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人口现象,那就是既非农民、也非市民的"三无"农民.所谓"三无"农民是指:这些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由于土地被工业开发区或被城市建房所征用,已变成没有土地的农民,没有土地便没有了工作,没有工作,还没有社会保障,这就成了一种既无土地、又无工作、还无社会保障的社会人口.  相似文献   

2.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根本制度,土地权益是农民的重要权益。最新一轮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对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依法有序流转农村土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确权登记推进过程中,目前还面临诸多困境,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不清晰,农民针对"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公平诉求比较强烈,"离农"、"弃耕"农民的土地承包权退出乏力,登记管理遗留问题等。为此,应进一步厘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标准,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实现形式,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救济制度,进而不断促进农村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开篇的话人们常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曾是中国农民追求的最高境界。土地与农民如此息息相关,谈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土地是绕不开的话题。然而,长期以来,土地仅仅是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存在,却忽略了土地其实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和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就包括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财产权、集体资产收益股权。如何将这些权  相似文献   

4.
《奋斗》2017,(14)
正打造中国最北高纬寒地水稻产业基地是一次历史性变革。嫩江县联兴乡哈什太村地处第四和第五积温带之间,"哈什太"是达斡尔语,意为"柴草淤积的地方"。2003年,被黑龙江省民委命名为"鄂伦春和达斡尔较少民族村"称号。旱改水,就是要释放嫩江的潜力,激发科洛河的活力,发挥土地的实力,提升合作社的能力。一、旱改水,改革思想改变生产关系。过去,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农民是土地的经营者,旱田是农民的生产对  相似文献   

5.
陈柯霖 《湘潮》2013,(8):56-59
土地征收制度是国家强制性收购民事主体的财产以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制度。因我国不存在私人所有的土地,所以土地征收在我国仅仅是指国家对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征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钱袋子"、"命根子"。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收,由于在制度上和实践中均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农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了损害。本文将在对农民利益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农村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农民利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徐树雄 《共产党人》2011,(11):29-30
2003年以来,随着"大银川"战略的实施,新区建设、高新区二期扩建、黄河路、北京路、铁东街拓宽改造、景观水道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推进,银川市金凤区大量土地、房屋被依法征用拆迁,产生失地农民近4万人。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失去土地的农民今后的路又该怎样走?农民深情地与土地告别丰登镇西新村农民李恒,一家4  相似文献   

7.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现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地积极性大大提高,土地对农民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也呈急速上升趋势。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问题,以期解决此类纠纷、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农民合法利益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土地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牛鼻子"。"三权分置"是党的"三农"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对稳定农民家庭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土地要素功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通过完善农地产权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及配套制度和措施,通过立法赋予农民充分的土地财产权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政策执行力,推进农地"三权分置",为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说到底离不开土地。近年来,灵武市不断创新土地经营模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土地入股:一份土地三重收益"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土地入股还不太理解,大家都持观望的态度,直到拿上了土地分红,尝到了甜头,我们才彻底放心了,这对我们农民来  相似文献   

10.
刘明霞  刘琳 《共产党人》2011,(16):34-37
中国民主革命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核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自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以来,90年土地风云,延续了中国宏大历史命题:几亿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二者,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土地上不仅可以长出粮食,还可以长出城市和房屋。"90年土地风云,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解放区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土改",其基本特征是实现"耕者有其田",以此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农业社会的最高理想。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选择是,如何推动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农业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中国道路如何走,反映在土地问题上,是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运动。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90年代至今仍在进行的土地规模流转,则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在探寻中国道路上,对于土地问题的重新审视:既让农民拥有充分的持久的土地经营权,同时保留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国家对土地的主动权。土地从私有到集体与国家所有的跌宕起伏,从现代社会的视角分析,这不仅是关系中国8亿农民安身立命的核心问题,关系粮食安全问题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安顺市普定县水母河流域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的"白旗韭黄"是畅销省内外的知名农产品,普定县也成为全国韭黄种植第一县。农产品卖得好,怎样带动群众致富?以往的做法,是通过流转土地,一方面让农民有流转土地后获得的固定收入,一方面农民也可以在公司打工获得一份工资收入。同时,通过流转连成片的土地还能形成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十九大报告确定乡村振兴战略,而土地确权是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的,因为土地确权不仅提升了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确定感,而且农民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从这个角度来说,土地确权无疑是极大提升了农民获得感的,它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吃了定心丸"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制度的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显现与土地制度的变革是紧密相连的."三农"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农业问题就是农业土地经营问题,农村问题就是农村城镇化的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农村土地制度及有关政策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资料,是庄稼人的"命根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一直处于不断变革的状态。对于首轮土地承包者来说,土地制度改革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但同时在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农民土地产权不完整、土地资源价值无法释放和以地养老新型养老模式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必须要通过提供制度供给,发展股份合作制,明确土地产权合法权益的途径,解决广大农民当前所面临的困境,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可以无忧安享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依据列宁有关殖民地问题理论指导中国革命,从一开始便以农民运动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并试图制定中国革命的土地纲领。虽然1923年5月制定了在中国实行土地革命的基本策略,但共产国际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最基本的主张是没收大土地占有者即地主的土地,而中共将大土地占有者翻译为大地主。由此不仅导致双方所称"地主"名同实异,在土地革命基本要求上更存在分持没收大地主土地、没收地主土地主张的矛盾。中共中央也因此长期在理论分析上混杂以"地主"、"大地主"作为与农民敌对的阶层,在策略制定上却仅针对大地主。  相似文献   

16.
李志良 《当代贵州》2014,(28):36-37
正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本和情感依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三条底线"、保障"三地确权"、推进"三农向好",才能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在贵州省,农业始终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始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始终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只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三条底线"、保障"三地确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地制度改革对基层治理的影响凸显。研究发现,农村基层治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是通过农民动员,协调分散的土地利益关系,使农村社会形成整合土地利益的动员式治理模式。实践中,地权持续扩张弱化了集体土地制度,可能导致农民动员失败,产生集体行动困境、基层治理灰色化等问题。农地制度改革路径之一是通过农地"三权分置"改革,赋予基层组织适当的土地调控权,重新形成集体和农民的地权平衡关系,促进农民动员和形成善治秩序。  相似文献   

18.
正土地是中国农民的"根",社会学家费孝通甚至认为,乡村里的中国人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土地对于生活在中国乡村的广大农民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新一轮农村土地确权已近接近尾声,也意味着一段时间内,农民对于土地的权益有了新的边界。但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此轮土地确权的时间、空间、技术、政策都与以往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在新的的语境中完成好  相似文献   

19.
正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土地制度的变革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提出了"耕地农有"的斗争目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农民进行了十年的土地革命斗争,在根据地内实行"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当抗日战争来临之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阶级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把土地政策转变为"双减双交"即  相似文献   

20.
土地流转可分为村社自发土地流转和政府推动的土地流转,二者具有不同的发生逻辑,并对农村社会造成不同的影响。用城郊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去论证非城郊农村大规模土地流转的合理性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是因为,一方面,大规模土地流转对大部分农民有利的农民权益论调,从现实经验来看并不成立。政府推动的大规模土地流转将危及农村整体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希望通过推动土地大规模流转,使土地集中到少数"种粮大户"手中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价格的论调,同样经不起现实检验。只有通过土地自发流转形成的耕种中等规模土地的"中农阶层"才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