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方言的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云南汉族方言形成与云南汉族的移民史相联系。元以前汉语以与少数民族语言融合为主,其口语基本丧失了交际功能;明代云南汉族移民大增、汉语地位始上升,汉语官话于明中叶始演变为云南方言。云南方言是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为基础形成的。清代后,则湖广、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话对云南方言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长江以北明代人口重建地区方言的知照系声母的比较,说明明代的北系官话知照合一读、‘、。指出这个格局影响了现代中原官话区、北方官话区、北京官话区方言的定形。并提出北系官话的知照系格局先后经历了宋代格局,元代格局和明代格局。现代北京话的知照系格局是在明代北方格局的基础上融合南方官话格局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楚语区”是赵元任提出的方言区概念,该区的方言目前暂划归江淮官话区的“黄孝片”.“楚语区”方言内部差异不大,主要是调值上存在细微差别,许多方言词语颇有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听到它们能马上猜测讲话者可能来自该区,索考它们常常发现它们是古语词的遗留.本文拟选取“楚语区”常见的单音词十来个,将活的方言词与古文献相结合,训释这些单音词的词义,并考证其用字.  相似文献   

4.
根据语言接触引发语法演变的理论,分"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两种类别考察黔东南方言与侗语、苗语的语法接触现象,认为:第一,黔东南方言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的地域特征与语言接触有关;第二,侗语、苗语中的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现象多于汉语,表明汉语为强势语言,吸引侗语、苗语向其靠拢。  相似文献   

5.
张进军 《求索》2007,(2):199-200
文章通过溆浦龙潭方言入声字的归并、古全浊声母的今读及其与周围方言的比较,发现龙潭方言不同于湘语,亦不同于西南官话,而和湖南境内的赣语有较多的共性,说明龙潭方言是一种带有浓厚赣语色彩的湘语。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是由方言特有词汇和普通话转借词汇两大部分组成的",但毕节方言由于其形成的历史文化特点的特殊性,形成了李蓝先生所说的"官话音系掩盖了的混合性方言"的特点。本人在进行方言调查的过程中,除了语音方面与李蓝先生有同感外,词汇方面亦深感其构成较为复杂,呈现出多元  相似文献   

7.
《松州》2014,(3)
<正>本书共收集敖汉地区常见的方言、土语、谚语、歇后语等9249条,另有称谓词、民俗词若干。采取先列出词条,再用汉语拼音注音,然后按着敖汉地区使用的含义进行释义。方言具有的准确、细腻的特点,为更好地把方言的这些特点表现出来,防止理解不准确,又列举若干例句,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词义。考虑到敖汉旗处于北方方言区,又是东北官话和京冀官话的交叉地区,方言词与普通话通用的比例很高,为减少篇幅,本书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基  相似文献   

8.
陆露 《传承》2013,(2):80-81
重叠式是汉语构词形式的一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几种,它们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桂柳话是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也是那坡县主要方言之一。作为地方方言,那坡桂柳话和普通话虽同属官话,两者在动词的重叠式上存在差异,而在名词、形容词、量词重叠式方面的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9.
罗庆云 《理论月刊》2012,(10):88-91
武汉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武汉方言中许多常用词语颇有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从使用的地域来看,它们似乎是土生土长的武汉话;但从传承的历史来看,它们却往往是古语词的遗留。本文选取其中的"模子"、"答白"、"捞摸"等词语13个,从使用现状、用字理据、来源流变等方面对其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0.
七大方言区     
《天津政协公报》2011,(5):13-13
<正>我国七大方言主要根据语音方面的差异来划分。北方方言:他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备金华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北方方言又分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西南和江淮方言等四个次方言。吴方言:分布在上海、江苏长江以南,镇江移动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以苏州话代表。湘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华为代表。赣方言: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  相似文献   

11.
廖峻澜 《四川政报》2002,(36):35-37
“湖广填四川”而产生的移民文化影响深远。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光辉,而今天的四川方言正是在移民文化的冲击下形成和发展的。德阳市是四川I省重点工业城市,德阳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代表点之一。本文在考察德阳方言与移民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它的发展趋势和“推普”前景做出初步的  相似文献   

12.
2.《词话》本中保留了大量的兰陵方言《词话》中,运用了大量带有地域特征的语言,这些语言又以流行于市井及下层人家之间者为多(像西门庆等官场人物的应酬语言,大多是文皱皱的官话,乃是例外)。当时,有名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和《水浒》,也具有这个特点,但是方言数量太少了,构不成语言特征。因此,从书中的方言着手来研究作者籍贯、身份,以缩小“作者群”的范围,对《金瓶梅》来说,不失为“解谜”的重要方法,有幸的是,大量方言  相似文献   

13.
论方言影视剧的生存语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义贵 《新东方》2001,10(6):63-66
日常生活中的“方言现象”比“普通话现象”更为普遍、常见,方言比普通话更为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同时突出作品的地域特色,方言在影视剧中得以启用。虽然方言影视剧在与普通话影视剧的比较中其劣势是十分明显的,但由于四川话(包括重庆话在内)与普通话之间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张力空间,川渝地区也就成为生长方言剧的肥田沃土。  相似文献   

14.
姚同发 《黄埔》2008,(3):104-107
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种语言,目前还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一般估计,大约有七八十种之多。按国内语言学界的传统看法,这七八十种语言分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又称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印欧语系。汉语是汉藏语系中最重要的语言,它包括七大方言,即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其中,闽语在台湾地区的覆盖面最广,人们通常所说的台湾方言(或台语、台湾话)指的就是台湾的闽南方言(或称闽南语、闽南话);客家话在台湾也有相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东汉时期大量歌部支韵字并入支部,直至魏晋宋时期歌部支韵字与支部字完全合流,这一通语音变起初是发生在楚方言里的,由于楚方言的地位,其发生区域不断扩大,至东汉时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语音现象,致使歌支合韵不再成为某种方言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方言是客观存在的某地区人们共同使用的语言实体,汉语方言素来以纷繁复杂著称.特别是语音方面,往往是其他地方的人难以听懂的.为适应社会发展与交际的需要,本文对阜阳方言中字音错读、误读现象进行分析、综合,以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7.
张晓苏 《求索》2012,(4):153-155
随着我国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普通话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方言的交际范围与使用人群已经明显减少。但在当代影视剧作品中,方言的出现频率却越来越高,并且有效地提升了影视剧作品的幽默效果。本文从幽默机制构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方言幽默的心理学基础,解释了影视剧中方言运用的文化现象;通过分析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发展规律,论证了方言在影视剧中的适量运用与普通话的推广工作的关系;通过对多部典型的影视剧作品的量化分析,归纳出影视剧剧作品方言选择的条件和原则,找到方言幽默机制的建立方式,为影视剧作品的方言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彝语音系特征 彝语的音系,从整体布局上分析,结构严整,清浊对立整齐。从方言之间互相比较看,辅音、元音数量不等,参差不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方言发展不平衡,语音分化演变快慢各不相同。彝语音系的主要特征是辅音多、元音少,浊音多、清音少。如彝语东部方言有46个辅音,其中浊音29个、清音17个。方言差距也表现在辅音上。如东部方言的支系比中部方言的支系要多十三个辅  相似文献   

19.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界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方言用附加成分来表达复数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界定要从语法意义、结构功能、普遍性程度等三个方面出发,其基本参项可设定为"构形功能"、"固定形式"、"复数意义"、"普遍性程度"等四个,由此可以得出判定汉语方言的某个语法单位是否为复数标记的三条综合性标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界定标准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广西》2013,(3):59-59
官话套话空洞无物,多年来相沿成习,会议中官话套话至今不绝于耳。最近《人民日报》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其中“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入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