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科学家形象是影响大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外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价值观、科学态度的养成及职业选择。文章针对当前科学家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偏弱问题,运用刻板印象、职业认同等理论,对科学家形象、科学家职业、科学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如何提升科学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高校科学教育水平、强化大学生对科学家职业及其社会角色期望的认同,进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爱国精神的提升及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时代要求。科学家精神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内容,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的形式,还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的文化场域。科学家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信念引领、价值导向和人格塑造功能,因此,应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科研育人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并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党员干部之友》2010,(8):46-46
1967年第六十七届诺贝尔奖得主: 美国科学家贝蒂因发现恒星的能量来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艾根、英国科学家波特因发明快速测定化学反应的技术而共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4.
1952年生于纽约的钱永健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6时左右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与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5.
战略科学家第一,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6.
战略科学家第一,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7.
国家巨额资金资助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将全面实行国际通行的首席科学家制。目前首席科学家人选已基本确定,陈竺、强伯勤、匡廷云、卢强、颐钧、高小山、张国民、陈凯先、程书钧、严继光、闵乃本、翁守庆等成就卓著的学者被国家科技部聘为首席科学家。作为国家科技部聘任的首席科学家,他们除在该项目研究上拥有决定权外.还将被授予科研经费及人员选聘的管理权。在课题负责人的选聘及30万元以下的设备仪器添置上,首席科学家作为项目执行人生有全权。我国将实行首席科学家制  相似文献   

8.
《党员干部之友》2009,(12):39-39
1951年第五十一届诺贝尔奖得主: 英国科学家科克劳夫特、爱尔兰科学家沃尔顿因加速粒子使原子核嬗变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9.
高峰 《党课》2009,(8):115-117
2008年10月,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隆重举行。美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日本科学家下村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个国家有4位科学家在同一年获奖,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除美国外,在其他国家都是没有过的。当日本全国上下为之雀跃之时,  相似文献   

10.
<正>一部百年科学史,就是一部科学家精神的发展史。100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家精神的孕育既是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工作和科技人才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接续奋斗的科学实践。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科学家精神仍历久弥新、催人奋进。我们要深刻把握科学家在长期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  相似文献   

11.
中国要站立起来、富强起来,离不开振兴科技.振兴科技,离不开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中国科学家的努力,离不开精神支撑.老一辈革命家十分重视倡导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周恩来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2.
1930年第三十届诺贝尔奖得主:印度科学家拉曼因研究光的散射、发现拉曼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医学奖。...  相似文献   

13.
文哲 《支部生活》2004,(1):41-41
2000年6月26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六国科学家向全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涵盖了人类基因组97%以卜的信息,标志着科学家基本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2001年2月12日,上述六国科学家和美国寒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科学家认为,“人类坫刚组计划”是继“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自然科学史上的第一大计划。  相似文献   

14.
解决科研伦理问题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克服科学家的道德困境。战后科学家和司托克斯对布什范式中两种科学之间关系的解读都是基于科学家思维,只站在其中一种科学的立场上去理解两种科学的关系,导致最终难以克服科学家的道德困境。布什首先是工程师,然后才是科学家。因此,基于“技术辩证法”的视角,以“自转-公转”的模式重新理解布什范式中两种科学的关系,有利于克服科学家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这一话题,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科学家这一社会角色出现之初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存在所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贝尔纳为首的一群英国科学家首先明确提出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今年76岁了,和水稻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健康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健康的人格非常重要。情感、人格不健全,对周围人的影响就很不好。科学家也是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同样必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同时还要恪守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配当一个科学家,也才能当好一个科学家。我认为,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良知的合格的科学家,至少要做到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钱学森同志是为新中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功勋卓著、影响深远的杰出代表,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同志  相似文献   

18.
《党员干部之友》2008,(2):42-42
1903年第三届诺贝尔奖得主: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因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居里夫妇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医学奖。  相似文献   

19.
依靠科学,人类必定战胜非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认识自然、依靠科学改造自然的最显著成果之一,就是死亡率下降,寿命延长。18世纪末,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发明牛痘预防天花;19世纪末以后,德国科学家贝林发明了血清疗法治疗白喉,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减毒菌苗免疫疗法,德国细菌学家埃利希创立了诊断和治疗传染病的“侧链学说”,英国细菌学家罗斯证实疟疾的传播途径,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发现了抗菌的磺胺类药物,美国科学家布卢姆伯格发现了乙肝病毒,美国科学家普鲁西纳发现了疯牛病、羊痒病和人类克雅氏综合症的病因,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发现了斑疹伤寒的防治办法……这些都使人类的疾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中国理论物理研究的一段回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4年10月5日宣布,将2004年度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三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文告中称,他们是因在夸克粒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才获此奖项的。得知美国科学家凭借量子色动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