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晨雨 《南风窗》2013,(14):70-73
内贾德的8年保守执政期,让伊朗民众开始"民心思变",而原本不被看好的鲁哈尼得到改革派前总统哈塔米的绝对支持而当选,足以说明一股新的改革势力在崛起。6月18日,伊朗大选结束后的第四天,即将离任的内贾德收到德黑兰刑事法庭传唤,被要求回应议长阿里·拉里贾尼提出的指控。这一天,他还会见了伊朗新当选总统哈桑·鲁哈尼。对于内贾德来说,立场温和的前首席核谈判代表鲁哈尼无异议当选第11届总统,简直是代表民众抽了他的耳光,正  相似文献   

2.
在伊朗最近举行的大选中,温和(也称务实)派人物鲁哈尼出乎人们意料在首轮选举中击败所有强硬保守派竞选对手,当选伊朗第11届总统。鲁哈尼承诺,为摆脱伊朗目前面临的内外困境,执政后对内将会稳步地推进政治“变革”,努力营造一个“宽容”的社会氛围;对外将努力改善与美欧和地区国家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6,(6)
正这不仅是一次对鲁哈尼执政能力肯定与否的民意投票,更是对伊朗未来道路改革或保守倾向选择的投票。改革派在这两场选举中的突破,可能为鲁哈尼谋求2017年连任总统增添助力。伊朗2月26日新一届伊斯兰议会和专家委员会选举,不仅是伊核全面协议达成和经济制裁解除以来的首次全民选举,更是伊朗自1979年革命以来首次在同一天举行"两会"选举。  相似文献   

4.
正继2015年伊朗核问题取得历史性突破后,2016年2月底伊朗又迎来了国内重要的政治选举——第十届伊斯兰议会选举和第五届专家会议选举。此次选举结果表明了渴望稳定与发展的伊朗民众对鲁哈尼总统执政近三年的肯定,也预示着伊朗未来的发展道路将更加务实和进取。  相似文献   

5.
受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历史记忆等因素制约,伊朗政党发展不平稳,制度化程度不高,群众基础薄弱,自身作用有限,主要依附于保守派或改革派两大政治阵营影响国家政治发展进程。2013年鲁哈尼就任伊朗总统以来,伊朗政党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后,伊朗强硬保守派势力趁机抬头,派系斗争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6.
2017年5月19日,伊朗将迎来第12届总统大选.从时点上看,此次选举是继2015年伊朗与六国达成伊核协议后,以及2016年伊朗进行议会、专家大会选举后,该国举行的又一次全国性大选.从内部来看,这是伊朗政坛各派力量围绕国家权力、治国理念、发展道路的又一次博弈.从外部来看,这是影响伊朗未来5—10年发展方向、事关该国能否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鉴于此,各界目前对伊朗政局如何演变、大选能否顺利举行、鲁哈尼能否连任等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本文希望就此做一些前瞻性的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伊朗核问题和美伊关系进展,尽管更多涉及国际政治,但其重要障碍之一则是美国国内政治。除了内贾德执政的强硬伊朗时期,自霍梅尼逝世后至今的整个美伊关系更多是受美国和以色列国内政治的影响。这在2013年伊朗政治生态转向温和、伊核问题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下体现得尤其明显。以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伊核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和落实为标志,伊核问题和美伊关系显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但这一积极进展却引发美国内反伊政治力量的更大反弹,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新制裁方案和美国国内对更多制裁的激烈讨论,说明基于伊朗人质危机的反伊民意和犹太人团体的反伊游说仍是中短期内美国内反伊政治的主要来源。就现有趋势判断,反伊政治未必能够阻止第一阶段协议的落实和最终签署全面协议,但的确会成为美国取消对伊主要制裁的障碍。如果制裁不能取消,伊核问题的解决和美伊关系缓和将不具备持续下去的条件。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一方面需要继续为推动伊核问题的解决以及美伊关系适度缓和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也需在发展与伊朗经济合作时持谨慎态度,特别是要充分虑及美国制裁所造成的长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于时语 《南风窗》2007,(7):74-75
伊朗崛起和区域影响上升的后果,不单单是所谓“什叶派新月”的浮现,而是伊朗政权代表的伊斯兰宗教民主在大中东地区的蔓延,再加上伊朗的伊斯兰核武后盾,将意味着美国依仗军事强权和“温和”专制阿拉伯政府的中东政策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06,(5)
内贾德还能硬多久?2月20日,受曾否认纳粹大屠杀的英国历史学家戴维ˇ欧文在当日奥地利法庭上认罪的影响,伊朗外交部长穆塔基主动为内贾德总统去年12月关于纳粹大屠杀是“神话”的讲话“消毒”。穆塔基代表伊朗官方承认大屠杀确实发生过,只是强调穆斯林不应承担纠正大屠杀错误的代价,这与几天前伊朗还计划派代表团去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证伪”大屠杀的态度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同样,伊朗对于核问题的口气也有软化的迹象。伊朗代表团的首席谈判代表侯塞尼他什2月21日称,旨在讨论俄为伊朗“代置铀浓缩”方式的莫斯科会谈是“积极和建设性的”,…  相似文献   

10.
<正>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和伊朗三国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沙特与伊朗同意两个月内恢复外交关系。中东地区影响最广泛的一对矛盾有望缓和,未来可能持续产生积极、正面的扩散效应。对于饱受战争冲突蹂躏的中东而言,这代表着合力谋发展的新格局;对于以丛林法则、西方意识形态为底色的国际政治而言,这代表着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新规则;对于被西方大国控制、主导的中东地区乃至国际秩序而言,这代表着冷战后世界政治舞台中心已经出现非西方的新力量。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05,(13)
伊朗总统选举的第二轮投票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和宗教领袖哈梅内伊关系密切的极端保守派代表艾哈迈迪·内贾德力压温和派代表拉夫桑贾尼,囊括了选票的3/5。媒体分析家们纷纷检讨自己的失策,而说到底,这是他们对伊朗的国情不了解所致。近两年来,西方对伊朗核计划的围追堵截已经触怒了未必支持保守社会政策但却有着极强国家荣誉感的普通人。美总统布什嘲笑伊朗大选是“假货”、“毫无意义”的刻薄讲话,不啻于火上浇油。正如德黑兰一名选民所言,“我把票投给内贾德,就是要扇美国一个耳光”。果不其然,6月17日开锣的首轮投票中,7名候选人的得票率均未超过25%,其中改革派推出的几名候选人更是全军覆没,已经预示了保守派控制所有政府部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谢奕秋 《南风窗》2012,(18):12-12
时至今日,美国仍有学者担心古巴、伊朗、朝鲜、委内瑞拉等少数国家劫持不结盟运动,以"对抗、削弱"美国。冷战早期诞生、在新世纪几乎被人遗忘的"不结盟运动",于8月最后一周,在饱受西方孤立的"西亚最大城市"德黑兰高调举行它的第16届峰会。东道国伊朗早前宣称,已有100个国家报名参加,其中41国将派最高级别首脑出席,包括对外代表朝鲜的国家元首、朝  相似文献   

13.
王雷 《当代世界》2018,(9):44-47
特朗普政府调整对伊朗战略的主要动因在于原有战略难以有效压制伊朗。自2017年上台执政以来,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战略构建已经历试探期、评估期、成型期三个阶段,而退出伊朗核协议标志着新的对伊朗战略正式成型。总的来看,该战略的最高目标是以较低成本实现伊朗政权的更迭,中等目标是推回伊朗之前在地区扩张中获得的优势成果,最低目标是让伊朗长期遭受经济制裁的痛苦。从发展前景来看,这一战略能否成功还存在较多变数。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在军事打击伊拉克之前,曾与伊朗达成默契:伊朗保持中立,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不会殃及伊朗。然而,伊拉克战争刚刚结束,美国就把矛头指向伊朗,指责伊朗支持包括“基地”组织、“哈马斯”在内的国际恐怖主义和企图发展核武器等,并支持伊朗国内的动乱,企图用各种手段改变伊朗政权。伊朗坚决否认美国的指控,并指责美国“干涉内政”,“制造混乱”,两国矛盾骤然激化。一时间,关于美国要用“煽动动乱”、“策划用恐怖组织”甚至“动用武力”等手段推翻伊朗现政权的猜测四起。  相似文献   

15.
特朗普政府调整对伊朗战略的主要动因在于原有战略难以有效压制伊朗。自2017年上台执政以来,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战略构建已经历试探期、评估期、成型期三个阶段,而退出伊朗核协议标志着新的对伊朗战略正式成型。总的来看,该战略的最高目标是以较低成本实现伊朗政权的更迭,中等目标是推回伊朗之前在地区扩张中获得的优势成果,最低目标是让伊朗长期遭受经济制裁的痛苦。从发展前景来看,这一战略能否成功还存在较多变数。  相似文献   

16.
周琪  沈鹏 《当代世界》2012,(7):30-34
近来日益紧张的伊朗局势牵动着世界各大国的神经,在2011年底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的评估报告发表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加紧了对伊朗的新一轮制裁.以色列也不断威胁要在必要的时候摧毁伊朗的核设施.面对西方的压力和制裁,目前伊朗在核技术方面仍保持着快速的发展.为了防备遭到空袭,伊朗还正在将核设施从地面转移到地下,在福尔多的地下核设施扩大铀浓缩生产.2012年4月7日,伊朗议员米斯巴希·穆加达姆表示,伊朗已经掌握了制造核武器的知识和技术,能够"轻而易举地"生产制造原子弹所必需的高浓缩铀.伊朗核危机似有失控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伊朗与其周边国家以及美国之间的关系?认清这些复杂的局势,对于中国处理好同伊朗、阿拉伯国家和美国的关系,同时采取适当措施应对伊朗核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7.
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对伊朗核问题将产生如下主要影响: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将更加强硬;伊朗在核问题上所遭受的现行国际经济制裁的效力将减弱;美欧将更难对伊朗在核问题上施加新的有实际意义的压力。尽管如此,美欧将会在民主、人权问题上对伊朗施加更大压力,从而间接影响伊朗核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由俄罗斯、伊朗、土耳其三国主导的阿斯塔纳和谈有效促成了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继续遵守停火承诺和之前达成的和谈共识。阿斯塔纳和谈或将超越日内瓦和谈,成为当前推动叙利亚危机政治解决的主要轨道。同时,这也折射出了叙利亚问题有关各方的具体考量和深度博弈。9月14—15日,由俄罗斯、伊朗、土耳其三国主导,叙利亚政府、叙利亚反对派武装代表,联合国、美国、约旦等观察员国共同参与的第六轮叙利亚问题阿斯塔纳和谈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召开。和谈气氛良  相似文献   

19.
6月20日至7月1日,应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常委会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艾平作为中共代表出席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常委会第17次会议,随后率中共友好代表团访问伊朗和尼泊尔.  相似文献   

20.
伊朗核问题的由来伊朗的核计划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伊朗巴列维王朝与美国及西方国家关系密切,核技术大部分从这些国家引进。1974年伊朗开始修建核电站等核能利用项目。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开始经济重建,恢复和发展核能源成为一个重要议题。1992年伊俄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1995 年初,伊俄签署俄罗斯为伊朗建造4座商业用轻水核反应堆的合同。俄罗斯从1995年10 月开始帮助伊朗在布什尔建设两座核电站以及俄为伊核电站运转提供核燃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