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论“人世”路当心走好/本刊评论员(l,l)WTO:振兴中华的新起点/本刊评论员(2,l)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5·31”讲话身体力行“三个代表”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本刊评论员(3,l)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而努力奋斗 /本刊评论员(4,l) 领导重要讲话按照“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全面培养提高领导于部的 政治家素质/王友文(2,5)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新华社(3,5) 专家报告精选社会科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宋惠昌(1,5)关于劳动、剥削等问题讨论的综述/曹…  相似文献   

2.
和平演变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已经在世界上出现,它是西方敌对势力(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攻势得手的直接后果。而反“和平演变”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西方敌对势力(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攻势的一种保卫自身的抗争行动。“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对立和斗争不断深入发展的产物。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从社会主义国家诞生那天起就开始了。西方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和平演变”斗争也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而是随着两种制度斗争的深入而产生、两种制度斗争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在当代,“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是资本主  相似文献   

3.
学习论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缘由蒋仲辉(1·2)新中国为建设政治文明的不懈努力李正华(2·2)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李强(3·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徐久刚(4·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徐久刚刘天义(5·2)“最大政治优势”和“最大危险”徐久刚(6·2)人民是党的生命的惟一支点贾仕武(7·2)“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范希春(9·2)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金冲及龚书铎李文海(10·2)回顾大历史缅怀毛泽东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想路线———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概论之一高宝柱(1·4)揭示支配社会主义的基…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75年至1982年9月的著作)共47篇,417页。其中:使用“社会主义”一词410次。 使用“资本主义”一词93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82年9月至1992年2月的著作)共119篇,383页。其中:使用“社会主义”一词468次。 使用“资本主义”一词143次。 摘自(真理的追求)1999.3《邓小平文选》中的“社”与“资”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赵唯(1.5)把握四个关键推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宋一(1.8)贯彻科学发展观,要解决三个问题高放(29)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蔚青(5.10)学习胡锦涛“6·25”重要讲话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励慧芳(5 .13  相似文献   

6.
《实事求是》2006,(6):78-80,F0003
·评论·新年致辞本刊编辑部(1)立足新疆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刊编辑部(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本刊编辑部(3)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本刊编辑部(4)学习《江泽民文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刊编辑部(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刊编辑部(6)·专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改革与发展聂卫国(4.4)稳农固本统筹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司马义·铁力瓦尔地(5.4)·哲学·坚持以人为本,超越“走入”与“走出”之争杨成湘(2.4)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原则刘军(2.7)哲学要研究竞争与合作赵子祥(2.10)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7.
有的同志对“不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提出质疑:(1)最早使用“不发达社会主义”提法的文章认为,这一提法是参照列宁关于“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提法而提出的。他们指出,列宁关于“发达的社会主义”提法共见两处。第一处在《列宁全集》第30卷《关  相似文献   

8.
(一)何为“两种公有制”模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两种公有制”模式,是指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并被人们公认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固定公式.这种模式可简单概括为这样几点:(1)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只能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二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研究对当代世界时代问题的思考于光远(2.5)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问题的再思考连会有(2.8)“三个代表”与十六大精神学习贯彻十六大对党建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 郁义康(l5)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学习十六大报告关于“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论述的体会张文元(LS)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朱中人(1.12)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 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决策费国良(1.15)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学习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奋斗目标”的体会李德荣(1.18)“十条基本经验”是…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社会党国际以及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将瑞典社会民主工党(以下简称社民党)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及其实践结果称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并冠之以诸多美名。如“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橱窗”,“现代福利国家的楷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试验室”,“第三条道路”,等等。剖析“瑞典模式”,对于我们了解究竟什么是瑞典道路,深刻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坚定科学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方面 1、关于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关系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创立的社会主义与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原则区别与界限”。这种观点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称为“理想的社会主义”,说它只存在书本上,谈不上有什么“优越性”;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称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其“优越性是大大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2.
刘枫 《求是》1995,(11)
一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同上书,第111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公有制(公有制主体)、共产党执政的经济物质基础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非是可以等同互换的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执政党”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意识的确立,现在已到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提法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涵义 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6年6月邓小平会见香港工商界访问团时的谈话) “一国两制”实现后,我国的主体仍是社会主义。“我们对香港政策长期不变,影响不了大陆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一)为什么说“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学习纲要》16论中,唯独在第2论题目中用了“最重要”的字眼。至少有两点理由:第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纲,贯穿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始终。江泽民总书记始终把这个问题称为“基本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的决定中,把它概括为一个“主题”,邓小平多次把它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第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提出,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党的十一届  相似文献   

16.
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再一次表明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曲折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原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目前仅存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5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面积从原来占世界1/4下降为1/7,全世界共产党人数减少了3000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了辉煌岁月之后,一下子跌入低谷。西方敌对势力断言: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大失败”,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20世纪兴起的社会主义,必将在20世纪灭亡”。一时间“社会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以下凡引该书只注页码)对这个概括应如何全面正确理解?笔者认为只有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特色及其相互关系弄清楚了,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才能认清社会主义的特征,解决社会主义的“手段和保证”问题;才能搞清社会主义的特色,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刊文摘     
明八荣知八耻黄志坚在《前线》(北京)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关系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它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八荣八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第二,“八荣八耻”是衡量社会文明程  相似文献   

19.
专论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本刊评论员(1,1)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本刊评论员(2,1)牢记八荣八耻构建和谐社会/本刊评论员(3,1)深入开展学习《江泽民文选》活动/本刊评论员(4,1)领导讲话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刘学虎(4,5)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公共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分析/许启强(1,16)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王东升(1,20)加强效能建设改进机关作风/林彦玲(1,23)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认识/续新燕(1,26)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反腐倡廉/骆新星何萍(2,5)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在谈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道德建设)时强调“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同时又强调“坚决制止”和“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不道德行为。在这里,“建设”是“立”,“坚决制止”和“反对”是对不利于“建设”的各种障碍的破除,因而是“破”。“立”是本旨,“破”是为了“立”。“重在建设”的方针实际上就是要求以“立”为本,破立结合。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一方面要着眼于“立”,即着眼于建立、健全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又要“破”,即破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障碍,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道德,反对新形势下滋生蔓延的各种不道德行为。破和立是社会主义道德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