所贡献"是绝大多数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的宗旨所在。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逐渐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其实际运行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和影响。在晚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的学术生活、学术追求、精神品格及其制度安排,丰富了具有中国本土风格的学术社团文化,是我们今天建设政治学学术共同体时仍需传承与借鉴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是一个被迫卷入现代化进程从而不断蜕变的历史时期,仁人志士渐渐从各个方面认识到,在现代化浪潮中中国不得不学习西方。然而可贵的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也同样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病以及中国的现代化对于全人类的意义及责任。然而中国自身的历史脉络意味着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的道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军绅政权、国民党等政治势力虽曾致力于现代化,但只有重建崩坏的中国乡村基层政治秩序,才能建立一个有能力推进现代化事业的政治机器,而唯有中国共产党才最终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明确提出了"开放"和"对外开放主义"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观点,孙中山也是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基本观点是引进外国先进的物质文明来发展中国,致富图强。他勾画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宏伟的经济建设蓝图,制定出一系列关于经济建设的具体策略、措施和方法。这些思想和实践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空前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1,(9)
在中国近代,儒学丧失独尊地位,最终被边缘化,这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事。张锡勤先生在《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一书中,将这段历史分为六个阶段":清代(鸦片战争前)""太平天国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20世纪前十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并结合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冲突,深入分析了儒学在中国近代时期地位不断衰落的过程和原因,并且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必然性,对于人们正确对待儒学以及树立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改造是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由于社会危机的显露程度和人们对社会危机的认识程度的差异,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思想萌芽之后,经历了从以政治制度变革为中心到主要注重人的改造,再到以政治制度变革带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发展历程。历史表明,只有人的改造与制度改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以人的改造推动制度改造,在制度改造中实现人的改造,二者齐头并进,相得益彰,才能最终实现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重点论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中的三个问题,一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定位;二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历程;三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