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皇 《法制与社会》2011,(29):293-293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精神文化财产,海瑞的法律思想是明朝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我们法律历史的一笔财富。通过对海瑞法律思想的分析,得出海瑞法律思想的思想渊源、实践及影响,最后对其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明朝嘉靖、隆庆、万历时代,封建经济政治制度日益腐朽。赋税劳役负担沉重。农民反抗连绵不断,明王朝统治陷入了深刻的危机。海瑞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出发,大声疾呼“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他指出:“夫君子议事,必为久行计、为贪奸防”,(《海瑞集·驿传议》,以下凡引自《海瑞集》的,只列篇名)并且提出了完整的犯罪预防的思想。关于犯罪预防,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认识。海瑞继承发挥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海瑞十分重视以严刑峻法进行威吓:“惩矣而不能痛,痛矣而不能使之畏,是则有司之过”。(《督抚条例》)他还提出采取教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措施,形成一种严密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代清官的形象,海瑞戏在舞台上久演不衰.近来对海瑞的研究往纵深方向发展,探讨海瑞的法律观,研究海瑞的法律事迹成为热门.然而随着探讨的深入,海瑞的光辉形象却打了大折扣.……  相似文献   

4.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明朝著名政治家,忧国亲民,不畏权贵,司法公正,为官清廉,与包拯齐名,被称为海青天。海瑞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以及民贵君轻的思想,都对他影响深远。踏进官场后,曾写下《严师教诫》文,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论述了做人为官的准则,作为自己一生的自警词和座右铭。后世史家将其赞为  相似文献   

5.
海瑞之苛     
中国古代,贪官多如牛毛,清官凤毛麟角.包拯算一个,海瑞也算一个. 海瑞生不逢时,他生活在一心修道的嘉庆皇帝时代.他生于海南琼山,父亲早死,从小与母亲谢氏过着贫苦生活.谢氏教他读<大学>、<中庸>,海瑞学习刻苦,但屡试不中,直到他28岁考入县学,成了生员.  相似文献   

6.
仰视海瑞     
刘菲菲 《江淮法治》2011,(14):61-61
海瑞永远是一笔财富。海瑞用他的节操,显示了他巨大的人格力量,为后人筑起一道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7.
万历十二年(1584年)冬,蛰居14年的海瑞奉召出山,承担了为帝国监督和考察官员的重任. 海瑞很快就向皇上提出了爆炸性建议.他说,陛下励精图治,为什么不能大见成效?  相似文献   

8.
庞朝骥 《政府法制》2012,(12):47-47
明朝嘉靖年间,海瑞任应天巡抚,他所到之处,告状的百姓特别多,主要集中在地主豪强仗势强夺民田,其中很多涉及前任首辅徐阶。徐阶在做首辅时,对海瑞赏识有加,关怀备至,海瑞上万言书被关押时,徐阶曾一再出力保他。他被释放之后,徐阶又尽力举荐。此时的海瑞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如果顾念旧情,对徐家占田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轻轻放过,百姓难以心服,国家法令无法贯彻;如果自己铁面无情,依法办事,就会违背官场规则,  相似文献   

9.
廉洁是为官者应有的品格。纵观我国古今政坛,大凡廉洁奉公的为官者,总是从小处严以律己,做到俭朴无私,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明朝的海瑞是著名的清官,他一生廉洁、俭朴。海瑞一出任,就明令严禁学生给自己送礼。本来,学生给先生送点礼物,是人之常情,微不足道,但是这个“微”也被海瑞堵住了。清康熙年间,张清恪因政绩斐然被提升为督抚。亲朋好友听说后,纷纷提着礼物前来拜见。张清恪认为,“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亲朋好友送的礼物一概拒而不收。海瑞和张清恪的做法似乎不近人情,实际上他们深知“防…  相似文献   

10.
《政府法制》2011,(27):9-9
海瑞式做法并不可取 在对待官员日渐严重的贪污问题上,海瑞的建议是恢复朱元璋时期的祖制,贪赃枉法八十贯论绞,甚至还把贪官"剥皮填草",并且还要杖责御史,对监察机构问大罪。海瑞的这种做法放到今天的官员性道德上,就相当于恢复文革时期动辄就男女作风问题判刑,还要开批斗大会一样。或许能杀一杀性丑闻的风气,但绝非根本性的解决之道,丑闻的底线也会再次降低。  相似文献   

11.
海瑞四十岁才谋得一份公职——担任福建南平的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 有一次,延平府的御史到南平县视察工作。 御史到来之后,照例要往孔庙行香朝典,海瑞带着两名教官早早在庙堂迎候。在当时的官场上,下级迎接上级,一般都要行跪拜之礼,所以当御史大人进门后,随同的两位教官都跪地相迎。可海瑞却面含凛色,昂首挺胸站立着,冲刺史只是略略作揖而已。三个人的反差非常鲜明,两边伏地弯弓,中间一杆高耸,俨然一个笔架——海瑞自此便留下了“笔架博士”的雅号。  相似文献   

12.
魏锋 《特区法坛》2007,(3):53-53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前33集讲述的是倒严风波,其中粉墨登场的有五股力量:以严嵩为首的严党,以吕方、陈洪为首的帝党,以徐阶、高拱涨居正为首的太子党,以赵贞吉为代表的狡吏,最后是作为“民意代表”的海瑞。  相似文献   

13.
丁锐 《政府法制》2010,(15):46-46
在人们印象中,明朝大清官海瑞似乎是个狷介乖僻、不苟言笑的人,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也称他是位“古怪的模范官僚”——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海瑞,无疑是明朝官场中的“犀利哥”,但他并非只求“犀利”不讲圆通,他也不乏幽默。  相似文献   

14.
朱大路 《政府法制》2012,(33):40-40
让“乌纱帽”成为“权力符号”,不算本事;让?乌纱帽”成为“道德符号”,千古难得,且要付出代价。后一方面,明朝的海瑞,举止出色;“三国”的盖勋,表现也够格。但海瑞名气大,盖勋名气小,有点不公平。  相似文献   

15.
海瑞辨冤     
案情梗概:明朝嘉靖年间,淳安县民邵守愚夜间守护鱼 塘,误杀盗鱼的堂弟邵守正。此案经淳安、遂安、寿昌等县审 理,均判为邵守愚故意杀人罪,依律当处以绞刑,业已呈报到 省。省按察司认为罪刑不符,予以驳回,并指令当时任淳安县 知县的海瑞再详加审理。海瑞经过详细调查核验,细致分析案 情,判定邵守愚非故意杀人罪,平反了这一错案。下面就是海 瑞为此案写的参语。  相似文献   

16.
海瑞做官,光明磊落,铁面无私,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小民,他都一视同仁,不讲情面。海瑞在淳安县做知县时,正值大奸臣严嵩在朝廷中红得发紫。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倚仗严嵩的权势为所欲为。一次,鄢懋卿到东南沿海“巡察”。这家伙每到一地,排场阔绰得难以形容,敲诈勒索明目张胆,单在扬州一地就搜刮到几百万两银子。到  相似文献   

17.
近读史书,有几则贪官怕海瑞的故事,读来感人。 一是浙江总督胡宗宪权势显赫,他的儿子也依官仗势。有一次,胡公子路过淳安,住在官驿内。养尊处优惯了的胡公子嫌饭菜不好,掀翻饭桌,还吊打驿吏。要是换了别的地方,县里的县今见到总督大人的公子,巴结奉承都来不及。可是身为淳安县令的海瑞,却  相似文献   

18.
莺飞草长,鸟语花香,我搭航班到海南瞻观一生清廉、为民请命的清官海瑞墓。来到海瑞陵园前,举目一望,只见椰树婆娑、绿竹青松、亭阁交错、绿瓦红墙辉相交映,给人一种幽静、肃穆之感。进入墓地,首先看到端庄、古朴的石牌坊上镶嵌着"旨:粤东正气"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是明朝廷对海瑞一生的最高褒奖。这时,陵园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海瑞墓,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占地一万平方米,至今已有42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我来自海瑞的故乡,是土生土长的海南省海口市的干部。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海瑞两袖清风、廉洁从政、执法如山、体恤百姓的精神在我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88年,市委决定把我从市纪委副书记的岗位调到市监察局任局长。我深感责任重大,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当时,监察局是白手起家,办公地点是在一条"臭水沟"旁的一栋简陋的三层楼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连刻公章的钱都是工作人员自掏腰包垫付的,办公用的信封、稿纸都要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社会上有不少群众对市监察局的职能也有误解,由  相似文献   

20.
“宦囊”,俗称做官的腰包,准确一点说,就是官员的个人财产。官员们虽同朝称臣,弹冠相庆,但官与官之间宦囊之大小、鼓瘪,是大有区别且大见风节的。剖析一二,也可见官风百态。 若论古人宦囊之鼓,莫过于和珅。他被抄家时,家产约值白银8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5年的财政收入。而宦囊之瘪,则非海瑞莫属。海瑞死后,官府“检点其宦囊”,仅找到“竹笼中俸金8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若论今人宦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