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薛艳丽 《唯实》2008,(2):62-64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论断。这一论断内涵丰富、充满新意。那么,什么是财产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意味着什么?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多少?如何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对此,笔者将解读统计调查数据,领略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风景,拓展积累百姓财富的渠道。  相似文献   

2.
"财产性收入",这个统计学上的名词,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时变成了热词。中央提出这一重大举措的深刻含意何在?应该怎样创造条件,让老百姓的钱包更丰盈?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缩小收入贫富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的不公平,不利于让民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政策发挥积极效果,相反可能使其成为新一轮贫富差距拉大的源泉.政府应树立"藏富于民"的现代公共财政理念,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4.
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缩小收入贫富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的不公平,不利于让民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政策发挥积极效果,相反可能使其成为新一轮贫富差距拉大的源泉.政府应树立"藏富于民"的现代公共财政理念,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5.
厚朴 《党课》2007,(12):86-89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时间,“财产性收入”这一新表述成为流行语.财产性收入问题更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也体现了藏富于民的思想,是遏制贫富差距扩大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各级党委、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7.
对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创新,也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举措。政府要从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让财产性收入成为全民化财源,使更多群众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8.
快速提升群众财产性收入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内涵丰富、新意十足,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提法是党中央"藏富于民"治国理念的体现,不仅有利于增加百姓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生活,而且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营造稳定环境,完全切合了民众的需求和愿望。在当前形势下,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除了从根本上要发展经济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产权制度,拓宽各种投资渠道,包括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城市居民房地产以及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为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主要措施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收入和财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切实维护广大民众作为全民或集体财产所有者分享全民或集体财产的收入的权利;在投资渠道和投资环境上为广大中、低收入者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崔志刚 《新长征》2010,(3):30-3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我们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东京 《前线》2008,(2):38-38
要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保护私人财产;二是允许财产参与分配。如何让更多人拥有私产,对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来说,劳动收入只够养家糊口,没有积累,何来财产可言?中央说,要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是的,要让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必须让低收入者增收,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人数。  相似文献   

12.
十七大强调,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日益增长的情况下,提出的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繁荣发展、改善居民收入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对增加群众多元化收入、让更多群众分享发展成果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发展资本市场,推进“财产性收入”大众化,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战略性要求的重要途径。采取推进“职工持股计划”、开发投资连结型养老保险产品、鼓励企业发行小额股票等重要措施,让广大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实现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吸收失地农民参股,发挥农业加工企业的作用,把广大农民也纳入资本市场网络,分享“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就意味着国家鼓励支持通过各种渠道、路径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居民不但可以从劳动中获得相应的收入,还能从自己拥有的财产中获得相应的财富增长。这不仅有利于城镇居民收入多元化发展,也体现了改革发展成果由群众分享的理念,更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十一五"时期,银川市城镇居民收入结构虽  相似文献   

15.
倪春华 《世纪桥》2008,(11):58-59
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缩小收入贫富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的不公平,不利于让民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政策发挥积极效果,相反可能使其成为新一轮贫富差距拉大的源泉。政府应树立“藏富于民”的现代公共财政理念,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论断内涵丰富、充满新意。财产性收入能够同劳动性收入一样,成为普通民众财富增长新的重要来源,这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0月10日,当国家统计局为党的十七大特别推出的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中提到"财产性收入"时,不少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5天之后,当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时,许多人才忽然意识到,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出现了。这不仅仅是一句令人激动不已的口号,更是党和政府面对13亿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庄严承诺。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经济繁荣。但是毋庸讳言,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影响民生和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而大众的创富积极性是民富的原动力。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财富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抹平横亘在人们收入之间的鸿沟、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财产性收入挺进"大众时代",是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公平选题,也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0月10日,当国家统计局为党的十七大特别推出的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中提到"财产性收入"时,不少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5天之后,当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时,许多人才忽然意识到,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出现了。这不仅仅是一句令人激动不已的口号,更是党和政府面对13亿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庄严承诺。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经济繁荣。但是毋庸讳言,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影响民生和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而大众的创富积极性是民富的原动力。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财富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抹平横亘在人们收入之间的鸿沟、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财产性收入挺进"大众时代",是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公平选题,也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0月10日,当国家统计局为党的十七大特别推出的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中提到"财产性收入"时,不少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5天之后,当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时,许多人才忽然意识到,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出现了。这不仅仅是一句令人激动不已的口号,更是党和政府面对13亿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庄严承诺。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经济繁荣。但是毋庸讳言,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影响民生和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而大众的创富积极性是民富的原动力。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财富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抹平横亘在人们收入之间的鸿沟、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财产性收入挺进"大众时代",是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公平选题,也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0月10日,当国家统计局为党的十七大特别推出的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中提到"财产性收入"时,不少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5天之后,当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时,许多人才忽然意识到,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出现了。这不仅仅是一句令人激动不已的口号,更是党和政府面对13亿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庄严承诺。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经济繁荣。但是毋庸讳言,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影响民生和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而大众的创富积极性是民富的原动力。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财富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抹平横亘在人们收入之间的鸿沟、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财产性收入挺进"大众时代",是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公平选题,也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