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1982年12月4日,对于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正是在这一天,现行宪法在万众期待中正式问世。  相似文献   

3.
宪法文化权利并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宪法学范畴,它是由"文化权利"这一范畴变化衍生出来的。从宪法层面出发,强调公民基本权利特别是文化权利,有利于从法律体系上完善公民文化权利的保障机制和制度,也有利于宣示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宪法文化权利的规定有助于公民精神和个性层面的结构优化,也有利于对人性弱点的改造,提升公民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礼仪。我们要在理论上树立起宪法文化权利的权威地位,从宪法规范的明确、部门法的制定以及文化平等权的保护等方面实现宪法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4.
<正>"今天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设定国家宪  相似文献   

5.
<正>12月4日,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设立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必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法治中国的进程再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高洁 《今日中国论坛》2012,(11):152+154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员有意愿有能力行使对党的事务的各项权利,包括党员的主体意愿和主体能力。增强党员主体意愿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和完善以竞争选举制为核心的选举制度,增强党员主体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健全以党务公开制为核心的知情制度。  相似文献   

7.
社会权主要是由国家积极义务来保障实现的权利。对社会权的保障在于保障个人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过上健康而又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社会保障权、劳动权和受教育权属于社会权的核心权利。我国宪法从不缺乏对社会权的保障,这是由国家政权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结果,且随着宪法的完善,我国社会权保障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宪法委托"或"制度保障"的特点。但宪法规范对社会权的供给仍然不能完全适应权利保障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党的领导制度塑造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组织基础、制度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制度保障;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统合而成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解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理法治问题。以上三个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的制度体系,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过程,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法治精神有机统一,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陈斯喜 《中国人大》2012,(12):53-53
今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去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六五普法决议”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确立的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主要内容和精神,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深入学习宣传宪法,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宪法?宪法有哪些不同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徐隽 《中国人大》2014,(24):8-8
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  相似文献   

11.
黄丹  李军 《人民论坛》2014,(5):107-109
法治的最基本含义就是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而对公民权利的最有力救济应是宪法救济。当前,公民基本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通过对公民信访权利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应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安排,建构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体系。这对于协调多元的社会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25周年。这部宪法被公认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好的宪法"。25年来,这部国家根本大法的实施,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本刊特邀请著名宪法学专家周叶中教授,为读者详细评述这部宪法实施以来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维汉 《浙江人大》2014,(11):17-18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6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年轻的共和国奠定了法制基础。现行宪法自颁布至今已逾30年。30多年发展历程证明,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根本法制保证。依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坛》2014,(7):44-44
林来梵在《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第1期载文《法治的个别化模式》认为,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规范层面上确立了法治主义的宪法原则。然而,如何理解“依法治国”、“法治”等概念,在当今中国学界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则存在严峻分歧。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法治主题已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制度建设在量上有了惊人积累的时候,制度权威缺失却构成了制约法治进展与水平的关键性问题。笔者认为:制度权威是现代法治的题中要义,它既是法治的核心构成,也是法治追求的重要目标。推进现代法治,既要重视制度构建与制度创新,更要注意发掘、培植与展现制度权威。法治的过程,实质上是法治与人治较量和斗争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为制度权威与个人权威的较量和斗争。中国的法治能否从形式意义上的初级阶段进入实质意义上的成熟阶段,从根本上取决于能否…  相似文献   

16.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4,(23):27-30
从1980年9月开始起草,到1982年12月4日正式问世,现行宪法至今已经走过了32年的伟大历程。回首32年的峥嵘岁月,伴随着共和国跨越发展的步伐,现行宪法也完成了四次载入中国法治建设史的修正。从1988年宪法修正案确认私营经济的宪法地位,为土地出租全面开闸,到1993年修宪,将计划经济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再到世纪之交的1999年修宪,  相似文献   

17.
<正>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  相似文献   

18.
胡泽君 《中国人大》2012,(23):15-15
我们在这里召开大会,隆重纪念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决心,对于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同志们: 在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张德江委员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赵克志书记明确要求,在全省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使宪法精神深入人心,以宪法精神凝心聚力,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宪法虽然比较全面地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时至今日,一部分基本权利仍然还停留在宪法文本上.这些年陆续发生的孙志刚案、延安&quot;黄碟&quot;案、彭水诗案、成都自焚抗拆事件等等,暴露了当前一些地方公权力滥用,肆意践踏、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社会乱象.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