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安全环境与应对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将取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速度和发展的程度。目前保持台湾海峡局势的相对稳定,积极促进中国的和平崛起与祖国统一大业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当前对台战略的最佳选择。为了维护中国和平崛起的周边安全,中国应以上海合作组织和东亚区域合作构筑稳定周边的战略依托,确保中国在周边的战略态势中争取主动。同时,中国应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不主动挑战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以渐进的方式、和平的方式、民主的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2.
在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东亚国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世界和平和经济繁荣也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自冷战结束后,东亚安全形势的恶化和安全困境的出现严重干扰了世界和平的进程。为了探究东亚安全形势变化的原因并建立东亚地区的安全机制,一些中国学者把视线转向了对东亚安全形势的研究。20年来,国内学者通过各种领域发表了300多篇著述,本文将以些成果为依据,对国内关于东亚安全问题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  相似文献   

3.
孙学峰 《党政论坛》2014,(20):32-32
对于中国的东亚政策而言,200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8月,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在北京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东亚安全问题;一个多月之后,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宣布与东盟国家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全面合作的新时代。转瞬十年,其间中国与东亚国家经历了合作与共赢,也遭遇了互疑与危机。回味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我们感到,中国的东亚政策需要寻求三个再平衡。  相似文献   

4.
王永贵 《理论探讨》2004,3(6):12-14
把握全球化进程与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坐标和历史方位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对全球化挑战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一面理论旗帜;在实践上,中国和平崛起是人类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代社会主义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发布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和《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标志着中国在成长为互联网大国的同时,其网络空间秩序观也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网络空间秩序观更加清晰,强调坚持网络主权是网络空间秩序建构的基础;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是网络空间秩序建构的原则;多边、民主、透明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是网络空间秩序建构的途径;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网络空间秩序的最终目标。中国建构中的网络空间秩序观,既是其以负责任大国的身份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体现,也是中国为网络空间新秩序的形成和变革所做出的贡献,是中国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百年变局正以前所未有的变革广度与深度展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美战略竞争、俄乌冲突、世纪疫情等高威胁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多并相互交织发展,推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同时,安全问题性质的重要变化、安全危机的急剧扩散化和安全形势的日益复杂化与不确定性,加之大国竞争加剧、国家中心主义回归和西方安全治理缺位,导致以国家为中心和以霸权模式为主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出现了过载和失灵,亟待进行系统性变革。当前,积极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变革与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中国国家安全力量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此,本文提出“中国引领+协同共治”模式,从理念-组织-机制三个层面来塑造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从共识-权力-利益三个维度来提升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持续优化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国际安全问题和适应世界新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7.
徐光裕 《党政论坛》2009,(24):19-19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安全既是条件,也是目的。中国在当今世界要想安全崛起,需要在战略空间观念上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和平崛起始自周边,中国的安全稳定也始自周边。近年来,中国的"周边安全困境"与"周边外交"已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基本考量和风险变量因素。新兴大国崛起导致东亚地区秩序调整与国际格局转型,使中国周边领土纠纷和海洋权益争端及地区安全稳定问题日趋凸显,造成中国崛起的周边安全困境。中国能否营造一个和平、和睦、合作发展的周边关系及周边稳定环境,中国新一届政府从多层次、立体化、跨时空的视角对中国周边局势做出了基本战略判断,把中国的周边外交新理念浓缩为"亲、诚、惠、容"四字箴言,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中国周边经济合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国际秩序变革与中国战略的研究,是政治学界高度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这项研究在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仍然存在着有待完善之处。在国际秩序理论方面,主要基于欧美的国际政治经验,较少容纳其他地区的国际合作思考,没能容纳近年来非西方大国崛起带来的冲击和理论诉求,当前中国学界的国际秩序理论带有较多的反思和批判成分,理论建构依然缺失。在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关系的分析上,西方学术研究的积淀和中国学界力图从历史中寻求启示形成了颇为鲜明的对照,既有的研究成果给未来研究提供了启示,而从各角度加强相关研究应被视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与国际秩序关系的研究上,相关文献非常丰富,但研究内容多是宏大叙事,实证研究较少;其分析视角多是对策性的,相关历史研究、理论研究的成果较少;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思想史的研究为国际秩序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中国国际秩序建构的战略思路分析上,国内外学界各有侧重,不同观点纷争激烈,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设计层面,政策针对性较弱,其根源在于历史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仍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宋鑫 《行政论坛》2010,17(5):F0003-F0003
礼法融合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礼法融合不仅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且在其近代转型过程中亦充当了主要的角色,直至今日,仍然是建构法治秩序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10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出席第八届东亚峰会时发表讲话,呼吁东亚各国增进安全互信,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李克强指出,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区域安全架构势在必行。中方主张推广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安全观,推动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坦诚对话与合作,让东亚永享稳定安宁。  相似文献   

12.
冼康 《学理论》2012,(22):15-16
国学就是中华民族的身存智慧与财富哲学,中国经济的崛起还不足以诠释和支撑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与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真正的崛起是中国文化的崛起。关注中国经济社会管理哲学的建构与实践,关乎中国的富强,关乎中国人今天的价值和未来。  相似文献   

13.
任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和有效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在关系密切的有机整体,它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旗帜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核与中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历史的传承性、高度的指导性、强烈的开放性和突出的建设性等特点.在实践中关键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断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无论从经济、安全还是从政治层面来看,中国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必须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区域合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带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引擎,而中国政府已将参与区域合作确定为自己的战略方针.亚太地区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在深化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应当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单位体制的构建与"革命后社会"的整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单位体制是中国在革命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诞生出来的一种社会调控体系.中国依靠单位这种组织形式将完成了对各种要素的吸纳与统合.本文从逻辑、历史、思想和实践四个项度分析了单位体制的起点与源头,提出当单位组织和单位体制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它们逐渐丧失了扩充社会资源总量的能力的时候,变革单位体制的时代也就来临了.单位体制作为革命后社会整合的产物,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满足了中国重建社会政治秩序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双重需要.日后诸多单位现象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否定单位体制的积极作用.中国应在充分吸收单位体制之合理性因素的前提下,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为新时代中国对外战略的集中体现,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艰巨任务。围绕这一任务主题,近年来中国相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并积极推进以"一带一路"、亚投行为代表的多边合作机制建设,注重在国际制度化建设与观念互动过程中,提升与拓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渐趋形成以影响力为核心思想逻辑,不同于传统西方以权力为中心的外交政策制定与国际秩序构建路径。鉴于这些新理念、新机制,或直接面向周边,或在实践中积极与东亚合作进程相对接,在为议程设置、制度建构与观念塑造等地区合作领域释放出积极因素的同时,也成为以影响力为思想逻辑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地区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7.
"和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内在特质,是中国履行崛起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社会制度内在本质的和平属性及对外战略的选择,从而决定中国对外政策的性质及走向。国际社会正处于发展、变革、调整的历史转折时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是国家制定对外关系的重要考量与基本依据。中国正处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崛起大国从未遇到的复杂国际局面,为此中国经济上的优势如何转化为战略和政治上的优势,怎样有效地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如何保持与外部世界总体积极和谐的关系,思考未来中国对外关系的战略调整和转型就成为一种基本逻辑与理论期待。  相似文献   

18.
"思想引领力"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抵御一切错误思潮干扰的能力。新时代要以新思想为科学指引,而新思想是社会伦理与个体道德、社会生活秩序与个体生命秩序建构的精神过程。思想引领力的伦理精神建构是"自觉"的建构。思想引领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是理性的,这种理性的基础在于生活经验和道德的"自觉"。思想引领力根植于文化的"他觉"。把思想引领力设定于"他觉"的努力,使得思想引领力具有深厚的世俗基础及在社会生活方面神圣的性质。思想引领力"究竟"的逻辑可以成为理性社会的价值源头和伦理性的根源,具有智慧力、人文力、干预力、导向力四个方面的表现。增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力,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文化自信的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思想理念和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19.
谈到影响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重大因素,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崛起肯定是一个重要选项.面对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兴起了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的热潮.各个国家的大学、非政府组织纷纷建立中国研究中心,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专著、报告大量出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于2004年5月11日发表的一篇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论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研究东亚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出发,选择以国家与社会合作互动为基本视角,对传统权威主义走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进程进行了分析论证。非政府组织的成长发展适应和促进了东亚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扮演着东亚从权威政治走向民主政治的社会新角色,成为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兴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