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审美文化史的叙述介乎审美意识史与美学思想史之间,它不能仅仅停留在审美文化现象上,而是要寻绎其背后的深层理念,包括理论、思想、逻辑、观念等。它们作为统合力和助推力,贯穿于中国审美文化史之始终。因此只有在深层理念上有所更新、有所突破,中国审美文化史叙述的创新开拓才是可能的。今天中国审美文化史研究要取得进展,应将以往被忽略但意义重大的细部作为研究重点,并在写作路径、框架和体例等表象形态的设计上有所体现。在中国语境和汉语系统中,对于"文化"概念的重新理解,为中国审美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参照,也为其叙述方法开启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接触到文化史领域是"五四"时期。那个时代,随着西学 东渐,不少欧美和日本的文化史专著被翻译介绍到中国,这一现 实对我国学者研究文化史是一个推动。而20世纪前半期兴起的 文化论争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史这一新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至20 世纪40年代,文化史研究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文化 史专著。以文化史振奋民族精神,成为这一时期许多学者研究文 化史的目的所在。在此我们试图对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作一梳 理,以便更好地了解文化史研究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模式热"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现象,而是一个全球思想现象。"中国模式"实质上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选择和一整套战略安排及其演进过程的总和。"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模式,突破主流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思想方法,突破"西方中心论",彰显复线历史模式,突破"历史终结论",凸显历史转折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人类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代学者研究孟子诗学,分为三大治学进路:经学化/政教观的进路、纯文学/纯诗学的进路、思想史/文化史的进路,这几种研究路径的形成受其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而有特定的研究指向。融通"双重问题意识"是一种全面而恰当地处理孟子诗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5.
审美人类学并非对于"美"的纯粹凝视,亦非流于对其文化事项的收集,而是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物质基础,及其"美"之规定性的同构性的系统性研究。在美学与人类学的交流互补中,审美文化这一聚合性对象根据其表现形态、场域性和心理机制等层面,主要形构为如下三个方面:(1)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包括原始艺术抑或"艺术前的艺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仪式中的艺术,以及当代富于杂糅性和流动性的艺术形态;(2)地方性审美经验;(3)审美偏好。审美人类学是关于审美和艺术形构机制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人类学与美学的契合与边界之处,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念与方法都将呈现出新的气象,并由此开拓出当代美学新的研究格局与未来。  相似文献   

6.
该书封底文字之一:陈弱水教授研究唐史已超过二十年。他从思想史出发,然后逐步延伸至社会史、文化史和政治史,功力之深,至堪钦佩。本书是他多年来精治唐代妇女史的一大集结:上卷论妇女与本家的关系,上起隋世,下迄五代,是一篇宏观的通论,为有唐一代的妇女生活勾画出一幅生动的历史图像;  相似文献   

7.
《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是知名作家、评论家、新闻学家张育仁先生的论著之一。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新闻思想史和抗战文化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文化批评活动,著有《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抗战电影文化论》、《炼狱中的生命哲学》,被《20世纪重庆文学史》评价为"以冷峻的现代理性精神和公共意识从事文化和历史反思与批评的学者型作家"。本书将重庆抗战这段宏大而悲壮的历史,置放在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思想发展史和国际信息战、心理战的多重视角来进行学术考察,同时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以及多侧面、深层次的追询和阐释,其思考领域广泛涉及到与新闻和文化传播活动有关的战时政略与战略、战时新闻理论与新闻政策、战时新闻统制思想与新闻自由等重大学术问题,并一一作了细致的审理和独到的揭示。  相似文献   

8.
赵淑梅 《长白学刊》2012,(1):123-128
中共政治思想史是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两大学科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随着近年来学科融合的力度加大,关于中共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出现了若干新趋向:既继承了重点研究人物思想的传统,又不断深化专题研究;既出现了观念史的新导向,又引入了基于后现代史学范式转换下的话语分析。今后的中共政治思想史研究,应开阔研究视野,防止"脱历史"的倾向,努力建立本土化的中共政治思想史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商鸣臣  李波 《春秋》2009,(4):30-31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蔡尚思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专家。今年104岁高龄,还思维敏捷,思想活跃。上世纪60年代,我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有幸听过先生讲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课程。时间过去40多年,先生讲课的特点和神态,仍记忆犹新。先生给我们授课时将近60岁了,步履矫健,精力充沛。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修好这门必修课,不是无的放矢,而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我们要从"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尧 《探索与争鸣》2024,(1):53-60+178
思想史与文学史之间存在“关联性”。“思想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不是研究作为思想史一部分的文学,不是把文学史作为思想史的分析材料,而是将“思想史”作为“文学史”的一种研究方法;不只是关注思想影响了文学,而是讨论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学,文学又以怎样的方式传达和创造了思想。因此,这一研究凸显的是“思想”与“问题”的对话——视野是思想史的,问题则在文学史。思想史视野下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清理和呈现“外在影响”的同时更侧重关注“思想”如何成为“文学”的“内在”构成,因而,也是把“外在影响”转换为“内部生成”的一种考察,由此或可打开进入文学史乃至人类精神史的另一条路径,重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春秋》2017,(2)
正2017年3月10日,是我的复旦大学老师朱维铮先生逝世五周年。五年来,我不断地研读朱老师的著述,有关纪念先生的文章,深受感动和教益。朱先生一生著述约13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他在学术上的创新和开拓精神在史学界是有口皆碑的,在史学史、经学史、文化史、思想史和近代史等领域的成就在海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先生理论素养高,视野广阔,思辨能力强,得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人民都是龙的传人,都使用着祖先给我们创造的语言文字交流思想和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和传播播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语言史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岸人民之间血肉相连的关系。 闽南话与国语 台湾人口中,80%的人会说闽  相似文献   

14.
季中扬 《求索》2014,(7):176-181
民间艺术长期处于美学研究视域之外,尤其是民间表演艺术,住住被视为民俗活动,对其审美经验缺乏深入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要求以及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民间艺术,研究其审美经验。就民间表演艺术的喜剧性审美经验而言,民间诙谐所引发的欢笑不同于有着深度思想内涵的讽刺性的笑,也不同于意识已经达到了自我反讽高度的幽默的笑,它是一种缺乏任河指向与内涵的单纯的节庆的欢乐;这种喜剧性的审美经验不是来自分离式的审美鉴赏,而是融入式的瞬间体验,是一种共享性的审美经验,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部体验到了同一种欢乐;其文化精神不是一种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的否定性精神,而是一种自得、自满的肯定性精神,是一种充满美意的乐天精神;其文化功能不在于文化政治抵抗,而是有着类似宗教的功能,它祝福生命,团结族群。  相似文献   

15.
高燕  苏玉君 《思想战线》2003,29(2):98-101
移情说的核心、同时也构成其突出贡献的是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审美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移情说理论深化了把审美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的认识,注意到"同情"中深层的心理活动,避免了把审美移情看成单纯的表层直觉活动而流于肤浅,推进了心理学美学的纵深发展,探索并强调了人在审美移情中所获得的彻底解脱和完全自由。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移情说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审美经验及其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表现论和形式论这种二元对立的局限,把美学研究向着精确化、科学化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6.
<正> 当我们刚迈进20世纪90年代时,冯天瑜先生和何晓明、周积明先生共同推出近百万言的《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我想这决非偶然所至,或许它正与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脚步声相呼相应。作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中华文化通史”(参见《文汇报》1991年1月6日第2版报道),它确乎气势恢宏,读来启人心智,回味悠长。其主要特色是: 一、建立起科学的文化史认知体系某种程度上说,近十年的文化史研究,实际上与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等的研究雷同太多,以致无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包容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编辑史就是文化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自西方输入的"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涵盖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故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名称问题就困扰着研究者。这一困惑的成因在于"criticism"在语源学的含混,它来自希腊文"krinein"一词,虽然意思仅为"判断",但这一术语在十七世纪渗入各国方言时,含义便扩大起来。二十世纪,学科分类意识加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区分之必要凸显,自然与"文学批评"这一术语的固有含义发生牴牾。因而辨析"文学理论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学思想史"、"文学学史"、"诗文评史"等学科名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审美认同并非在一个自为的纯粹空间中自行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它往往是在"他者"的意识形态凝视中被形塑从而生成。亦即,"他者"是一种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意识形态凝视的主体。在某种意义上,自我的审美认同往往是自我与他者共谋的结果。于此,如何发掘这种"凝视"和共谋背后隐藏着的审美与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审美和艺术现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问题的社会根源,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审美人类学1以其田野工作和敏锐的洞察,将为此提供新鲜的观察视角和更为广阔的理论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20.
自西方输入的"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涵盖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故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名称问题就困扰着研究者。这一困惑的成因在于"criticism"在语源学的含混,它来自希腊文"krinein"一词,虽然意思仅为"判断",但这一术语在十七世纪渗入各国方言时,含义便扩大起来。二十世纪,学科分类意识加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区分之必要凸显,自然与"文学批评"这一术语的固有含义发生牴牾。因而辨析"文学理论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学思想史"、"文学学史"、"诗文评史"等学科名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