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娄岩 《侨园》2011,(11):34
不要以为你有合法入境手续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出入海关,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而特错。海关人员一旦对你产生成见,或认为你有某种倾向,可能只是嫌疑就可以以任何理由拒绝你入境,而且不容商量并很难有回旋的余地。我是先移民加拿大再移民美国的,由于有许多亲戚仍然住在加拿大,所以我经常穿梭往返与两国之间。每次通关时,我发现一个特点,即陆路(驾车)通关时要相对容易些,也很难被海关人员刁难。而通过航空渠道通关的就  相似文献   

2.
闲话名片     
启真 《民主》1999,(11)
我最早见到的名片是我父亲的。他为什么要印名片?我想我知道其原因。小学三年级寒假,先父带我回苏州老家探望祖母,有个老朋友宴请先父,我也随往。席间好几位客人都掏出一张小纸片给先父,先父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真抱歉,我没印名片。”不久以后,先父就去印了一盒名片。我看这名片,除了姓名之外,只在左下角印了“江苏吴县”四个小字(当时苏州市叫吴县)。先父微笑着对我说:“名片上应该印头衔,我没  相似文献   

3.
向往的地方     
《民主》2021,(2)
正我曾有过一个扁扁的、玫瑰金色的烟盒,是舅舅送给我的。舅舅当时在水库工地上当技工,大概是谁送了他一盒高级香烟,烟抽完了,他把烟盒留给了我。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珍贵不在于它值钱或者有用,而在于它稀罕。烟盒扁扁的,空间很小,只能放几张卡片,或者偶尔得到的一角、二角、五角的票子。这样的烟盒在我们那样的穷乡僻壤是极难见到的,拥有这样一个烟盒,也是足够被人羡慕的。  相似文献   

4.
陆士华 《民主》2011,(12):44-45
2011年6月初,我和老伴乘坐加拿大航空公司的AC30航班去温哥华,然后转机去卡尔加里探望女儿。AC30从北京到温哥华要飞10个多小时,快要降落温哥华机场时,空姐给每人或每个家庭发了一张《入境表》,《入境表》的填写内容主要是调查旅客携没携带违禁入境物品。旅客出关时,机场会有人收取这张表。由于我们不会英语,  相似文献   

5.
小曼 《侨园》2013,(11):55-55
<正>英国作为中国留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地之一,以其高质量的教育享誉世界,且英国学制短,3年完成学士学位课程,1年就能完成硕士学位课程,大大地节省了留学生的时间与花费。因为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学生初到英国会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本期为学子们讲讲初抵英国的那些事儿。入境前及时填写出、入境卡如果你是第二次以上出国,那么可以在国内机场领取并填写出境卡,而飞机的乘务员在飞机上发的英国入境卡,是第一次入境英国的  相似文献   

6.
屠雨迅 《民主》2008,(5):45-45
近年来,人们时常从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中文名字叫“曹操”的老外。这个洋曹操是个美国青年,本名乔纳森。他喜欢冒险,不愿像同龄人那样在美国过优裕闲适的生活,十多年前几乎身无分文地来中国寻梦。中国的外语教育制度引发的英语热,给这个美国青年创造了极好的就业机会。他在北京一所学校教英语,是货真价实的“外教”,相信收入水平不薄。不仅如此,他还如愿以偿地娶了一位清纯可人的北京姑娘。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因私去了一次泰国。没去泰国之前,即有朋友告之,曼谷唐人街有一个南美书店,专门出售中文图书。该书店是泰国唯一家专门出售中文图书的书店,在东南亚也很有名气。朋友嘱咐:应该抽出时间去南美书店看一下。到了曼谷,处理完需要做的事情,临行的前一天,一人独行去了唐人街。因怕语言有障碍,事先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南  相似文献   

8.
正昨天去朋友家吃饭,他跟我说,还有两个老外。我以为是两个白人,结果到了之后,才发现是一个黄皮肤大叔和一个白皮肤大姐。席间,我们都用英语交流。本以为那个黄皮肤是个"ABC"(指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又称"香蕉人"),听不懂中文,最后才发现他什么都听得懂,只是他一直不开口讲中文,当朋友称赞他"中文很好"的时  相似文献   

9.
心平无险路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把宰相宋璨找来,交待他一件私事。 玄宗的才情高,孩子也多,给王子起名字,给公主起邑号也颇费脑筋,就把这事托付给了宋璩,让他各取30个备用,临了,他又特别嘱咐说,“你在这30个之中,单给我想一个漂亮的名字和一个漂亮的邑号,要与众不同才好。”原来此时他正宠爱武惠妃,心里非常喜爱和她生下的小王子和小公主。  相似文献   

10.
老外马爱中     
胡海明 《党政论坛》2012,(10):30-30
他是个金发碧眼的德国青年,叫劳恩·斯特恩。一年前到上海的公司办事处任职。一到上海,他就喜欢上了这座海纳百川、五彩斑斓的大都市,接着便请中国同事参谋,自己又仔细斟酌,最后起了一个中文名字"马爱中"。他把这个名字印在了名片上,经常挂在嘴上的是"洋泾浜"的普通话:"我叫马爱中,我喜欢上海,是‘新上海人’,你要记住!"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家信     
梁良 《侨园》2001,(2):31
爸爸、妈妈你们好: 来到英国已经快3个月了,一直没给你们写信,真对不起,有的时候,我非常忙,所以没有时间给你们写信,请谅解。刚来英国的时候,觉得很多东西都不适合我,一下飞机,就看见一片一片的三四层楼房,天一直是阴着的。在地铁上遇见一个美国人和他说了几句英语,并且我也听明白了他说的是什么,所以很高兴,觉得我比其他刚来的还是有优势的。到了家里一看,条件还不错,我住在三楼,只是屋子太小了,不过屋子里还是很暖和的,厨房也很大,并且有淋浴。靠近路边走不远的路是一个公园,公园里有篮球场,每到周末我都去那里打篮球。我住的周围都是土耳其人,所以英语的环境并不好,但我有信心学好英语。我到英国的第二天就去了“中国城”。那里在伦敦的中心,很热闹,并且看  相似文献   

12.
今天到单位去上班,发现大家看我的眼光跟平时明显不一样了,见了我就象见到他们的大爷似的,一个个郝毕恭毕敬,客气有加。扶“正”的感觉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心情特别地爽!刚进办公室就接到老领导的电话,嘱咐我要好好干,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其实,他不说我心里也  相似文献   

13.
<正>●"父亲第一次见到奶奶写给他的遗书,是在1954年东北烈士纪念馆里。父亲看完大哭一场,手抄了一份留作纪念,多年后,又将他手抄的这封遗书交给我。回到家后,父亲用钢针蘸着蓝墨水在自己手臂上刺下三个字‘赵一曼',也刻在了心里。"●"不要以烈士后代自居,要过平民百姓的生活,不要给组织上添任何麻烦。以后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要给国家添麻烦,记住,奶奶是奶奶,你是你!否则,就是对不起你奶奶。"  相似文献   

14.
我父亲方先觉是个纯粹的军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不懂政治。他这个人很豪爽,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因此得罪不少人。人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方大炮”,就因为他敢讲话,不顾后果。  相似文献   

15.
曼谷印象     
郑浩 《侨园》2013,(6):36-36
<正>我对曼谷的印象不太好。但是泰国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有危机感。印象不太好,主要指曼谷繁华得比较脏乱,臭水沟不少。我们吃晚餐的餐厅后面,大面积的臭水沟超过几个"龙须沟"。腐酸的水果味与臭水沟味,汇成绝对让人没有一点食欲的味道,只想掏手绢。曼谷的小汽车真多,多得像和尚手中的念珠,无头无尾,首尾相接。曼谷人口不足1000万,小汽车却有250万辆。任何时候,站在任何地方看,无尽的汽车流把曼谷的空隙塞得满满的。车多  相似文献   

16.
华丁 《瞭望》1992,(51)
足球比赛中有称作“越位”的规则。球员在对方半场内射门破网,如果别的球员传球给他的那一瞬间,他的位置处在球的前面,而在他和对方端线之间又没有两个对方的球员,那么,这个球员应判为越位,射进的球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7.
看了题目,你可能认为笔者是故弄玄虚来哗众取宠,其实不然,这些是我们工作中经常见到的.你看某县在转发中央文件的通知时,已知省传达贯彻时在文件中加了转发的通知,市接到省的通知后马上来一个转发,加上"通知的通知",县接到市的通知后,也要走个转发的过程,于是就变成了"通知的通知",仔细看来,县转发的通知和省、市的精神一样,无非是添上了"这个'意见'很好,望贯彻执行"之类的套话. 为此我想到了曾在某报上看到的一幅漫画,一座楼房失火,有个人向某个领导反映,岂料他竟说:"你先打个报告,救火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这幅漫画,当然是个带有讽刺性的笑话,但我想这题外画  相似文献   

18.
我已经87岁。我一生经历了成千上万件事情,结识了成千上万位人士,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使我一生难忘的,教我一想起来便激动不已的,是我有幸认识了一位巨人。我握过他的手,和他谈过话,挨过他的训,得过他的鼓励,吃过他做的菜,受过他的保护。我是个平凡的小人物,回想起来,也许就是这么一点难忘的回忆,使人能安静地坐在窗前,望着自己一生的旅途,对自己悄悄地说:我不是个有福的人,但我是个幸运的人。因为我见到过世上最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一) 此时,我正坐在北京至牡丹江的165次列车的软卧车厢里,开始写随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的部分在京学部委员赴镜泊湖休假团采访的第一段文字。车窗外,世界在寂静中沉睡着,我的心却如那撞击铁轨的车轮声无法平静。刚才在北京站的贵宾候车室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著名数学家杨乐。在中组部最初提供的文字材料里,原本是没有印他的名字的(他是老学部委员,而这次参加休假的其余十四位都是去年新增选的学部委员),我不知道他会来。当他谦恭地微笑着走进候车室时,我心头顿时涌上一股酸楚楚的情绪。还在上大学时,我就熟知了他的名字。他和陈景润都曾是我和同学们崇拜的偶像。那真是一个科学的春天。科学和科学家,知识与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终于摆脱了被轻视和批判的命运。十几年过去了,在我的心目中,  相似文献   

20.
余生也晚,余所知者鲜。我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读了赵朴初先生的诗词以后,才知道早已闻名遐尔的赵朴初先生的。我敬佩他的文采,我仰慕他的学识。可我从来敢奢望能在他手下工作。没想到在1987年秋天的一次会议上,我见到了他。并从此在他指导下从事民主党派工作。不过由于我们都是兼职,每年也就是在会上见几面。相处不在时间,知心重于知面。我同赵朴老的心是相通的。做党派工作的第一要义是处理好执政党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