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追踪测量,考察了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和求职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和政治面貌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效应后,社会支持和求职行为之间存在正向的、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和求职满意度之间也存在正向的、显著的预测作用;与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相比,主观支持更能预测求职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社区矫正作为新型刑罚处罚方式,近年来关注度逐渐提升。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要求深化司法改革,《社区矫正法》的制定被提上日程。建立以社区矫正为中心的刑罚体系体现人道主义的刑罚观念。这一价值取向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区矫正制度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与此同时,社区矫正对象的再就业却有诸多困扰因素,严重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本文试图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再就业困境的实证剖析,探索影响社区矫正对象再就业的诸多因素,并尝试构建社区矫正对象再就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对湖北省武汉市重点高校2007、2008两届硕士毕业生的社会支持与求职行为两个变量及其关系进行探索的结果发现:硕士毕业生对正式社会支持的使用仍比非正式社会支持次数更多;非正式社会支持越多,求职行为越多;从求职结果来看,硕士毕业生非正式社会支持比正式社会支持求职的成功率更高;硕士毕业生对非正式社会支持为其求职提供帮助的满意度比正式社会支持更高。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概念自诞生以来,不论其研究方法还是其应用领域都已经获得较大进展。本文在社会关系网络意义上使用社会资本概念,分析了社会资本在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力有限的情况下,本文引入经济学的市场结构理论,并创造性地将劳动力市场结构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相结合,分析了转型时期劳动力就业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失业的社会流动属性在于无流动性、下向流动性和被迫性。失业的社会流动阻滞在于社会流动的规模不大、制度约束性太强和观念滞后。再就业的社会流动属性在于上向流动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构建合理的再就业社会流动机制,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全面推进制度改革,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尽快建立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切实加强社会流动的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6.
再就业政策支持的必要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明国 《前沿》2003,(1):41-43
规模持续膨胀的城市弱势群体需要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实现再就业 ,以减轻社会压力。政府政策支持主要包括提供再就业的法律支持 ,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推行再就业工程以及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 ,强化再就业的配套政策支持等。通过实施综合性的政策措施激励再就业 ,使劳动力尽快实现与资本新的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然而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城市弱势群体再就业的政策支持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经济改革体制、产业结构调整引发国企职工下岗,由此产生下岗人群再就业的特殊问题,即将转变为市场化的体制下失业人群再就业的普遍问题。本文根据西部地区的调查资料,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框架,从能力与脆弱性、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三个方面,定量分析再就业过程中在就业意愿、途径、社会支持和就业资源的获取机会等方面的性别差异,最后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缺失状况以及上海市在重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方面的举措,笔者运用深度访谈与观察法对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缺失表现为经济条件下滑、心理压力剧增、学业或工作中断、家庭环境不良与社会处境恶化。上海市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了实际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以及陪伴支持,并且开展了家庭辅导与社区关爱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前,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超老龄社会虽然会加重女性的赡养负担,但同时也为女性尤其是已婚育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及再就业的可能。女性的再就业人口、劳动力率、就业形态以及就业结构等亦因此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日本女性的劳动参与程度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日本的传统性别分工意识、劳动雇用制度以及职场待遇差距均成为女性再就业的阻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收集国内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策、非政府组织、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等层面进行文献分析。发现:总体上,当前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较低,城市融入感也较弱;国家关于流动儿童的政策相对滞后;流动儿童获取社会支持的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而学校支持和家庭支持的源动力来自政府支持。根据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在政府的领导下搭建完备的社会支持网络平台,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社会融合与向上流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1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青少年成为我国毒品消费的主要群体,占整体吸毒人群的87%。截至2011年11月7日,我国经公安机关查获并登记在册的吸毒青少年人数已达178万。对于这一大群数量不菲的吸毒青少年,在戒除毒瘾后如何重返社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以华中地区五所高校的本科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知及其所获社会支持的状况,以及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的关系。数据显示,这当中存在结构性差异,最重要的结构性差异体现在因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差异(包括家庭户籍性质与家庭经济条件)而导致的大学生在就业压力感知和所获社会支持上的差异,并且这种状况日益呈现固化的趋势,这使得农村大学生或贫穷家庭的大学生感受到更大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3.
人们研究发现,除了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能提供抵御和缓解心理及生活危机外,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的精神和物质支持,也是应对心理疾病的防御与治疗,以及解决日常生活危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我国农村弱势群体是一个心理和日常生活面临很多危机的群体,他们面临的危机能否得到解决,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必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长期的社会支持网络,给他们提供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黄帝荣 《传承》2008,(2):62-64
人们研究发现,除了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能提供抵御和缓解心理及生活危机外,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的精神和物质支持,也是应对心理疾病的防御与治疗,以及解决日常生活危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我国农村弱势群体是一个心理和日常生活面临很多危机的群体,他们面临的危机能否得到解决,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必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长期的社会支持网络,给他们提供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如何促进就业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与中国梦的实现.文章以社会支持视角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在介绍社会支持网络的内涵和我国就业现状后,试图通过对政府、市场、培训机构、自组织和信息等支持网络的建构来塑造就业支持网络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一个村庄的观察,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非正式社会支持网异质性较低,亲属支持的来源与监护人的社会关系有较强的关联性,外出父母在留守儿童非正式支持中的重要性降低.父母主要提供经济支持,但情感支持不足.一些留守儿童寻求朋友支持和母亲替代角色以满足自身需求.  相似文献   

17.
倪赤丹 《岭南学刊》2012,(5):109-113
社会支持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对于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社会支持研究大致可分为功能主义"功能修补者"范式、诠释主义的"意义找寻者"范式、人本主义的"同行者"范式、结构主义"关系重塑"范式。从而确立了可行的理解模型:风险事件—压力应对—需求分析—支持回应,这个模型揭示了社会支持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作为高风险、高强度的特殊职业群体,监狱人民警察不同程度地承受着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体验。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把握民警的心理特点,构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效缓解压力,是新时期做好监狱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吕芳 《妇女研究论丛》2012,(5):36-42,47
社会支持网是正式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补充。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中,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传统的男耕女织演变为男工女耕,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不得不重构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然而,目前国内很少有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个体社会支持网构成的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16个省份2414名留守妇女的抽样问卷调查资料系统考察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的构成。调查发现:丈夫仍然是缺席的户主,构成留守妇女情感支持网、财务支持网的重心;娘家人在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中的重要性超过了公婆,尤其在情感支持和财务支持方面;邻居、朋友都是留守妇女日常交往的主要对象,邻居还对留守妇女的生产活动提供帮扶,而朋友则是留守妇女情感倾诉的主要对象之一。亲属倾向于情感支持、财务支持,而非亲属倾向于交往支持。  相似文献   

20.
民政部门是政府承担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加强社会服务财政支持研究,是关系社会服务发展,更好地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骨干作用的重大课题。本文就社会服务财政支持研究作简要概述,以探寻社会服务财政支持的根源、途径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