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良言 《中国保安》2004,(16):20-21
美国第一大都市纽约被当地人称为“大苹果”(因鸟瞰纽约的形状类似苹果),但治安之坏却使这个“苹果”滋生了许多害虫。好在市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有警察来帮忙,但是如果警察受到威胁时,就需要依赖“紧急勤务小组”(ESU)——纽约市警察局内的一支特勤小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拯救生命”,其中包括人质营救及紧急救生等。纽约市警察局有3.8万名警察,为世界各国之最,但ESU只有300多名警员,他们以勤务支援车为建制单位,分为10个小组,根据市内各区划进行分配。对ESU而言,勤务支援车编号即为他们的单位代号,同时也是行动时的主要工作站。ESU的…  相似文献   

2.
倾城一笑     
第一个问题 主教听说.到纽约后很可能掉入报社预先设下的陷阱.所以格外小心。 到机场.有记者一见面就问:“您想上夜总会吗?” 主教想支开这个问题.就笑着反问:“纽约有夜总会吗?” 第二天早展,报纸上关于这次会见的大标题是:“主教走下飞机后的第一个问题是:纽约有夜总会吗?”  相似文献   

3.
“推荐”和“决定”是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推荐是建议性的 ,决定是实质性的。现在有些党委在向人大常委会推荐干部的文件上 ,大都这样写 :“党委同意推荐某某提任某职务 ,请履行法律程序后 ,再对外公布”。这样的写法 ,容易给人造成错觉 ,某某的任免党委已经定了 ,就差人大常委会履行程序了 ,尽管在程序前面加上法律二字 ,也难免不给人留下人大常委会在干部任免上只是走形式的印象。正确的写法应该是这样 :“党委同意推荐某某担任某职务 ,请按法律程序 ,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后 ,再对外公布。”在党委的文件上写上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一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通过小说和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而广为人知它再鲜明不过地揭示出了已经漂洋过海和即将漂洋过海的人们那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当主人公王启明在纽约的大街上骂天骂他骂美国时所有的人都感到解气.却又有一丝无奈,然后依然争先恐后地涌向那变换着天堂与地狱幻影的远方。这一切仅仅是几年前的事情。“我想,如果是在今天王启明就不用在纽约骂大街了。他可以回来搞一个网络公司。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硕士生张正说。当时许多人是将《北…  相似文献   

5.
白雪 《人大建设》2010,(6):48-49
在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贝尔使远隔干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般交谈,“顺风耳”不再是梦想: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示的飞机,给人类插上了“翅膀”:而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展示的摄像机、电视机,让“千里眼”也成真……当诸多“世界第一”或文明创新在世博会后广泛应用于社会并造福人类后,人们提取出一个密码——“一切始于世博会”。  相似文献   

6.
“严禁、禁止、违者罚款”是我们在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的告示牌上最常见的词语。这些冷冰冰的词句让人看后不那么舒服。近日,标有这些词句的告示牌已从故宫的参观路线上悄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明劝导牌。如在草地边可以看到:“请诸君脚下留情,大自然报您绿色”。在铜缸旁边可以看到:“本已旧伤累累,怎忍再添新痕?”在栏杆前可以看到:“您一定知道栏杆的作用”?在石雕面前可以看到:“自然风化难免,人为损坏需防”。其实,“文明劝导”在国外早已不是件新鲜事。在日本的高速公路上驾车,很少看到“严禁超速”、“…  相似文献   

7.
眼下世界上的“念”——包括一念、百念、万念,无疑是多了起来,简直多不胜多、纷繁无辨。当年流行的“一个心眼干××”或“一心一意、完全彻底”云云,显然大不够用,也不应该总在“一”上死死打主意。无论是思想上的还是智能上的“一根筋主义”、“死心眼哲学”、“牛角尖习惯”,若是理解得太绝对,演示得太古板,很可能到头来不仅于改革开放太相违,什么正经事也干不成,还很可落得蠢相十足、笑柄频出。许多的“一”,是大大值得解放的,舍此便不会将现代世界——包  相似文献   

8.
“你可以在纽约买到任何东西,但是无法买到一次进出纽约的顺畅旅行。” 这句形容纽约拥堵状况的谚语,如今似乎也适用于北京。堵车的常态化让“首堵”变得越来越名副其实。 2010年,北京交通拥堵的矛盾似乎集中爆发了。  相似文献   

9.
李易桓 《台声》2001,(4):25-26
“我喜欢生活在祖国大陆,我喜欢生活在北京。”这是台商袁铿在经历了从台北到纽约,再从纽约到北京的多年奔波、劳顿后,发出的由衷感叹。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自说自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所说的“自说自话”现象,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代际间的沟通障碍。成人社会在教化青少年时,固守多少有些过时的“话语权威”,而青少年却沉浸在自身的“话语氛围”之中,致使双方“各说各的话”,相互无法沟通与理解。从这一意义上说,“自说自话”现象在当今社会确实存在,但“话语代沟”呈现在两代人之间,成人社会需作更多的反省。二是指来自成人社会对青少年的一种困惑或指责。在一些成人眼中,当今青少年“满嘴新词”,“领时尚之风骚”,是“自说自话”、“各行其是”、 难以教化的一代。对此,则需要做些分析和澄清。本刊本期的“特别企划”,正是侧重于这一困惑与指责,试图从社会学、语言学、文化学的角度,对所谓的青少年“自说自话”现象予以解密。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2月17日,台湾《独家报道》周刊在出售时,封面冠以“通奸真人LIVE秀”的斗大标题,并随刊附赠号称是新竹市前“文化局长”璩美凤与男友闺房“云雨”遭盗录的“激情VCD”光碟,在岛内掀起了轩然大波。虽然台湾警方事后紧急出动,将部分光碟追缴,但仍有很大部分流入市场,特别是互联网上更是到处传播,璩美凤一夜“走红”。  相似文献   

12.
编辑部吹风     
《两岸关系》2004,(11):4-4
最近一段时间,从陈水扁鼓吹“国号简称”开始,台湾当局又掀起了新一波“为台湾正名”的活动。10月初,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医学协会年度会员大会上,以“台湾医师会”取代了原来的“中华台北医师会”。台驻纽约经济文化代表处改为台湾使节团。台  相似文献   

13.
一个鸟巢的命运,使得两百多人上街抗议,惊动了纽约市长,成了《纽约时报》的头条新闻,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这个事件至今还在继续,谁也不能确定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2003年12月7日,位于纽约上东区著名的时装大道——第五大道527号的公寓楼,两个清洁工人把一个鸟巢捅了下来,这是业主委员会10月19日的会议做出的决定。不过这一捅,就捅了马蜂窝。这个鸟巢,是一只名叫佩尔·梅尔的著名红尾鹰和它的第四任“妻子”罗拉的家。红尾鹰是国家保护动物。它从1992年出现在纽约市,1993年定居在527号,“结”了四次婚,一共生下了23只小鹰。一位动物观察者…  相似文献   

14.
自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以来,学界、政界以至社会各界,对“政绩观”错位带来的种种弊病与不良后果普遍引起关注,莫让“政绩”成“政疾”的呼声日盛。但是,人们对那种公开以“政疾”冒充“政绩”,功过混淆、鱼目混珠的现象,却至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鉴于此,有必要大声疾呼:莫把“政疾”当“政绩”。“政绩”与“政疾”本来是两码事“,为政者”所取得的成功为“绩”,存在的问题为“疾”,两者不该混淆。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明明是“政疾”的东西,摇身一变,冠冕堂皇地成了“政绩”。例如,有些地方盲目决策,乱上项目,劳民伤财,造成…  相似文献   

15.
纽约示威游行处警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警方面对越来越多的示威游行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是示威者还是警察,都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正面冲突。但是在一些游行中,警方使用武力来对付那些暴力示威者,同时也将武力用在了合法游行者身上。随着示威活动的不断增加,警察部门需要不断地在战略上进行调整。本文通过对过去几年中纽约发生的重大示威游行活动的分析,评析纽约警方基于“破窗理论”所采用的战略。这种新的战略可被称作“命令和控制模式”,它试图从微观上对示威游行进行控制,以防止社会混乱。  相似文献   

16.
神州竞建摩天楼 摩天大楼在建筑学上称作“超高层建筑”,它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商业社会的偶像。自1905年高达50层的纽约MetropLutan大厦问世以来,美国摩天大楼一直傲视全球,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十大建筑物中美国占据八席,芝加哥西尔  相似文献   

17.
再说"考研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个比喻:学历是鞋子。在“书生群”中,如果本科是“赤脚”的话,硕士就是一双布鞋,博士就是一双皮鞋,博士后是一双高级皮鞋。虽然中国人在精神上,一直保持着一种“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勇气,但在今天中国的城市中生活,哪怕再有赤脚的勇气,我们上街也总要穿上一双鞋子的。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党、怎样建设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中两个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论述作出了科学回答。两者之间在本质上一脉相承,存在着内存统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规划”的内涵所体现的是理性,文明与智慧,其本质上就包含了对于已有规划的应有敬畏。上海将对64条道路实施“永不拓宽”的政令,以此保护堪称经典的“海派”历史文化风貌。这是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伍江日前在“上海一台北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交流研讨会”上披露的信  相似文献   

20.
冬月的24日,是美国人的平安夜。我的时间感觉还整个停留在国内。在纽约的一周内,我那见鬼的“生物钟”一直没有变过来。这一“错觉”弄得我狼狈不堪——半夜三时即醒;傍晚八点钟却困得眼皮儿直打架。而这时候往往是纽约人全家聚集谈兴正浓的时候。好多次我都不好意思得恨不能找根火柴棍儿将眼皮撑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