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养犬、文明遛犬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的重要提示语之一,但是总有不少饲养人不能依规办事,最终只能损人不利己。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就是,饲养人在遛犬时,该犬只不受控制导致他人受伤。对于这种情况,法院已经基本形成-致的裁判规则,即饲养人应当对自己饲养的犬只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2.
2004年12月25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正式启动立法程序,首次开始审议《反分裂国家法(草案)》,旨在以真正的法理抗击“法理台独”的歪理。法理台独什么是“法理台独”?陈水扁对它曾经做过形象的比喻:“我那只日本柴狗跟我跑步,它是不跑直线的,但是当我抵达目的地前,它  相似文献   

3.
2007年3月16日上午10时,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进行表决,2799票赞成、52票反对、37票弃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高声宣布:通过!这一天,注定将被载入中国立法史册。这是全国人大立法史上第一部进入八审的法律草案,也是审议次数最多的法律草案。从酝酿到出台,被民法学者王利明称为“立法非常复杂”的物权法历时13年不同寻常的波折,《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这部上涉国本,下系民生的法律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司法》2005,(4):1-1
《违法行为矫治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5年立法计划,全国人大法工委今年4月将首次将《违法行为矫治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意味着我国劳教制度将面临重大的变革。近年来法学界和司法界对改革劳教制度的呼声日趋高涨,在去年3月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共有12名代表提出4件议案建议制定劳动教养法。“违法行为矫治法”的草案即将提交审议,这也是最高立法机关顺应民意和司法规律作出的科学的立法决策。被老百姓俗称为“二劳改”的劳教制度,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1957年批准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建立的。1979年全国…  相似文献   

5.
2010年12月中旬,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布了向社会征求车船税法草案意见的结果.被称为“新拆迁条例”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也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这两部立法草案关系到公民的重大权益,社会极为关注.民主立法因此成为近期热议的公共话题。  相似文献   

6.
水木 《政府法制》2006,(16):9-11
长期以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人们对理想社会道德前景的美好期待,我国传统道德规范也要求人们拾金不昧。将拾到的财物交还失主或者有关部门,这一直被视作应尽的义务和基本的行为规范,成为国人道德观念中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伦理要求,以至于“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歌谣被传唱了一代又一代。而今,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此类道德观念尽管依然存在于教科书中,但“拾金不昧”的事迹已鲜有耳闻“;拾金而昧”的社会现象反而屡见不鲜。这一切,令人们不断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议的物权法草案中,明确…  相似文献   

7.
沈静 《政府法制》2006,14(10):38-39
200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举行立法听证会,讨论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中有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10月27日,广受关注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通过,修正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将个人的工薪所得减除费用的标准由草案中的1500元调整为1600元,这100元的调整意味着,通过听证会,民意倾向对个人所得税法修订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这也为我国最高级别立法机关举行的首次立法听证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00年《立法法》颁布,首次将听证会引入我国的立法程序,但是,由于《立法法》对立法听证制度只是做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于是在具…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凶器”是指与犯罪行为相关且已被实际使用的器具。对于器具的无效携带(即在犯罪过程中未被使用)行为,不能适用因凶器的使用而衍生的罪名。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携带凶器抢夺”的规定,只适用于行为人在犯罪过程出示、显露或使用了所携带器具的情形。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我国公益诉讼立法的进步,解决公益诉讼难的困境,郑州的两位市民刘明和郭力用4年时间起草了中国第一部民间《公益诉讼法(草案)》(下称“草案”),并已在网上公布,邀请公众对这部民间法律草案给予批评和建议。他们希望通过联系全国人大代表最终将《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7月19日《第一财经日报》)  相似文献   

10.
网搜人大     
★海南省:公开征集明年立法项目为推进海南省立法民主,编制明年立法计划,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日前决定:向社会公开征集海南省2007年立法项目。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负责人就此说明,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均可对需要地方立法予以规范的事项提出立法建议、意见、法规草案建议稿等。立法建议、意见、草案建议稿一经被列入立法计划或采用,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吸收建议人参与地方立法活动。(岳嵬)★青海省:为地方立法“立法”笔者11月20日从青海省人大法工委获悉,一部旨在实行立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立法质量的《青海…  相似文献   

11.
在起草、修改地方性法规过程中,常常遇到附则需要写些什么的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法规草案时,也常常建议将法规总则、分则中的有关内容写到附则中去。正确认识附则,对于我们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提高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质量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在对《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草案)》表决之前,先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分歧意见较大的第42条第3款中的有关占道经营违法行为实行“暂扣物品”的规定,进行单项表决。由于赞成票未过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半数,决定将“暂扣物品”的规定从该条例中删除。对法规草案的某一条款或某项内容进行单项表决,堪称立法民主进程中的可贵创新,体现了立法的科学、民主精髓,有益于提高立法质量。过去,我们对立法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存在有意无意的漠视,特别对立法中的个别争议条款往往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对于争议条款,我们除了选择剔除…  相似文献   

13.
“对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司法解释在发布前,应当采取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也可以将司法解释草案在新闻媒体、网络上登载,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意见……增强司法解释制定工作的民主性和透明度,提高司法解释的质量。”这是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落实23项司法为民具体措施的指导意见》中向社会公众公开承诺的改革举措。我们姑且将此称为“司法解释的阳光工程”!在此之前,此“工程”的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在有关《婚姻法》的司法解释出台前,高法就将“征求意见稿”通过《人民法院报》和中国法院网公之…  相似文献   

14.
陈一舟 《江淮法治》2009,(11):52-52
5月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就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修订后的草案中,“适当延长女性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女性高级知识分子的工作年限。实现男女平等”条款被删除。去年年底,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就《办法》征求民意时,在第二十三条作出上述规定。至此,曾受广泛关注。。的“女处级干部延迟退休”条款终未能进入人大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15.
谈法律援助与社会救助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婕 《中国司法》2008,(5):64-68
由民政部负责起草的《社会救助法(草案)》将“法律援助”作为“专项救助”的一部分,与“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等一起被纳入了该法的调整范围。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欠考虑的,甚或是错误的,法律援助不应该被纳入到社会救助法的立法调整范畴。笔者现拟从社会救助和法律援助的概念、体制机制、立法政策渊源、实践活动等探讨以下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在对《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争倒(建议表决稿)》表决之前,先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分歧意见较大的第42条第3款中的有关占道经营违法行为实行“暂扣物品”的规定,进行单项表决。由于赞成票未过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半数,决定将“暂扣物品”的规定从该条例中删除。随后会议对该条例草案进行表决,获得高票通过。据悉,对法规草案的某一条款或某项内容进行单项表决,在该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历史中尚属首次,在全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堪称立法民主进程中的可贵创新,彰显了立法的科学、民主精髓,有益于提高立法质量。更体现人民的意志。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某些疑难复杂具体案件或者在法庭上辩论时,往往能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对于这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以某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是符合立法本意的。”或“对于这种行为如果以犯罪论处,有违立法本意。”等等。这种话听起来似乎很有说服力,但是,细细想来,却发现这种以“立法本意”分析案件的方式用在理论探讨上无可非议,然而将其用于分析具体案件却是不可取的。何为“立法本意”?顾名思义,“立法本意”就是立法者立法时为打击某行为或保护某客体的一种本来意愿。那么这种意愿怎样体现,如何能被大众所掌握?试问,作为执法者中的一员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律师》2010,(4):30-32
去年10月27日.一条“我国将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快讯被各大网站在重要位置广泛转载。此后,一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的《选举法修正案(草案)》(简称《草案》)立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时,《草案》的审议,将全社会,  相似文献   

19.
刑法立法解释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刑法立法解释是指在需要进一步明确刑法规范具体含义或者因出现新情况需要明确刑法适用依据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法定程序对刑法作出的专门性解释文件;其形式专指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特别标明解释刑法条文的规范性文件;其程序包括提出草案、拟定议案、审议和通过草案以及公布规范性立法解释文件;在当前我国国情之下,对于立法解释的存废问题,主张在肯定刑法立法解释合理性的前提下限制刑法立法解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犯罪人-被害人和解"的制度设计与司法践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杜宇 《法律科学》2006,24(5):91-103
“犯罪人-被害人和解”可谓是当下西方刑事法领域的焦点性话题之一。作为“犯罪人-被害人和解”运动的有力推进者,德国的立法与实践动向,尚未得到国内学界的应有关注。文章不仅对德国“犯罪人-被害人和解”制度的整体立法设计进行了分析,而且对“犯罪人-被害人和解”在德国实务上的具体运作、判例发展亦予以近距离观察。透过此种立法与司法的交错考察,文章试图以德国经验为基点,进一步反思“犯罪人-被害人和解”践行的成果、问题及可能出路,以提供前瞻性的、比较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