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一、何以识《论语》研讨孔子法律思想,每苦于文献之不足。顾其论刑之语,则寥若晨星。坐是而学者常求诸别籍:征《易传》者有之;引左氏者有之;叙诸子之杜撰者亦有之。仍觉资料不充,甚或至于大段辑录魏人伪书《孔子家语》、《孔丛子》之类,则又不啻掩耳盗铃、欺人自欺者矣!近且有求孔氏法律思想者,既苦于原籍之寥寥,复求其末流之涛涛。曰:论孔子思想之渊源及影响。如是则上可溯及盘古之开天地,下宜沿袭至今日之思潮。愚窃以为此又本末之倒置,非智者之所宜索之者也。  相似文献   

2.
<正> 孔子和《论语》有没有法思想?能否从法文化的角度进行研析?现在已是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了。不过,过去我们对孔子和《论语》的法思想研究大多注重其德主刑辅、以德去刑、以礼治国等方面,它是孔子和《论语》法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笔者近日再读《论语》,却忽发奇想:它与我国民法文化有何关系?于是,思路竟折入其中。民法是商品经济关系的基本法。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商品经济不发达,当然不可能有成熟的民法。“重刑轻民”,早已是法学界对中国古代法特征的一个定论了。然而,古代中国毕竟还是有不发达的商品经济。春秋战国时的城市、市场、贸易和货币都有相当的规模。事实上,中国古代固然缺乏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独立的法典法,但这方  相似文献   

3.
汝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归于同寂;汝见此花时,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明儒王阳明一、象孔子一样地快乐这是我读《论语》的第一得。但凡看过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的人,也许打死他都不会相信孔子是个快乐的人,因为电影在其结  相似文献   

4.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和关于教与学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论语》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通过《论语》,可以发现并学习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建的卓有成效的关于教育、学习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论语·颜渊》中 ,孔子提出了“必也使无讼乎”的思想 ,这是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如果仅仅孤立地看孔子的这段论述 ,我们也许会得出孔子企图取消社会的法律制度 ,完全用“德”来统领世界的结论 ,与法家用“严刑峻法”、“以刑去刑” ,① 达到长治久安有殊途同归之妙。这当然是一个误解 ,是一个没有全面考察孔子的思想及其与他所处时代的关系所产生的误解。但是 ,这个误解触及到了重大的理论问题 ,它为我们深入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法律思想 ,提供了契机。一钱穆先生说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宗法制就是以宗族的血缘…  相似文献   

6.
《六次信息革命,六大科技进步,六种社会形态》(以下简称《三六论》),是赵命柱同志在多年潜心研究信息、科技与社会发展问题基础上所写出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我多次研读,很受教益,感受颇深,觉得这是近年来我国理论战线上所涌现出的一部少有的好著作。  相似文献   

7.
孔子人才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和先秦相关著作中,通过探究其所蕴含的人才事务的一般性规律,碎片化形态分布实则动态一体的孔子人才思想逻辑得以呈现,即:言行是参透人才心智的窗口,洞察人言复杂表象的内在实质,特别是观"过"知人是诊断考察对象的可靠根据;举贤注重的是公悦善聚,所举之人要公正、正直,聚仁、智、勇、孝、信、忠等诸"善"于一身;任贤之要在适才适所,要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合理配置,按照人才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岗位,使每一个人才都能获得有效发挥其最大潜能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何晏是现存最早的《论语》学代表著作《论语集解》的编纂者,同时也是《论语》学的研究者。他的《论语》学研究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对他人《论语》学成果的裒集;一是自己对《论语》的注释和理解。何晏的《论语》学研究体现了从汉儒到六朝学者《论语》学研究的因革创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古学术转型的方式与规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特别是《论语》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毛磊 《政府法制》2012,(3):63-63
《论语》中有“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亦”’。这就是成语“三思而后行”的典故出处。在日常的生活中,经过后世的运用、阐述,三思而后行的具体意思变成了做事情之前要经过仔细、全面的考虑后,再去采取具体的行动。其意思成了鼓励人们去多思考.以至于进行整体、全面的考虑。而在《论语》的该出处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真正“三思而后行”的人是季文子。针对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这种做法,孔子的原话是“再,斯可矣”。  相似文献   

10.
《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 ,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书。《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整理而成。不过 ,现存的《中庸》 ,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 ,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 ,不是取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为题 ,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南宋朱熹把这两本书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 ,简称“四书” ,是研究儒学最重要的文献。其思想与《论语》、《孟子》、《荀子》多有联系 ,内容上不少来自《孟子》、《荀子》而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11.
<正> 怎样认识和评价孔子的法律思想,法律史学界是存在着分歧的。有人认为孔子只讲仁义,不讲法律,主张人治,谈不上有什么法律思想。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下引《论  相似文献   

12.
《论语》记载,子日:“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这里的片言是指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折狱即断案。意思是,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后人有一种解释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正确判断。这其实是溢美之词,因为,偏信则暗,兼听则明,是个普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从康德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与孔子是相通的,都强调真正的道德是自由意志的一贯性。“乡愿”出自孔子的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孔子在《论语》中批评乡愿之徒,也就是地方上的好好先生,对谁都关系处理得好,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所有人都说他好;但这种人内心并不是出于道德目的而是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亲亲相隐     
何进 《江淮法治》2013,(18):37-37
《论语·子路》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大致意思是叶公对孔子说:"我的乡里有一位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出来指证他的父亲。"孔子听了叶公所说后道:"我们所谓的正直之人,身为父亲的会为儿子掩饰罪恶,身为儿子的也会为父亲隐瞒罪恶。"这段看似简单的对话,其实涉及到了一个案件,也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绝大部分思想,是通过《论语》的记载体现出来的。《论语》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本文指出这些篇章的排列并无规律可循,看上去杂乱并且无序,因此会让人产生孔子的思想不成体系的看法。但事实上,孔子在的思想不仅体系完整,并且各个部分之间相辅相成,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16.
古今学者对孔子删诗说的论争,其分歧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孔子删《诗》说的源起与生成,二是最早否定孔子删《诗》说的是何人,三是孔子删《诗》说可信与否的具体辨析。根据现存文献资料,此说的最早提出者是司马迁,最早的否定者是孔颖达。从古诗三千之数、孔子编选取舍的标准、季札观乐等角度考查,孔子删《诗》说可信。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制建设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数代仁人志士和知识分子的大课题,更是近年来致力中国法律现代化建设的学人们所极为关注的热门话题。由于中西法文化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法制史、思想史、文化史,而且还要涉及到法理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其所需知识范围之广、研究难度之大共所周知。法学界以及史学界真正能够深入、系统研究中西法文化的著作一直阙如。南京大学法律系青年学者张中秋的新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是目前国内一部系统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的著作。该书名之曰“比较研究”,从法的形成、法的本位、法的文化属性、法与宗教伦理、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景帝、武帝时人,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86年。历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勤学好问,善于著述。他在充分掌握国家文献和民间资料的基础上,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史———史学巨著《史记》。《史记》虽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思想。尤其是对司马迁德教与政刑的思想的分析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一司马迁认为,在治国理民当中,礼乐仁义等德教与法令刑罚等政刑相比,不能不占首要地位。他说,孔子曾指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相似文献   

19.
赵永春 《政府法制》2012,(35):38-38
毛泽东曾熟读过《论语》、《孔子家语》及其他记载孔子生平的书籍,不仅熟知孔子的饮食观点及习惯,而且还能根据孔子的饮食生活特点推断出孔子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为瞿同祖先生第二部著作,瞿老平生著述寥寥①,而部部经典。《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称得上是奠定瞿老在中国乃至海外汉学界地位的一部著作。②该书自1947年初版之后③,历经一甲子之时光,现在仍为研究中国法制史不可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