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堆形艾美球虫SH株子孢子中扩增3-1E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3-1E.质粒纯化后体外转染293T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1E蛋白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将构建的重组质粒以及空载体质粒分别于14、21日龄分2次经腿部肌肉注射免疫SPF雏鸡,28日龄除非免疫非感染对照组外各组攻击性感染5×104个堆形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观察真核表达质粒对球虫感染鸡的免疫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免疫保护机理.结果显示,与载体对照组相比,质粒pcDNA3.1(+)-3-1E 2次免疫后可显著提高脾CD8 T淋巴细胞亚型数量,并具有一定的抗球虫免疫保护作用,可显著减少每克粪便的卵囊排出量,降低十二指肠病变记分,减少增重下降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对LPV株的第8代细胞毒(LPV_8)的特性鉴定:核酸型为DNA,对热、酸和乙醚有抵抗,对热MgCl_2稳定;蔗糖浮密度为1.17~1.20g/cm~3,CsCl浮密度为1.32~1.34g/cm~3,大小为20~22nm。在pH6.4和4℃下只凝集猪红细胞,不凝集人O型、绵羊、鸡,豚鼠、水貂和猫的红细胞;在血清免疫交叉上,HI试验与FPLV—FNF_8毒株存在交叉抑制,两者的γ为0.5,ID试验同样产生吻合的沉淀线,细胞NT参考株阳性血清与LPV的中和价为2~(-13)(对照为2~(-14))。由此表明,LPV系一株FPLV的新毒株,我们称之为FPLV—L株。  相似文献   

3.
以乳牛L-选择素为免疫抗原免疫BALB/c小鼠1只,相隔14 d进行3次免疫,抗原用量每次30μg,首次免疫后第116 d进行尾静脉加强免疫,抗原用量10μg。免疫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接种12块96孔板。以L-选择素包被酶标板,间接ELISA检测阳性孔,有限稀释法克隆阳性孔,筛选出6株杂交瘤细胞。小鼠腹腔注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McAb,并对其分别进行Ig亚类测定。结果,6株杂交瘤细胞7B10、10F6、10E2、5C6、12G7和11A3的Ig亚类分别是IgG2a、IgG2aI、gG2bI、gG1I、gG1和IgG1。  相似文献   

4.
乳牛衣原体性流产的病原鉴定及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采自甘肃、陕西和宁夏奶牛场的发生不明原因流产乳牛病料进行了间接血凝试验(IHA)、PCR、病原分离鉴定和MOMP基因检测,证实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对分离株SX5和NX进行毒力稳定性和免疫原性测定,用鸡胚连传20代,SX5和NX株的毒力比较稳定,毒力效价分别为10-11ELD50和10-10ELD50;用这2株菌对小鼠和牛做免疫效力试验,结果显示,免疫鼠5/5和5/5保护,对照鼠0/5保护;免疫牛3/3和3/3保护,对照牛0/3保护。表明,SX5和NX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作为疫苗研制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1株免疫效果好的候选猪瘟疫苗,在家兔模型上对表达猪瘟病毒E2基因的3种重组腺病毒(rAdV-E2、rAdV-optiE2和rAdV-E2UL49)进行了免疫效力评价,从抗体、攻毒后产生定型热反应以及兔脾中病毒载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rAdV-E2UL49免疫组(n=5)在免疫后第2周,3只家兔产生了特异性的猪瘟抗体,免疫后第4周,所有免疫家兔的抗体阻断率均达到了70%;相比之下,rAdV-E2和rAdV-optiE2免疫组(n=5)家兔在免疫后第4周,只有个别家兔检测到了猪瘟特异性抗体。用猪瘟弱毒疫苗(C株)攻毒后,rAdV-E2UL49免疫组家兔均未出现定型热反应,在其脾中也未检测到C株病毒RNA,其免疫效果接近于C株;rAdV-E2和rAdV-optiE2免疫组各有3只家兔出现了定型热反应,在个别兔的脾中检测到了病毒RNA。结果表明,伪狂犬病病毒UL49基因编码的VP22蛋白可以增强重组腺病毒的免疫原性,rAdV-E2UL49有望成为一株有潜力的猪瘟疫苗。  相似文献   

6.
用KM 2培养基 (含马血清 )培养猪肺炎霉形体 (Mhp)ZCF2 3株 ,对培养物高速离心 ,用PBS悬浮 ,反复冻融裂解后作为免疫原 ,腹腔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了 5株分泌特异性抗体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 ,分别命名为 11C6、14C11、11B6 1、10C11 2和12E7 1。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 ,5株腹水单克隆抗体的间接ELISA效价均在 1∶10 0 0 0左右 ;免疫球蛋白亚类均为IgG3;免疫印迹结果显示 ,5株单克隆抗体所针对的抗原表位在 90、4 0、70和6 0ku左右的蛋白分子上 ,均不与马血清蛋白反应 ,说明这些单克隆抗体均是针对Mhp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对布鲁氏菌病临床流产材料及其它病理材料中的布鲁氏菌检查、疫情监测方面,尚无一快速、敏感、实用的方法。为此,本文建立了3种免疫酶组化法(直接法,间接法和SPA法)对5个种14个生物型布鲁氏菌进行了检测,并探讨了这3种免疫酶组化法的应用价值。(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①家兔,2.5~3kg,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查阴性;②怀孕30~35天的豚鼠,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查阴性;③小白鼠,18~22g。2.菌种:①布鲁氏菌:5个种不同型别的布鲁氏菌共17株,来源于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②对照菌:共50株,其中大肠杆菌11株,变形杆菌3株,波氏杆菌1株,羊流产沙门氏菌,牛流产沙  相似文献   

8.
对制苗用鸡大肠埃希氏茵O1、O2、O78标准株的培养特性、免疫原性、菌株毒力及保存代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株标准菌在麦康凯琼脂、普通肉汤及鸡裂解血液马丁肉汤琼脂上生长良好,培养后的3株茵均符合鸡大肠埃希氏茵生化特性;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后的茵液制成蜂胶灭活疫苗,免疫30日龄雏鸡,1-2周后产生保护力,3周攻毒时保护率为100%,对同型异株(湖北地方分离株)的攻击保护率在80%以上;3株茵都能使重20 g小白鼠死亡、4日龄雏鸡死亡,剖解死亡雏鸡,均呈典型大肠杆菌病病理变化;连续传5-10代的3株菌,其毒力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重组杆状病毒RHDV-VP60株表达VP60蛋白及其效果的情况,将RHDV-VP60株接种Sf9细胞制备家兔出血症病毒样颗粒蛋白,与铝胶佐剂混合制成灭活疫苗,进行安全检验、最小免疫剂量测定及免疫持续期研究。结果显示,3批VP60蛋白病毒样颗粒抗原液的血凝效价为1∶2~(18)~1∶2~(19)。3批疫苗以超剂量(每只2.0 mL)免疫家兔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对兔的最小免疫剂量为每只0.5 mL;免疫后第14天,血清RHDV HI效价为1∶16~1∶64,攻毒后5/5健活;疫苗免疫持续期达210 d。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重组杆状病毒RHDV-VP60株可高效表达VP60蛋白并能形成病毒样颗粒,用其制备的疫苗安全性及免疫效果良好,解决了传统疫苗生产过程所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以及重组蛋白表达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用V_4株、V_4株和克隆-30株联合苗对高母源抗体的雏鸡进行了 口服、滴鼻与同居感染免疫试验。结果口服或滴鼻免疫后一周即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并可持续到第9周。同居感染鸡分别与口服、滴鼻免疫鸡在同一隔离器中饲养,同居后3周血清HI抗体效价开始上升,与免疫鸡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并具有同免疫鸡一样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11.
以 1、2、10型鸭疫里氏杆菌 (RA)分离株为菌种 ,研制鸭疫里氏杆菌病三价油乳剂灭活疫苗。经无菌及安全检验合格后 ,对 6日龄樱桃谷雏鸭颈部皮下接种 0 .4mL/只 ,免疫后第 10、14、2 1和 3 5d分别用 1、2、10型RA强毒株攻击 ,第 14d的攻毒保护率为 91.7%~ 10 0 % ,3 5d的攻毒保护率为 66.6%~ 83 .3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雏鸭 5~ 7日龄免疫后至上市保护率可达 95 .0 %~ 10 0 %。  相似文献   

12.
为构建鸡白痢沙门氏菌C79-13株Δcrp基因缺失突变株,并初步观察ΔcrpC79-13缺失菌株作为活疫苗对雏鸡的免疫活性,将含缺失320bp crp基因的重组自杀性质粒pREΔcrp与C79-13进行接合转移,两步法筛选出无抗性标记的ΔcrpC79-13缺失菌株;通过半数致死量测定其毒力;给4日龄雏鸡口服免疫缺失菌株,在不同时间点根据胸腺、法氏囊、脾等免疫器官发育和平均日增重、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Griess法NO测定及血清IgG动态观察免疫水平。结果显示ΔcrpC79-13的毒力较C79-13降低约99.6%(LD50>5.0×109CFU);雏鸡接种ΔcrpC79-13(1.0×109 CFU/只)后不影响雏鸡生长,第14~21天体内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达到最高。表明成功构建了减毒鸡白痢沙门氏菌ΔcrpC79-13株,其毒力显著降低,免疫雏鸡安全,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纯化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重组N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法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采用有限稀释法对阳性细胞进行4次亚克隆,获得了3株能稳定分泌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JY(4)-1、JY(4)-2、JY(4)-3.分别采用体外培养法、诱导腹水法和实体瘤法制备单克隆抗体,并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其效价,结果显示,这3株杂交瘤细胞的细胞培养上清、小鼠腹水和血清的单抗效价均分别为1:512、1:10~5、1:10~5,其中以诱导腹水法制备的单抗产量和效价最佳.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这3株单抗均能与TGEV感染的ST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荧光,而不与猪细小病毒、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轮状病毒等发生交叉反应;经鉴定,3株单抗的亚类均为IgG2a,这3株杂交瘤细胞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用F-2-BSA人工抗原免疫Balb/c鼠,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6株分泌抗F-2毒素的McAb杂交瘤细胞株。用间接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抗体滴度为2084~×(4H_8)、256~×(6H_9、4H_3、2H_5、2C_8)、16~×(3F_(10));腹水抗体滴度为10~(-9)(4H_3、4H_8),10~(-8)(2H_5)、10~(-7)(6H_9)、10~(-6)(2C_8)、10~(-5)(3F_(10))。用竞争间接ELISA法测定6株McAb对F-2毒素的敏感度为0.8~0.3ng/ml。该抗体与同系物(玉米赤霉烯醇)交叉反应率为9.0%~1.3%。6株McAb均属IgG类。细胞体外传代培养和冻存复苏后,分泌抗体稳定。纯化抗体在37℃保存12天稳定。  相似文献   

15.
IFN-γ是鸡体内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为制备鸡IFN-γ的单克隆抗体,以ch IFN-γ-His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经3次免疫后分离出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系(SP2/0)进行融合,经单克隆培养,筛选得到4株能稳定分泌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A10、2B10、4D10和4F9。应用间接ELISA方法鉴定4株单抗的重链类型分别为IgG2a、IgG1、IgG1和IgG2b。通过间接ELISA方法测定4株单抗的亲和力解离常数(Kd)分别为1.06×10~(-10)、7.35×10`(-10)、1.10×10~(-10)和9.34×10~(-10),表明4株单抗均为高亲和力抗体。将ch IFN-γ的C端、N端同时进行表达,应用Western-blot方法鉴定4株单抗的抗原识别表位分别为chIFN-γ的47-100位氨基酸,101-145位氨基酸和1-46位氨基酸。应用Western-blot方法鉴定4株单抗的特异性,4株单抗均能识别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chIFN-γ,而不识别鸡ch IL-2、ch IL-4、ch IL-10蛋白,表明4株单抗特异性良好。原核表达chIFN-γ蛋白制备单克隆抗体效果良好,为进一步研究chIFN-γ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09年从四川多个地区的猪场采集流产死胎及库蚊样本12份,采用BHK-21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出2株乙型脑炎病毒,分别命名为JEV-CZ1与JEV-YA1,PrM/C基因与疫苗株SA-14-14-2的同源性分别为90.9%与99.6%,基因分型研究显示JEV-CZ1株为基因Ⅰ型乙型脑炎病毒,JEV-YA1株为基因Ⅲ型。分离株在BHK-21细胞中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其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分别为10-6.206 TCID50/0.025mL与10-4.943 TCID50/0.025mL。经脑内注射测得分离株对体重9~11g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9.97LD50/0.1mL和6.95LD50/0.1mL,其中JEV-CZ1株毒力较强。小鼠接种分离株3~4d后出现抽搐、肢体痉挛、异常兴奋等神经症状,5~7d后全部死亡,剖检可见脑部充血、水肿;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脑内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其他器官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结果表明这2个分离株符合乙型脑炎病毒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同一基因亚型不同基因簇的猪圆环病毒2型安徽株[PCV2-DY0801(PCV2b-1A)、PCV2-BH0801(PCV2b-1B)、PCV2-XC0801(PCV2b-1C)]对感染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将16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接种PCV2-DY0801、PCV2-BH0801、PCV2-XC0801以及PBS,初次感染后第7、14、21和28天采集血液,进行IgG水平、T细胞亚群含量及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检测。结果显示,3株PCV2安徽株感染小鼠后均产生较高水平的IgG,被感染小鼠的外周血中CD4+、CD8+和CD4+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血清中IL-2、IL-4和IL-10的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5),其中BH0801组在初次感染后第14天CD4+含量显著低于XC0801组(P0.05),第21天IgG水平显著高于XC0801组(P0.05),第14、21天IL-2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XC0801组、DY0801组(P0.05)。PCV2-BH0801诱导体液免疫反应最强,PCV2-XC0801诱导细胞免疫反应最强,而PCV2-DY0801均居中。结果表明,同一基因亚型不同基因簇的PCV2安徽株对感染小鼠的免疫应答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用自制的仔猪水肿病多价蜂胶灭活疫苗免疫 2 0日龄未接种过同类疫苗的健康长白杂交仔猪 ,7d后用大肠埃希氏菌湖北地方分离株及O138、O139、O14 1标准株进行攻击试验。结果表明 ,免疫剂量为 0 .5 0mL/头 (含菌 30× 10 8CFU)免疫效果最好 ,免疫 7d后血清抗体几何凝集效价为1∶6 40 ,保护率达 10 0 %。  相似文献   

19.
用DEAE-纤维素分离的布氏锥虫伊氏亚种JG克隆株虫体按Segura 氏法制备抗原,常规免疫BALB/c鼠、融合、筛选和克隆。筛选时除使用免疫抗原外,还使用按同法制备的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3株布氏锥虫伊氏亚种(JX、ZJ、GY株),1个布氏锥虫马媾疫亚种虫株和培养的1株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发育前期型虫体的抗原,以及泰氏锥虫和弓形虫抗原。共获得8个杂交瘤细胞株(4A_(11)、2D_6、5C_8、2E_3、1H_8、1C_9、1F_(11)、4F_6。它们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泰氏锥虫、弓形虫抗原均无反应。4A_(11)、2D_6在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只与免疫克隆株抗原反应。其余6株在ELISA中不仅与免疫株抗原反应,而且与其他锥虫虫株抗原呈明显交叉反应,免疫荧光试验则全部阴性。在ID试验中,1C_9、1F_(11)腹水与上述6种抗原呈现明显沉淀线,另6株则均无反应。4A_(11)和2D_6是针对伊氏锥虫群JG克隆株特异抗原,而5C_8、2E_3、1H_8、1C_9、1F_(11)、4F_6则是抗布氏锥虫群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20.
本项研究,选用弓形虫强毒株(GJS)和自然弱毒株(QHO)人工感染敏感模式动物小白鼠,依次在2、3、4、7、14、21和45天剖检并进行了动态病理学和病理学比较观察。结果两种虫株所致病理变化存在明显差异:GJS株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以急性迅发性和不可逆的致死性损伤为特征。表现为组织细胞的颗粒变性、脂肪变性、水肿、充血、出血坏死和不可修复的致死性病变;QHO株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轻度或慢性损伤,最后经组织代偿性修复而恢复功能为特征。表现为组织器官轻度充血,偶有散在的非典型性坏死灶以及网状内皮细胞活化、增生、免疫活性细胞剧增,最终以组织代偿性修复和典型弓形虫非化脓性脑炎而存活。同时通过免疫活性细胞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弓形虫免疫机理的探讨。本文首次对两株毒力不同的弓形虫株引起的动态病理学和病理学比较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