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再春 《前线》2011,(4):35-35
今年是苏联共产党亡党和苏联解体20周年。日前,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主编出版了《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这个被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会鉴定为优秀的研究成果认为,苏共垮台并不是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苏共垮台,而是背叛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1991年的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李慎明同志主编的这本《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我认为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分析苏其亡党的精品力作。书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其内部,即苏联共产党的蜕化变质。  相似文献   

3.
<正>苏联解体距今已经有20多年,但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却一直在持续。苏联解体意味着苏共失去政权,国家分裂。对此,苏共难辞其咎。甚至可以说,正是苏共在执政党建设方面的问题和缺陷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在列宁、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任职期间,苏共的指导思想日益远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20世纪震惊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而其中的原因更是错综复杂,发人深思。在苏共亡党即将二十年祭的今天,本文试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分析苏共亡党的原因,并试以此为鉴为中共的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文荟萃     
★从苏共垮台看腐败★剧变之前,苏共和苏联已没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之实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荡然无存前苏联的解体,首先是苏共长期拒绝改革开放,没有以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中心,思想上的长期僵化导致经济上的长期停滞,使苏联式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周华玲 《党史文苑》2008,(11):49-50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20世纪震惊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而其中的原因更是错综复杂,发人深思.在苏共亡党即将二十年祭的今天,本文试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分析苏共亡党的原因,并试以此为鉴为中共的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鏊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意识形态认同的视角来看,苏联解体是意识形态内部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包括:物质利益供给不足与社会公正缺失,苏共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及执政队伍理想信念的丧失,苏共对新闻媒体引导松弛化趋向导致的思想战线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导致对意识形态认同的分化。从意识形态认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建设,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树华 《党课》2014,(20):107-112
1991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20年前的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严重挫折,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历史表明,苏联解体是苏共后期丧失党魂、蜕化变质的结果。而戈尔巴乔夫盲目的政治改组和匆忙的民主化正是这一过程的加速器和导火索。2009年,美国苏联历史问题专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拥趸者史蒂夫·科恩在《苏联的宿命与失去的抉择:从斯大林主义到冷战》一书中写道,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进行的“民主化改革”,最终导致了国家解体和政权的瓦解。  相似文献   

9.
苏联演变的关键原因,在于斯大林逝世后正当苏联面临解决"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重要历史关头,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逐步放弃了马列主义指导思想,使党丧失了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导致执政党垮台和国家解体。中国共产党早在1956年就开始警觉苏共指导思想陷入误区的端倪。长期以来,党中央一贯重视吸取苏共指导思想失误的深刻教训,始终高举马列主义伟大旗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宝贵经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九九零年苏联修宪的实质是废除共产党的领导权,将苏联的权力中心从苏共中央书记处转移到总统及其领导下的总统委员会、联邦委员会.这次修宪是苏共的自取灭亡,其结果是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1.
正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很大程度上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较量中败下阵来的结果。具体来说,也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失败。这对我国这个具有67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国家来说,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分析其原因,有两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的部长会议主席雷日可夫先生,曾亲身经历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整个过程,他在痛定思痛中感悟到:"当权力成为一种责任和负担的时候,执政党手中的权力就会稳如泰山;权力一旦成为谋取个人利益或享乐的手段,那么一切都完了!"此话可谓入木三分,只可惜为时已晚,国家解体了,共产党把政权丢掉了,再说什么都无济于事了。  相似文献   

13.
《世纪桥》2015,(11)
当下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苏共蜕化变质",由此引发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笔者认为,是"苏共蜕化变质",还是"部分党员干部蜕化变质",还是"担任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的部分党员蜕化变质",依据相关材料认真考据。  相似文献   

14.
李永忠  董瑛 《廉政瞭望》2013,(21):48-49
“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和等级授职制用人体制,是苏联模式的两大核心标志,也是苏共亡党的两大根本性原因。在“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和从上到下层层任免干部的等级授职制的强力控制之下,前苏联形成了各种既得利益群体。这些既得利益群体在苏共亡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  相似文献   

15.
廉政建设上出现失误,在党群关系上丧失了先进性 共产党靠自身的先进性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又靠凝聚广大群众的力量取得了政权,因此说,党执政后能否永葆自身的先进性,直接决定着党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和感情.人民群众如果成为党执政的重要资源,党的执政地位就能巩固,反之,就会垮台.苏共的兴衰历程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党员的数量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不一定成正比--苏共在1917年拥有20万名党员时夺取政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共产党;在1945年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因为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在1991年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时亡党,因为此时已经失去了人民群众的基础.要知道,当时苏共党员占苏联人口的比重很大,已占到人口总数的8%以上.如果苏共的每个党员都能体现先进性,苏共不会亡党,苏联也不会解体.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苏共亡党十年祭日。十年前的8月23日下午6时30分,苏共红旗从苏共中央大楼落下,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红、白、蓝三色旗升起,标志着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8月24日,苏共宣布自行解散,这个建党88年、执政74年,曾经改写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共产党,彻底灭亡了,由它创建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也彻底解体了。苏共亡党教训给我们提供了绝好的反面教材,使我们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7.
8月24日,是苏共亡党(宣布解散)10周年。经济学家、红旗出版社社务委员黄苇町撰写了题为《苏共亡党十年祭》的文章,深刻地剖析了苏共亡党的教训。他指出:“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将文章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个政党长期执政以后,能否正确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课题。我们不能忘记,苏共在执政70多年后解体,其亡党的原因很多,但诚如一位学者所言: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它一直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曾真实地看到过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所表现的领袖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还有在俄罗斯大地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共产党员的称号要担负很多义务,但是只给他一项特…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亡党十年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著名经济学家、红旗出版社社务委员黄苇町根据7月13日他在中央党校讲课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的。1991年8月24日,苏共被迫宣布解散。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但诚如作者所言:“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作者运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理论,从一个侧面,再次简要地回顾、审视了苏共覆亡的历史,证明了“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的真理。认真汲取苏共丢失政权、宣布解散的沉痛教训,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阐释的理解,坚定对“三个代表”是我们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无疑是20世纪世界政治版图变化的最大事件。17年来,国内外理论界乃至中国的普通民众,可以说都在反思其中的原由。这种反思和研究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最初人们把苏共垮台归结为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