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世纪初期,在中国史学的革新思潮中,李大钊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现中国史学根本变革的主张.这些主张所形成的变革方案具有可行性,其对理论研究的强调具有前瞻性,而其史学革新的"持续论"则具有普适性.由变革的理论和方法等层面组成的新的史学"范式",为当时处于探索中的中国史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选择,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史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陈梅 《理论月刊》2014,(4):43-45,64
翦伯赞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一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并密切结合中国历史实际,致力于中国的社会和历史问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30年代,参加"中国社会史大论战",跻身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行列。抗战时期,从历史哲学角度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建国之后,发表了一系列史论结合文章,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新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3.
爱德华.汤普森是当代英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汤普森的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在工人阶级和阶级意识的形成、前工业化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治特征、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史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均提出独到见解,富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史学呈现出两大演变趋势:一是各派史学的融合互流,一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这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抗日救亡的需要。这种演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史学的格局,对以后的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是20世纪中国史学所发生的最为重大的变化。其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李大钊提出的史学革新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大钊通过深入系统的论述指出,史学革新具有必然性和连续性两个基本属性,史学革新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科学的历史学,史学革新的理论取向是将先进、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用于史学研究。这一史学革新观揭示了历史学科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李达虽未提出系统的史学理论,但他在长期的史学研究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史学理论,并散见其论文、专著、报告和言谈中。李达积极探讨了一系列有关的重大史学理论问题,如历史学研究对象、定义、特性与内涵,历史学研究的任务,历史学的地位,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方法、史料与理论的关系等,揭示了历史学这门学科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从历史学的概念、范畴、性质、定位、基础等方面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艳秋 《求索》2023,(2):55-61
新时代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朝着构建中国特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方向不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应自觉肩负起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方法论,建立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发扬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发掘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坚守中国史学立场,构建中国历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8.
美国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随着中国当代问题重新被重视起来而发展的,期间由于中美之间对峙局面的出现,研究者大多数会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能做到公正地评价,后来越南战争等问题促使了美国开始反思现行的研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美之间开始对话,美国学者能够进入到中国内地进行考察,虽然有许多限制,但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工作带来了重要的讯息.改革开放的实行,美国的研究者可以在内地进行材料的收集和研究,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历史叙事功能的退化与史学危机--兼论历史评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事本位"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然而近代以来的新史学,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史学却日趋与中国固有的历史叙事传统渐行渐远,由此导致了史学的空框化.当代的史学危机实质上是叙事功能退化所引发的传播性危机,而所谓历史评价也往往表现为非叙事的当下意识形态评判或价值评判,故真正的历史评价也有赖于历史叙事本位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中国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使用"女性主义史学"这一西方舶来的术语,同时又对其加以解读。然而,学者们对女性主义史学的内涵、方法、兴起的时间等方面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通过对女性主义史学与女性史学的比较,阐明了女性主义史学的研究主题、认识视角、分析方法,从而进一步明确女性主义史学并非对传统史学的彻底否定,它更多地是史学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方法与立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述,记载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诸概念、范畴历史演进轨迹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它所呈现出的史学特征与其主流认知的背景紧密结合在一起。文章以苏联、东欧及我国马哲史著述所呈现的史学特征为研究对象,从中抽取出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逐一分析。首先检视并说明"客观性"的双重含义及分析它在马哲史著述中的体现;其次以"经世"为主线扫描马哲史著述中很不"客观"的条文;再次诠释马哲史著述呈现的"文化"特征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理论创新主体间的理论互动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起着融合、促进的关键性作用。延安时期,毛泽东与党的理论工作者围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史学研究以及文艺理论创作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任务艰巨而又影响深远的理论探索与互动,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轶欣 《传承》2010,(15):66-67
1966-1976年的"文革史学"是动乱年代政治运动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史学史上极为黑暗的一页。直接导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政治事件就涉及到史学界。对吴晗、翦伯赞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打开了个缺口,历史学界完全被"左"倾狂潮所覆盖,大批历史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右派分子",备受精神折磨和肉体伤害,失去人身自由,学术研究更无从谈起。对"文革史学"表示藐视和义愤固然是正当的,但仅限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冷静地进行清理、思考、分析和评判才是史学工作者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史学危机论的提出,一些年轻的史学家纷纷行动起来,他们要求改良落后的史学研究方法,注重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先进的方法论经验,跨学科研究随之兴起并渐成思潮,到20世纪末达到了它的一个顶峰。这次跨学科史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既是对西方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传播与应用,同时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摆脱阶级斗争史学方法论的束缚,适应史学危机论的呼声和学科分化的要求,吸取其他学科的新的理论和方法,走向辉煌21世纪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1966-1976年的"文革史学"是动乱年代政治运动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史学史上极为黑暗的一页.直接导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政治事件就涉及到史学界.对吴晗、翦伯赞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打开了个缺口,历史学界完全被"左"倾狂潮所覆盖,大批历史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右派分子",备受精神折磨和肉体伤害,失去人身自由,学术研究更无从谈起.对"文革史学"表示藐视和义愤固然是正当的,但仅限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冷静地进行清理、思考、分析和评判才是史学工作者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张闻天的史学思想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青年时期他翻译了一些西方史学著述,并对历史定义、历史特征、历史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张闻天史学思想成熟的阶段,他编写了《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指明了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和基本线索,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革命史研究的科学体系,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革命史研究的新水平,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其构建的中国革命史研究科学体系、评价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方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期推介     
<正>李达是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本期由武汉大学教授汪信砚主持的专题"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赵士发和李亮华的《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问题的反思及其重要启示》,汪信砚和郎廷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开启之作——李达的〈中国产业革命概观〉探论》,鲁涛的《李达对史学理论的探索》,三篇文章分别从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正逐步纳入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范围,将其视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方向。中外史学交流和互动,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接受史学理论对海外中国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海外中国学研究对中国史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史学史研究对推动海外中国学发展的意义是双重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的史学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没有问题、寻找问题到发现问题的发展过程,表现为"概论史学"、 "剖析史学"和"反思史学"三个阶段.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树立明确的问题意识,贴近和关心史学实践,并逐步建立起中国式的史学理论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20.
蔡蓉 《传承》2010,(18):36-37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推进的根本保证,在"相结合"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