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底推出非洲新战略。这一战略与此前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一脉相承,其突出特点是大肆强调"美国优先"、减轻美国在非洲负担、制衡中非关系发展的色彩浓厚。当前,美非关系增长乏力,特朗普政府无力推出重量级对非新举措,却一味将矛头对准他国,这种做法既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也不会受到非洲人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周琪 《当代世界》2021,(2):4-11
特朗普执政4年采取的一系列对华政策对中美关系造成了严重破坏.虽然特朗普竞选连任失败,但其留下的"政治遗产"对拜登政府及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仍具有深层次的影响.当前,中国已被美国战略界和外交界视为美国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但囿于美国国内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以及受到拜登基本政策理念的影响,拜登政府对华政策肯定会做出一定的调整,重点是更多与盟友联手来应对中国的挑战.同时,拜登政府也会寻求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与中国合作.  相似文献   

3.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美国特朗普政府连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情咨文》和《核态势评估》报告,基调一脉相承,即强调"美国第一",把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修正主义者",并要与之进行"战略性竞争"。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恐怖主义、地区核问题构成对美国直接、现实挑战,但未来真正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则是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必须把国家战略重心转向大国战略竞争。美国新一轮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必将对未来的大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出于对非洲战略价值的重新评估,特朗普政府对美国的非洲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存在着对非洲轻视与重视并存的特点。反恐与经济合作是特朗普政府非洲政策的主要内容,二者共同驱动着美非关系的发展。展望未来,特朗普政府将继续打击非洲恐怖主义,推动系列对非经济举措逐步落地,强调大国在非洲的竞争特别是寻求遏制中非关系发展。在中美两国战略竞争升级的背景下,中方对此应保持高度警惕,打出政策组合拳,有力回击美方的抹黑与打压。  相似文献   

5.
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及其动向事关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将对中美关系、台湾地区与美国的关系、海峡两岸关系产生直接影响。特朗普政府有别于奥巴马政府,台海政策不在其施政的优先位置;台海政策从属于美国的对外战略、亚太战略与中美关系,但突出台湾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台海政策整体上服务于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同时服务并服从于"让美国重新伟大"的目标;这些构成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的主要特征。基于此,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主轴仍是"分而不独、和而不统";不会"弃台",不会放弃"一个中国政策",但也不会严格按照"一个中国政策"行事,更不会支持中国统一;不希望两岸关系紧张或发生军事冲突,也不会让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障碍。影响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走向的因素既包括特朗普本人及其团队和官僚体系对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的认知,也包括中美关系的发展,还包括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对美活动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敏感问题,但在不同阶段其敏感程度有异,这取决于中国大陆对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调整的反应与反制程度,以及特朗普政府是否明确中方底线。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深层国家"即美国国家安全权势集团,其核心是情报部门、国防部和国务院等政府机构,也涉及情报和国防承包商、华尔街、硅谷等外围集团。美国"深层国家"起源于冷战初期,在国家安全政策方面具有较一致的观念和利益,很大程度上不受民选领导人的影响和监管。特朗普就职以来已与它产生不少矛盾,施政受到严重制约。考察特朗普政府的未来发展,需认真评估两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对特朗普"通俄门"的调查。  相似文献   

7.
"西裔特朗普选民"形成于2016年美国大选,大选之后规模稳步扩展。"西裔特朗普选民"由核心与外围两部分组成,核心部分的党派取向比较稳定,外围部分的党派取向则呈现高度不确定性。从选民的意识形态看,"西裔特朗普选民"的核心主要由保守派选民构成,外围主要由中间派选民构成。"西裔特朗普选民"折射出西裔与特朗普之间形成了一个选举悖论,越来越多的西裔支持"反西裔"的特朗普。从西裔与特朗普之间的政治互动看,两者之间的选举悖论之所以形成,是经济因素、移民改革、社会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四方面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西裔特朗普选民"已成为特朗普选民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特朗普撬动选举政治格局的杠杆,对美国2020年大选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西裔特朗普选民"有力扩展了特朗普的选民基础,使特朗普的竞选动员更加理性。"西裔特朗普选民"的强劲发展势头对民主党带来严峻挑战,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特朗普争取连任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8.
周琪 《当代世界》2018,(5):21-24
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是"以对美国人更自由更公平的方式扩大贸易"。它申明世贸组织对美国不具有直接约束力;要求其他国家向美国商品和服务开放市场;坚决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重新谈判自由贸易协定。它以"国家安全"为由,连续发起贸易"337""232"和"301"调查,对相关国家实行单方面制裁,威胁同中国打贸易战。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贸易问题上采取的强硬措施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政策,而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变化的一个侧面,即把中国确定为美国最大的"战略竞争者",为此要竭尽所能阻止中国高科技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美国在与中国竞争时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9.
<正>近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内政外交表现与其竞选阶段及上台之初的主张大相径庭,舆论对特朗普外交政策诸多评论莫衷一是,总体上认为特朗普从其赖以起家的"政治不正确"走向了"政治正确"。"政治正确"在美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政治正确"的过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美国的言论自由和政治生态,由此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分裂。所谓"政治正确"把美国  相似文献   

10.
从1979年建交到2018年经贸摩擦升级为"贸易战",中美关系经历了40年变迁。自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美国对华认知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国内利益集团推波助澜,急于寻找竞争对手。特朗普本人及其执政团队的保守主义倾向加快了美对华示强的步伐,将中国定性为"修正主义者"和"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与中国进行"全政府""全社会"竞争。美国对华战略的重大调整导致中美关系遭遇建交以来的艰难时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已发生"质变"。从美国战略目标和实力匹配度、中美力量再平衡、两国相互依存度及大国关系等方面看,在构建新的力量平衡过程中,中美关系会有起伏和波动,但总体可控,两国关系发生"质变"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2018年,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任期进入第二年,其执政基础更趋巩固,"特朗普式治理"对美国内政外交的塑造能力进一步增强。美国内政更趋极化、社会更趋分裂,外交上谋求通过"特朗普主义"维护和提升其霸权。在双边关系层面,美国对华政策更趋强硬和消极,但中美诸多领域交流合作仍继续发展,两国关系的复杂性和竞争性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2.
一、 中美元首再次互动,美对华政策心口不一 8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双方就特朗普年内访华和当前朝鲜半岛局势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特朗普高度认可当前美中关系发展态势,认同中方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挥的作用,并愿同中方继续保持密切沟通.然而,双方刚结束通话,美国就举起拟对所谓"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展开调查的"大棒",并于18日正式援引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对华发起专门用以打击竞争对手的"301"调查.  相似文献   

13.
金玲 《当代世界》2021,(11):38-42
特朗普执政时期美欧龃龉不断.拜登上台后,宣称"美国归来",重回多边主义,并强调盟友的核心地位,在一系列问题上采取"迎合"欧洲的立场,欧美关系呈现回暖态势.但阿富汗危机表明,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美欧矛盾虽具个人色彩,却更是在百年变局下双方观念疏离和利益分化的结果.对于美国,无论是特朗普的交易型"美国优先"政策,还是拜登的"美国回归"宣示,都表明大国博弈、美国利益优先、多边机制工具化将继续成为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关键词,核心都是维持美国霸权.对于欧洲,其重要诉求是在大国博弈中避免自身被边缘化和沦为大国竞争的博弈场,要作为独立存在、寻求以"欧洲方式"维护自身利益和价值,成为独特的地缘政治行为体.受地缘政治逻辑驱动,欧美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日益疏离、利益持续偏移、认同不断弱化.阿富汗危机再次暴露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欧美关系疏离态势难以逆转.  相似文献   

14.
<正>"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2年访美时首次正式提出的概念,是指导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纲领性倡议,但奥巴马政府对此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获胜后,中方对美国新政府不断表达出践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真诚期待。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2017年3月的访华行程中,两次主动提及代表这一倡议核心内涵的"十四字方针",但是在  相似文献   

15.
特朗普秉持经济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价值观,退出多边国际机制,视国际经济竞争为零和博弈,推行一系列"美国优先"的经济政策。特朗普认为,全球化造成美国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导致数百万制造业岗位的流失。新兴经济体对美国实行不公平的贸易政策,使美国沦为自由贸易的牺牲品,这是美国霸权衰落的根源。因此,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范围挑起了包括针对主要贸易伙伴的钢铝关税战和汽车关税战及对中国的全面贸易战。特朗普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美国经济长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如果形势无法扭转,由于中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和俄罗斯等国家纷纷对美国采取报复措施,尽管对特朗普的政治杀伤力有限,但美国将付出高昂的政治经济成本。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严重受损,为了规避高关税壁垒,制造业可能继续向海外转移,美国将损失大量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6.
特朗普政府执政后,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往届政府的国际投资政策,包括频繁干预和阻挠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加强对外国企业在美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以及在涉及投资规则的国际谈判中强调国家经济主权和主张弱化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等。其投资政策的调整主要源于特朗普本人及其团队的经济民族主义理念,主要目的是通过干预跨国资本和商品的流动,推动制造业回归,夯实制造业基础。特朗普政府国际投资政策的变化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国际投资环境、国际投资规则、中美双边投资甚至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广泛影响。对此,中国一方面应该通过降低企业税费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缓解潜在的引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应该积极与主要经济合作伙伴,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商签新的贸易和投资协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辟新的市场。  相似文献   

17.
根据美国国内贸易政治的菱形博弈分析框架,美国贸易政策是总统、议会、利益集团和公众四方互动的结果。总结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理念并分析其所面临的来自公众、议会和利益集团的约束,可以发现主张保护贸易的全球化受害者们是特朗普的民意基本盘,因此特朗普政府绝不会轻易放弃重要的贸易保护主张;而共和党人同时控制参众两院的现状以及支持贸易自由化的利益集团不断壮大的趋势,决定了特朗普政府不至于陷入贸易保护主义的泥潭。展望未来,特朗普政府的对华贸易政策将以结果为导向,凡是能促进"公平贸易"从而改善工人就业的手段都可能被采用。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列为其贸易保护主义的头号目标,正在并将继续以打击中国的"不公平贸易"为名,依据国内贸易法规或者采用"议题联动"的方式,试图在一定期限内实现具体目标。中国应在洞悉美国国内贸易政治的基础上,坚决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积极维护全球自由贸易。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美国亚太安全战略将在概念上继续由"亚太"向"印亚太"转变,在军事上将更加凸显科技的力量,在安全结构上将继续向多边化演变,在区域上将更加侧重东北亚。面对这种变化趋向,中国应进一步厘清主次矛盾,理性认识美国亚太安全战略变化的防御性本质,积极构建于中国有利的话语和认知,逐步扩大友好合作的朋友圈。  相似文献   

19.
美俄关系是当今世界至关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充满了波折起伏。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本应给改善美俄关系提供机遇,但因深陷"通俄门"难以自拔,使得美俄关系难以转圜。由于美国不断施压,俄罗斯被迫反击,美俄关系激化的责任更多在美方。展望2018年,国内地位更稳的特朗普与再次竞选总统的普京之间,仍将继续较量,不仅会影响两国关系,而且会对全球局势产生冲击,中国也无法置身其外。  相似文献   

20.
美国共和与民主两党之间以及美国政党高层和各自中下层选民之间出现了纵横两条鸿沟,构成了美国政党政治的"十字撕裂",并导致美国党派"极化"和民粹主义愈演愈烈。特朗普执政以来,共和党的核心政策主张、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正在发生变化,转型趋势明显。民主党还没有提出解决党内凝聚力不足问题的根本方案,候选人拜登在大选中可能会倾向于采取保守的中间路线,以吸引中间选民的支持。2020年美国大选形势仍有不确定性。不管是特朗普获得连任,还是拜登如愿当选,美国政党政治的"十字撕裂"将会继续影响美国政治的中长期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