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我们已经听到了21世纪的足音.青年创造未来,未来属于青年.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对此,我们青年在心理上、精神上又做了哪些准备呢?在当今奔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口号声中,我们一些青年接受的是卡拉OK、圣诞卡、情人节等等浅层结构的外来文化,而缺乏忽视或没有意识到文化深层结构的观念变革.我们也可以去"洋插队",进行"世界大串连",但我们是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在"对外开放"的口号下,热衷于外来文化,却淡漠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蹩脚的模仿者.这种丧失了自我的意识,当然也不能称之为"世界意识"真正的世界意识,即一种面向世界、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的意识.这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开放亟需解决的课题.中华民族由于它悠久的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党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把自已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我们党在新世纪迎接新的挑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新世纪初,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充分发挥钢铁“国家队”的作用,抓住打造世界级钢铁企业的历史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把武钢做精、做优、做  相似文献   

3.
李茂盛 《前进》2001,(8):13-16
正当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加深入地学习和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80华诞。80年来,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了促进和繁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优秀文化,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我们党的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伟大胜利,把一个备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伟大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成果!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新的世纪赋予我们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即将胜利完成“九五”计划,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时刻,党中央召开了十五届五中全会。全会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新世纪初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规划下世纪初五到十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与党的作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回答了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在新的世纪  相似文献   

6.
崔耀中 《传承》2012,(5):86-87
据统计,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要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0.4%。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就开始江河日下。那是一个儒家正统思想逐步走向制度化的时代,人的本性被压抑、人们的创造活力被压制。直到今天,其负面影响还时隐时现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形无形地左右着我们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我们党的灵魂和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奔向21世纪的行动指向。在学习和坚持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同对任何理论我们不能封闭式、教条式地对待一样,我们也不能封闭式、教条式地对待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开放性”的理论。1...  相似文献   

8.
关东  向枫 《政策》2001,(11)
如今,“WTO”是甚至不懂英文的多数中国人也已经耳熟能详的缩写名词。也许,我们的生活短期内不会因为“入世”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但是,当我们或者我们的后代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人们将深刻地体会到“入世”的世纪震撼力。 中国的老百姓将在中外竞争中真正享受作为顾客“上帝”的权利 可以说“入世”是对中国老百姓——“上帝”的福音。在短缺经济时代,老百姓习惯了商家的横眉冷对,而今在市场经济中老百姓逐步适应了“当家作主”的角色,并且学会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就要来临,1997年香港也要回归祖国。现代人都在思考我们面临的任务。对此,我有一个感觉,即对当代的规定性并不清楚。我认为20世纪是世界历史大调整时代。在20世纪上半叶,是战争与革命时期,到了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调整,逐步走出危  相似文献   

10.
在人们的期盼、等待和惶惑中,21世纪已经走进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有人说这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有人说这是智识经济的世纪,但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人财”的世纪。 之所以称为“人财”,而不是“人才”,因为“人才”只是一个个体的概念,而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企业来说,人才已经成为企业资本的一部分,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必要一环。换句话说:“人才是企业一笔流动的财富,是企业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抗洪抢险中,我们的队伍中出现了一大批冲在前、干在前的“尖兵”,许多新闻媒体报道了成千上万与洪魔  相似文献   

12.
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一起被称为 2 1世纪科技发展的三大热点。科学家们预言 ,人类正在进入纳米时代 ,纳米技术将对各行各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纳米技术产品将渗透到人类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目前 ,一场以纳米科学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浪潮正滚滚而来。在生物医学和药物学方面 ,纳米科技更是潜力巨大 ,它甚至超过信息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 ,成为 2 1世纪决定性的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类控制基因的实现必须以纳米技术作为支撑与依赖。纳米技术可以在微小尺度里重新排列遗传密码 ,基因生物制作技术就…  相似文献   

13.
从巴黎埃菲尔塔到中国长城脚下的2000年倒计时标志,无不在向世人展示:21世纪正向人类急促地走来。令__新年伊始,我们便站在了世纪的交界线上!-。S多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当今国际生活中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特点;即我0仲的每一个人都在以某种方式参与国际生活i人?..  相似文献   

14.
张伟东 《前进》2009,(5):30-33
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晚年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引起很大争议的问题。“卡夫丁峡谷”理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在20世纪上半叶,苏联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这些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退却到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科学》2004,(3):8-9
时间:2004年4月20日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人:大家随着杨先生的思绪走过了中国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到杨先生对祖国这颗赤子之心,他的结论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中华民族的崛起。21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中国成为世界的强国和大国。我们想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杨先生的视角非常的广,给我们讲了当今社会现象的新见解。我们当前的三农问题、贪污问题,这些问题比起100多年前以及这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都是小事情。我们要把中国民族的韧性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韧性结合起来,把中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提问:杨先生最后落叶归根,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解开了人类发展的千古之迷。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执政党如何根据时代的变化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以什么方式来解决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呢?我们党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紧紧抓住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的三大动因:即物质动力———先进生产力;精神动力———先进文化;最终目的———根本利益,并赋予新的内容,从而深化、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正每当我们按下快门前,总会想想此次拍摄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想想我们选择的主体是否能传递自己的拍摄想法,但往往我们的设想不可能每次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但只要有了这样的追求,就会给你拍摄的作品注入生命,从而逐渐走出枯燥的模仿,才有可能记录到那瞬间的精彩。"风光照"是我们主观想象中最多的拍摄,"风光"两个字,可以理解成"灵动的光影"。捕捉,  相似文献   

18.
不觉之间,那个叫做雷锋的22岁小个子士兵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中国经历了许多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雷锋渐行渐远,他那并不高大的身影有时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有时似乎又并未走远。  相似文献   

19.
现行教科书及各种读物中关于19世纪中国的介绍,大约集中于所谓的"三大高潮""八大事件"模式,或强调19世纪中国的苦难,进行爱国主义的励志教育。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某种程度上却遮蔽了19世纪真实的历史状况。而传统史料出于政治、情感等方面因素,同样回避了很多重要内容。在此情况下,借助他者的眼睛,即异域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教科书以及传统中文史料中所看不到的内容。"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看清自己的"他者的眼睛"。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中国在知识上的欠缺、观念上的陈旧、国家能力的衰弱、社会经济的落后等方方面面。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理解为什么中华民族会遭受那么多的劫难,中国与国际接轨、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20.
《求索》2015,(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掘的两处长沙国所封王子侯国墓葬,引起了学术界对西汉长沙国所封的众多王子侯国遗存的关注。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我们注意到吴氏长沙国所封"便侯国"虽然文献记载存在时间很长,但是却找不到任何相关遗存。在阅读松柏汉简过程中,我们意外发现了便侯国的下落,并通过分析考证,形成了关于便侯国迁徙来龙去脉以及西汉侯国迁徙原因等的一系列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