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束仲桦 《法制与社会》2010,(18):292-292
法律语言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分支,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而准确性是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本文从模糊语言的界定入手,对法律中运用模糊语言的现象进行阐释,以期有利于人们对模糊语言在法律中的运用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形式逻辑的原理与法学及法律工作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法律逻辑,法律逻辑在侦查、检察、审判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现行控辩式的庭审方式,不仅要求公诉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娴熟的法律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求公诉人具有丰富的逻辑知识、高度的逻辑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思路清晰、论证缜密,善于揭露对方的逻辑矛盾,击中要害,鞭辟人理。使自己处于庭审辩论的主动地位,顺利完成公诉任务。  相似文献   

3.
法律战作为信息化条件下武警部队的重要战斗方式,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利益。军事法律语言是法律战最基础最有力的武器,只有正确规范、合理灵活地运用军事法律语言,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软杀伤作用,赢得政治上、军事上、道义上、经济上的全胜,提高战斗效果。  相似文献   

4.
5.
《刑法》第13条表述:“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笔者咀嚼再三,感到“但是”一词用在这里欠妥。 理由有二:一是在法律条文中,“但”  相似文献   

6.
刑法中存在普遍的"有意将不同者等同视之"的"法律拟制"现象,这种"以假为真"的作法并不必然与刑法的基本原则相违背,而有可能是在坚持刑法基本精神的前提下的一种刑事立法层面上的有效方式。所以,对刑法中拟制现象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刑法的拟制性规定",而应该以"法律拟制"本身所代表的标准来审视刑法中的拟制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澳门刑法中,对于刑法中规定的连续犯,在学理上理解各异,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连续犯案的判决也后果迥异。这是由于澳门刑法典艰深晦涩的专业词汇及其中文本不合汉语习惯所致。  相似文献   

8.
在澳门刑法中,对于刑法中规定的连续犯,在学理上理解各异,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连续犯案的判决也后果迥异.这是由于澳门刑法典艰深晦涩的专业词汇及其中文本不合汉语习惯所致.  相似文献   

9.
对于法律逻辑是什么,在法律逻辑学界是一直从未停歇争论的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尚无定论。文章介绍了不同学者对于法律逻辑的认识和态度,并通过阐述法律逻辑在法律适用当中的重要作用,得出了法律逻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语言中经常出现具有“必须……”、 “应当……”、“禁止……”、允许……”等形式的语句,在逻辑学中把这些语句所表达的命题称为规范命题,把包含规范命题的推理称为规范推理,把研究这些规范命题和推理的形式及其规律的逻辑学称为规范逻辑。  相似文献   

11.
12.
刑法解释方法的具体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解释是指人们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述。刑法解释的主体包括立法者、司法者、法学家、公民、社团等。即任何人都可成为刑法解释的主体.只是解释的效力不同而已。刑法解释的对象是刑法规范(条文)。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刑法条文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模糊性.这是由刑法的普遍性、稳定性、概括性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限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法庭辩论中法律逻辑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世民 《法制与经济》2010,(14):13-13,15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法庭论辩在出庭支持公诉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代表国家指控犯罪的公诉人法庭论辩的作法及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公诉人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公诉人只有紧密地将论据和论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策略、有针对性地运用逻辑论证方法,论证控辩双方观点才能达到控诉犯罪的目的。以下,笔者就粗浅谈谈几种常用的逻辑论证方法,在法庭论辩中的运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刑法中认识错误在刑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涉及面广、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又有相当难度的课题,本文试从刑法中认识错误中法律认识错误这一个方面的概念、罪责认定以及处罚原则等方面探讨错误问题并作出自己粗浅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一正 《法制与社会》2011,(12):21-22
刑法中认识错误在刑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涉及面广、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又有相当难度的课题,本文试从刑法中认识错误中法律认识错误这一个方面的概念、罪责认定以及处罚原则等方面探讨错误问题并作出自己粗浅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刑法视野中的法律拟制不仅导致总则与分则的不协调,使刑法体系遭到破坏,而且致使罪刑失衡,造成刑罚公正性的缺失,无法实现实质的正义;其虚构是对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作为认定犯罪唯一依据的亵渎,并且其使得客观归罪成为可能,造成司法实践中法条适用的困难。因此,刑法中的法律拟制最终应限制并彻底摒弃其适用,而对于刑事立法中的漏洞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通过法律适用中的刑法解释来补缺。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认识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涉及到刑法的补充性、法律体系的概念与部门法的划分标准等问题。本文拟通过说明刑法的独立性与补充性、评论法律体系概念与部门法分类标准,来说明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保障法地位,并附带论证法律体系概念。 一 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刑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国外有的学者试图否认这一点,认为刑法是对不服从第一次规范(如民法规范、行政法规范等)所保护的利益进行强有力的第二次保  相似文献   

18.
法律认识错误,也叫违法性认识错误,虽然各个国家的刑事法律一直以来都传承着罗马法格言"不知法律不免责",但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在各个时代具体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处理又各具特色。通过对各个法系法律认识错误问题的研究发现"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责"二十世纪以来面临严峻的挑战,尽管这种变化是渐进的、不显着的,但却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9.
案例指导制度被赋予了统一法律适用的目标,但是,指导性案例在司法实践中被援引的比例偏低。对法律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展示,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来说,虽然具有优先地位的文义解释方法得到了普遍运用,但是,该方法并不合适于分析带有疑难色彩的指导性案例。目的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有着多种表现形式,能够对涉案的特定法律规范或者概念进行扩张或者限缩。体系解释方法通过对比相关法条,可以厘清规范含义,更多的是可以发现法律漏洞。历史解释方法是以重新发布公报案例的方式出现,能够产生巩固最高人民法院意图的效果。各种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的运用,能够形成个案层面上和相关个案之间的融贯效果。当然,指导性案例中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还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例如淡化文义解释方法,说明不同解释结论的差异,强化运用解释方法的共性目标,在程序上凸显解释方法的运用,以及激励解释方法的创造性运用等等。案例指导制度实际效果的发挥,需要以法律解释为代表的技术因素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即存在所谓的“模糊概念”。人们经常使用许多模糊概念和表达模糊概念的模糊词语,为此,美国科学家札德在1965年的一篇名为《模糊集》的文章中提出了“模糊集”的问题(是指表现模糊概念外延的集),从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学科。模糊理论不仅在语言界引起人们的重视,还在数学、哲学、管理科学、信息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人类语言的特点之一是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反映了客观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往往很难划出一个精确的界限,许多词语所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