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古代泰国境内存在的罗斛国与暹国两国合并的问题,曾经引发是“暹降罗斛”还是“暹降于罗斛”的争论。中文史籍中关于暹与罗斛合并的记载,存在两种记载,一种是“暹降罗斛”,一种是“暹降于罗斛”。记载“暹降于罗斛”的著作以元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为代表,据《岛夷志略》暹条所载:  相似文献   

2.
阳志蓉 《东南亚》2001,(3):53-56
历史上的柬埔寨曾享有“富贵真腊”之盛名 ,一直到耶跋摩七世时期 (公元 1181—12 15年 ) ,吴哥王朝仍处于黄金时代 ,其疆域除了真腊本土外 ,还包括了占婆及今老挝、泰国、马来半岛的一部分 (直到克拉地峡 )和缅甸的一部分 (萨尔温江与伊洛瓦底江之间的地带 )。耶跋摩七世之后 ,吴哥帝国便逐步衰落 ,公元 14 32年吴哥在多次遭受泰人入侵之后终于被迫放弃 ,柬埔寨无可挽回地走向了极度衰落。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柬埔寨从其发展的极盛走向极度衰落呢 ?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粗略的分析。一、王权的衰落吴哥帝国是当时东南亚地区“印度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占婆,系公元十七世纪末以前,位于中南半岛东岸(现越南中部及南部部分地区)的一个古国。它有长达一千五百年之久的历史。我国史籍,公元八世纪以前称为“林邑”;八世纪后改称“环王”;九世纪初至1693年它全部为越南所吞并则称“占城”。据《水经注》所载,占婆“东滨沧海,西际徐狼,南接扶南,北连九德。”是处于当时东西方海上交通的要道上。因此,占婆不但海上贸易很活跃,而且也是中国与阿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1986,(3)
“缅甸”在缅语中音为“mima”,中文译为“缅玛”。“缅玛”一词最早见于公元1190年镌刻的古体缅文碑铭上。“缅玛”一词的来源与佛教有关,是从佛教中“梵天”一词变化而来。“梵天”一词的缅语读音为“bima”,中文音译为“别玛”。天长日久,读音渐渐由难趋易,“别玛”读成了“缅玛”。“缅玛”再进一步变化,到近代缅甸人称自己的国家则为“勃玛”了。“缅玛”和“勃玛”,音近义同。在书面文章中用“缅玛”多,在口语中用“勃玛”多。缅文“缅玛”中的“缅”为“敏捷、疾速”的意思;“玛”为“坚硬、强壮”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柬埔寨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高棉碑铭刻于公元611年,最早的梵文碑铭比它晚刻两年。从公元七世纪起,出现一些用两种文字刻成的可确定其年代的碑铭,给我们展示了柬埔寨社会构成的画面。这种画面与我们从中国资料看到的不同,因为这些碑铭表现的是宗教内容而不是世俗生活。根据碑铭,柬埔寨社会至少非正式地被划分为懂得梵文和仅仅懂得高棉语的两部分人。在好几百年的时间里,梵人被用于直接对神谈话的碑铭中,而高棉语则是柬埔寨  相似文献   

6.
论伊斯兰教在占婆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占婆是占人所建立的一个古国,在中国史籍中,八世纪中叶之前称为“林邑”;其后,改称为“环王”;九世纪初之后又改称为“占城”或“占婆”。占婆建国于公元192年,至1471年为安南所吞并,存在时间近一千三百年,是东南亚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  相似文献   

7.
占婆是占族于公元2世纪建立的古国,于19世纪初灭亡。历史上,占族具有可以与京族相互媲美的灿烂文化。本文翻译介绍法国远东学院占裔Po Dharma博士关于占婆文学史诗之一——《因拉帕特拉》的研究情况及史诗内容梗概。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国与泰国的友好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泰国是近邻,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历史悠久。泰国原名暹罗,是一个文明古国,但是建立统一的国家,为时较晚。在我国宋、元时期,其境内出现两个王国,一个是泰族人在北部建立的素可泰王国,称为暹国;另一个是蒙人在湄南河下游华富里建立的罗斛国。后来,罗斛吞并暹国,改称暹罗斛国。元代末期,泰族首领拉玛铁菩提一世征服了罗斛国,在湄南河下游大城建立了阿瑜陀耶王国,至此,该国宣告统一。这个阿瑜陀耶王国,中国史籍称它为暹罗国,现在叫做泰国。泰国建成统一国家不久,中国也重新统一。1368年2月,朱元璋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汉族的封建政权,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派使臣访问泰国。第二年,泰国国王参烈昭毗牙遣使来华访问。从此,两国使者来往不断,关系很好。本文叙述有明一代中国与泰国友好交往的盛况。  相似文献   

9.
柬埔寨是东南亚早期国家之一。公元1世纪后半期,扶南立国,一度称雄东南亚。占婆在公元2世纪建立国家。中国史籍先后称其为林邑、环王、占不劳和占婆。它发展强大以后,曾成为东南亚重要的交通贸易通道。柬埔寨和占婆,同为东南亚文明古国,在东南亚历史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两国早期关系的发展更是对这一地区的和平与文明进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南诏德化碑 我在上面已经说过,南诏国是在中国唐朝和吐蕃之间因在洱海周围地区发生贸易经济上的矛盾中而诞生的。这次矛盾已被记载在碑铭上。此碑立于原南诏国首都旧址。中文叫《南诏德化碑》。碑铭全文已由泰国历史整理委员会译成泰文,1967年印刷出版,书名叫《南诏碑铭》。 历史学家解释说,据南诏的文献记载,《德化碑》立于当时的王宫门前。1984年4月21日下午,中方组织泰方人员去参观位于南诏国首都城区的国王王宫遗址,即《德化碑》的所在地。  相似文献   

11.
占婆,是公元十七世纪末以前,位于中南半岛东岸(现越南中部及南部部分地区)的一个古国。它有长达一千五百年之久的历史。我国史籍,公元八世纪以前称之为“林邑”;八世纪后改称“环王”;九世纪初至1693年全部被越南吞并前称“占城”。占婆处于当时东西方海上交通的要道上,不但海上贸易很活跃,也是中国与阿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我国古籍《后汉书》和泰国编年史《庸那迦纪年》等的有关记载,试图说明公元一、二世纪,在泰国北部已经有老族人存在。  相似文献   

13.
上水考     
马欢的《瀛涯胜览》 研究泰国古代史时,可以在中国古籍中看到上水这个泰境的古地名。元代《大德南海志》载:“暹国管,上水速孤底。”明代马欢的《瀛涯胜览》载:“国之西北,去二百余里,有一市镇,名上水,可通云南后门。”历来的研究者对上水之所在,有着不同的看法。 上述的研究家,都以马欢的记载为依据,而马欢的《瀛涯胜览》,是随从郑和下西洋所作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试图就在泰华人在泰国经济制度下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文中所说的,“华人”,是指原先来自中国,后来在泰国定居,具有中国血统的泰国人。 寻求庇荫的华人 从古时起,暹中两国就有着十分良好的关系。据经济史记载,尤其是两国在贸易方面的往来,从素可泰皇朝到曼谷皇朝,以大帆船为交通工具进行商业活动为时已经很久了。其中虽有中断,也只是由于两国政治风云变幻所致。总之,过去的一百年来,暹中  相似文献   

15.
自从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垮台以来,美泰关系一直处于重新调整的大变动时期。这个过程充满了彼此之间的误会,美国人私下指责泰国的某些高极官员有“反美”情绪,而泰国人则抱怨美国人没有充分理解1973年10月泰国军人政权被推翻以后国内所发生的变化。今年早些时候,美泰双方曾就美国军事力量继续留在泰国的可能性进行了谈判,主要涉及位于泰国东北部的拉玛顺电子监听站(美国国家安全局在那里监听整个地区的通讯联络)、泰国北部监测中国核试验的阁卡地震站、以及在泰国暹逻湾的乌塔堡空军基地(这个基地是美国飞机来往于日本、菲律宾和印度洋的加油站和中继站)。  相似文献   

16.
占婆位于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历史上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马来世界本土化的伊斯兰教在占婆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伊斯兰教特点又与伊斯兰教具有很大区别的婆尼教。通过观察伊斯兰教在占婆的传播,可以分析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内部传播过程中的"二次本土化"现象。经过二次本土化的文化现象,在表现形式上与文化源头的相似性减弱了,而民族文化的成分增强了。本文还在梳理关于占婆婆尼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等方面对《占婆与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一书进行评介。  相似文献   

17.
泰国潮人的乡土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至今 ,濒临海洋生活的潮汕人民 ,以其勇于冒险的精神 ,足迹已经遍布五湖四海 ,而“潮州人最早去暹罗 ,有史可查的 ,可以说是在明朝嘉靖年间 ,即公元1522年至1566年这段期间”①。这以后 ,不断有潮汕人移居泰国 ,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及19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两段时期 ,出现了移居泰国的高潮。到1983年 ,泰国政府公布的泰国华侨华人有630万 ,占泰国总人口的13 %。目前 ,一般估计泰国的华侨总人数在700万左右 ,约占全国人口的12 % ,而其中 ,祖籍为潮汕地区的人士约占70% ②。正如陈泽泓先生在其《潮汕文化概说》一书的引言中写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研究老挝的历史,阐明自公元一至十四世纪,泰老人一直在老挝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一、公元一、二世纪九真、日南界外的泰老人 拙作《公元一、二世纪泰国北部的老人》一文已经指出,在我国东汉时期(公元一、二世纪),九真徼(界)外,今老挝北纬18度至20度30分地区存在着众多的“夷僚”,即老人。 《后汉书》卷十五载:“安帝元初(公元114-119年),日南塞外擅(掸)国献幻人。”据《后汉书·顺帝纪》:“永建元年(公元131年)十二月,日南徼外……掸国遣使贡献。”东汉时期的日南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1990,(2)
一、 中国文学在泰国流传的概貌 曼谷王朝拉玛一世在位期间(公元1782——1809年),曾指令翻译两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即《三国演义》和《西汉通俗演义》(泰文译名为《三国》和《西汉》)。这两部小说的翻译,揭开了中国文学在泰国流传的序幕。 此后,从拉玛二世至六世,据丹隆亲王统计,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被译成泰文的共有以下32部(括号内为原书名):  相似文献   

20.
2005年2月泰国的大选结果引起了许多人关注,泰爱泰党单独一个党赢得了议会的绝对多数,第一次组成了一党政府,在泰国政坛第一次形成了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一党独大制能在泰国巩固下来吗?它对泰国的社会发展究竟起什么作用?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