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农业是农业社会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基础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体。由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公用事业、服务业等众多的部门组成,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是国民经济的总称。所谓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是指国民经济建立和发展的根本,应有两点含义:(1)没有了它,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建立;(2)没有了它,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些部门以另一些部门的存在为前提和发展条件。从历…  相似文献   

2.
《瞭望》1986,(6)
以农业为基础,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长期战略方针。建国以来的实践证明,农业发展了,农村经济搞活了,整个国民经济便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相反,什么时候农业停滞不前,整个国民经济就要受到挫折。这个方针不仅反映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问题浅议李淑贞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本文仅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的意义和举措方面谈点粗浅意见。毛泽东早在五十年代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小平讲,农业是根本、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  相似文献   

4.
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这个居于首位的基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在不同的阶段选择适宜的产业政策,与国民经济中非农产业构筑协调的关系。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农业...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自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它所表现出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证明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始从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齐全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生产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改革十多年来,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日益富裕,农民购买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技术装备的能力大为增强等等。所以,现在提出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条件已经具备也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好。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机,解决好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民增收难,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又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其解决的途径和办法,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要加、减、乘法综合运用,全面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农业载体的乡村,它既是发展农业的依托,同时由于它独有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情乡味为城里人所向往,因而它又是发展旅游观光业的一种资源。湖南具有山青、水秀、林绿的自然条件,位于东部向西部、华中向华南、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过渡地带,再加上空上、陆路、水路的交通优势,为湖南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要合理开发,品牌促销,湖南旅游观光农业就会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农业问题的几点思考杨宏真马洪波一、正确认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在于牢固树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包含着两个基本内容:其一,“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产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这就...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军政治工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着力抓好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抓好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既是政治工作时代主题蕴含的内在要求,又是对政治干部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保险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保险是保险人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风险损失分摊,建立保险基金,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灾害事故所致损失,给予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补偿的一种方式。农业保险的形成与发展状况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农业保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支持和稳定农业生产的三大政策性措施之一。农业保险在世界各国之所以受到普遍重视和支持,其原因即在于农业生产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发展农业保险既是农业生产面临自然风险的客观需要,又是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相似文献   

11.
作为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在谋生存求温饱的阶段,农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农作物特别是粮食的生产;在求富裕的阶段,农业发展的根本则在于人的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知识经济和知识化农业的必然要求。一、路径选择: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治本之策从理论角度而言,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人类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两种资源。但从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言,后者更具有决定意义。因此,物质资源地位的被动性、存量的稀缺性、开发的不可再生性、潜力的有限性以及收益的递减性使其无法成为经济发展的最…  相似文献   

12.
正一、理论视域下的农业与乡村发展(一)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农业劳动力无限供给为主要特征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食物消费比重随收入增加而趋于下降的恩格尔定律、指出工农业产品价值存在不等量交换的"剪刀差"理论、根据产业关联度遴选区域重点产业的赫希曼基准等相关理论,均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优先发展工业,这样可以更好更快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从实际情况看,遵循这些理论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出现农业凋  相似文献   

13.
在十二大制定的经济建设总目标中,农业是战略重点之一。把农业尽快搞上去,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满足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给国民经济打个坚实的底子,是党交给我们的光荣的战略任务。这个任务是光荣、艰巨的。但是,从我们当地的实际经  相似文献   

14.
<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深刻把握其内涵要义和重点任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牢牢把握创新体制机制这个主要着力点、形成市场导向这个关键切入点、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根本着眼点、促进绿色发展这个重要关切点、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基本立足点。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改革以来,四川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过程。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加快的背景下,四川农业早已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日渐暴露并趋于尖锐,其突出的表现是农业资源流失加速,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滞缓,这种状况如不能尽快从根本上扭转,不仅会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过程也将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来有效遏制各种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的大量外流,在加速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民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确保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牵动和制约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 ,始终坚持把农业的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造传统农业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村人口素质的若干问题作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目标特征1991年联合国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的《丹波斯宣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表述是 :“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 ,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 ,以便确保获得和满…  相似文献   

17.
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亚荣  周诚 《学理论》2009,(17):64-67
本文从农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的基础地位论起,对农业作为人类生存之本、其他产业独立存在和发展之本做了深入论述,并就国民经济中如何遵循这一规律、如何看待农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走出去"战略既是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国家能源战略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国际化企业来说,首先直面的是跨文化管理的各种挑战,这是其最棘手而又不能回避的问题;而国际化能源企业运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拥有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领导观,这是决定企业发展具有可持续动力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94,(18)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受到重视,各地办农业的劲头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人们所希望的农业热还没有真正热起来。农业的现状与加快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社会这个大局的要求很不适应。农业和农村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甚至还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的险象。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年尤其是当下文学的命题是,如何对现实发言:这个发言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既是思想的,又是文学的;既是当下的,又是彼在的;既是安身的,又是修心的;既是政治的,又是文化的。文学未必是左右逢源,但它的难处正是它存在的前提:文学是通过审美手段对社会与人心的烛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