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最近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澄清糊涂认识,避免在计划与市场姓“社”还是姓“资”问题上纠缠不休,对于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项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同志这段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是继八十年代初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重大发展。这个认识的深化和  相似文献   

3.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它不是一个新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计划与市场的本质、内涵、功能,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的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得好,经济就发展,市场就繁荣;反之,就出现总量失衡,结构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途径。因为商品经济是与市场相联系的,发展商品经济就离不开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这早已为大多数人所共识。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5.
《瞭望》1992,(41)
计划与市场,是在国际范围内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大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多次围绕这个问朋展开了讨论。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也应搞市场经济,正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原来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底是什么关系?它有什么基本特点以及怎么建立这一新体制?本刊记者请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同志,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了阐述。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早在1987年就提出,计划不是社会主义所独有,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两者都是调节手段和方法,并不反映社会制度的根本属性,并建议用经济合同等形式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现将他的谈话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6.
几十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有过三次大的变化. 最初的提法是,"计划生产是主体,按照市场变化的自由生产是补充".1956年,陈云同志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至于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的报告中指出:“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这个提法在重申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计划要以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为基础。这比过去的“利用”价值规律、“依据”价值规律等,在理论上要更加明确而彻底。这里既提出了“商品交换”,又提出了“价值规律”,乍看起来好像是重复,实际上是从实际出发,避免了名为商品交换实为产品分配,即名为商品交换实际上不按价值规律办事的“商品外壳”论。我们知道,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主要规律,凡是商品交换都应让价值规律发挥作用,价值规律对之不起作用的交换决不是商品交换。此外,这个提法使我们的计划体制彻底摆脱了旧的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直接计划体制。指令性的直接计划是难与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合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曾听到一些同志这样讲: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虽然高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并不能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就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可能相反。其理由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计划经济,在国民收入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中,总是扩大积累,压缩消费。于是,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矛盾现象:社会主义强调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但结果总是以增长速度、生产产值为追求目标,实际上是为生产而生产。资本主义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但在生产扩大的同时,总是以适应市场需要为转移。因而,只要不是从理论上而从实际上说,就应该承认,在经济发展水平相等或相近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对人民生活的满足程度不如资本主义。事实真是这样吗?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以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为出发点,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手段与方法都可以采用。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没有社会制度属性,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这一系列重要观点的提出,破除了人们把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并将它等同于资…  相似文献   

10.
最近,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应坚持社会主义,但要进一步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的社会主义。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赵紫阳同志认为,小平同志的谈话,是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是“很有新意的”,“很可以开窍的”。这个“再认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应坚持社会主义。但要进一步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论述明确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不能忽视生产力这个主要标准,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只有解决吃、穿、住等基本问题,才能从事其它活动。物质资料生产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所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也曾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对资本主义文明要能做到大胆吸收和借鉴,就需要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文明,把握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最近,他在同外宾的一次谈话中又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应坚持社会主义。但要进一步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的社会主义。当前,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对于我们坚持党的三中全会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主要原因,从那里讲起比较好?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是从全民、集体两种公有制的不同因而需要进行商品交换这个主要原因去讲的。我们现在学习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许多文章和讲义,论证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主要原因,也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讲的。一些讲义写道:“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多种结合形式和结合方式的特点所决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思想观点,是他的经济改革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观点。这不仅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一、市场是一种方法,社会主义也可以如市场经济.邓小平认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第203页。)过去,人们把市场与资本主义相等同,这不符合实际.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能把它混同于根本制度。邓小平…  相似文献   

16.
决定社会经济性质的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何种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不是市场也不是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属于政治经济学常识范围的的简单问题,却困扰了我们好多年,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精辟论述使我们豁然开朗了.建国数十年来,我国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时代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优点是在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扬其优势,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自力更生兴办大的建设项目.事实上,数十年来我国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骨干工程和现代工业体系,都是全国人民勤  相似文献   

17.
余行健同志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对立面问题(见《工人日报》第八十五期《社会之声》),我以为这是值得选一步讨论的。一、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对立面,余文提出,在诸如俄国、中国和一些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立民主的道路上有两重任务:一方面要警惕和反对资本主义民主,另一方面则要警惕和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我认为,在封建主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对立面的,主要是封建专制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民主。封建专制主义不仅是资本主义民主的对立面,也是象我们这样有漫长封建主义社会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建设的对立面。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上的,他们所主张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一种社会形态为另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然而,国际国内总有那么一些人无视这一规律,特别对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讳莫如深。他们看到社会主义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曲折,便喧嚣社会主义要“大失败”。我们队伍中的一些同志,受这种喧嚣的迷惑影响,也产生了某些疑虑和困惑。社会主义还有没有前途?困难和曲折能够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吗?认真分析、思考并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在当前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确立与发展,都要历经无数磨难和曲折一切新生事物的发展道路,从来不是笔直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比起其它任何事物的发展更要艰难和复杂得多。我们这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和江泽民同志的十四大报告都强调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明确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即: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在本质上是“中性”的。这主要是由市场  相似文献   

20.
究竟应该怎样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同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有什么关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级形式的社会形态,是否就被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否定了?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揭露和批判,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一) 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确有巨大的发展。对此采取不承认主义一概加以否定,这不仅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利于我们对人民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