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代性是指各个民族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转变的社会历史过程,它缘起于西方,其基础性逻辑是“同一性”逻辑,具有“观念面向”、“工具面向”、“市场面向”等不同内容,马克思对于这种“同一性”逻辑及其不同面向进行了系统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崭新现代性的突出标识,它在三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同一”现代性及其不同面向的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2.
第三条道路: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代以来,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批政要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愈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究竟应当如何认识“第三条道路”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说明。一、历史上的“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不是90年代才提出的思想主张或...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2,(1):47-47
高建在2011年第3期《政治学研究》撰文认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它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世界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开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道路。一是党的领导是“中国模式”的根本保证;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模式”的核心: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模式”的基本手段,是区别于西方模式和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经常议论“新产业革命”的问题,有的把它叫作“知识革命”或“科学技术”革命。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则称之为“第三次浪潮”。这些说法的一个共同点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化以来的电力机械性的产业正逐渐被淘汰,为建立在新兴学科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电脑工业、空间工业、生物工程、海洋开  相似文献   

5.
肖力 《瞭望》1989,(Z1)
维也纳专电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维也纳续会(亦称第三次续会)经过艰难曲折,终于在1月15日达成《维也纳最后文件》,它被誉为“战后欧洲东西方关系史上的重大突破”,是“通往在质量上全新的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欧美的"第三条道路"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90年代在欧美兴起的“第三条道路”思潮 ,是西方左翼政党及其领导人为解决当前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的新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政治理论。它经济上主张重新界定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以积极的福利取代注重再分配的传统福利 ,达到社会的进一步公平 ;政治上主张革新 ,下放权利 ,还政于民 ,恢复人民对政治的信念 ;对外战略上 ,谋求和维护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 ,推行霸权主义。它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正确认识“第三条道路”思潮及其发展变化 ,对于制定我们自己的内外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剖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这个理论是指导“文化大革命”实践的基本理论。当时称为“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一句话是吹到天上的理论。事实已经证明这个理论完全是错误的,荒谬的。过去,我们揭露和斥责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反革命罪行,但对这两个反革命集团中的康生、陈伯达之流,利用领导思越E的错误,制造和宣扬的这一反革命理论批驳很不够。今天如果不从理论上进一步剖析它的反动本质,就不可能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8.
赵新峰  程世勇 《公共管理学报》2023,(3):1-12+164-165
第三次分配作为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当代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互鉴的自主性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除了有现代西方公益慈善的一般共性特征之外,还具有典型的制度共同体基础、科学的共同富裕内涵导引和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本质特征的价值内核。在宏观层面,第三次分配与初次分配形成向上的中介联动效应,有助于矫正和提高小集团内部初次分配环节的工资福利,进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在市场之外,第三次分配对政府主导的财政再分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典型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第三次分配与初次分配及再分配“三阶”分配互通联动,企业、市场、政府三元协同,形成资源的宏观最优分配格局。企业层面,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的高质量发展客观上需要慈善捐赠企业从“租值经济”向创新转型;市场层面,第三次分配需要与市场充分就业“鲍莫尔效应”相协同;政府层面,第三次分配需要与城乡普惠型社会保障体制建构相协同。第三次分配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典型的阶段性、长期性、复杂性特征,现阶段必须大力鼓励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第三次分配创造充足的物质条件,引导以企业为主的第三次分配向人人参与型的多层级、多路径第三次分配转型,强化中西方慈...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特种作战部队的前身是苏联特种作战部队。苏联特种部队的诞生可追溯到1918年。到20年代,它已初具规模,并形成多种类型。二战以后,苏联继续下大力发展特种部队。冷战时期,其冠于各国的庞大规模和鲜为人知的神秘色彩曾引起西方的极大关注。一名叛逃到西方的特种部队上尉军官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方联的特种作战部队是西方世界最令人畏惧恐怖的武装力量。它会在不知哪一天早晨突然降落在你家的大门口,就像古代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突然出现在罗马城下一样。”西方一些军事分析家认为,特种部队是苏联仅次于核力量和常规力量的“第三打击…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社会主义思潮。它起源于本世纪20、30年代,主要是一些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西方学者教授的理论观点。它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1955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梅劳·庞蒂首次把这种理论叫作“西方马克思主义”。1968年5月,大规模的法国学潮和工潮,开始使它成为西方激进社会运动的理论武器,从此,影响日渐扩大。“西方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成为一种机械唯物论,一种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意识的作用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是风廉当代西方幢憬未来的时髦观点。西方学者通过新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未的巨大影响,为未来世界描画了一幅幅蓝图。这对我们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挑战,探索信息时代的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某些西方学者对未来世界的生动描述并没有放弃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适应相同的社会环境要求和互相有意识地吸取对方的优点而变得日益相似起来,这就是社会趋同。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改革、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社会趋同现象,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分析:一种是西方学者的“趋同论”。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趋同论”是西方学者对社会趋同现象的理论概括。它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丁伯根提出。“趋同论”的社会趋同有特定的含义:即两种制度会走向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制度”。“趋同论”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长处混合在一起,企图用“趋同社会”代替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在客观上证明资本主义不会灭亡。“趋同论”的这一错误结论是由其理论前提的不可靠性导致的。首先,“趋同论”的最优经济制度理论也只是一种先验的假设,它没有得到实际的证实。其次,“趋同论”的“相似的社会环境产生相似的制度”的理论也是不可靠的。相似的环境未必产生相似的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11,(24):36-37
西方自己都在全世界各地做着践踏人权的事情,又怎么可能关心人权呢?人权问题是西方用来掩盖其对任何国家进行对抗的组织提供支持的借口。“支持人权”,往往是西方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将某个国家引入内战的同义词。这已经在尼加拉瓜、古巴和智利等国家“实行”过,现在又被用来制造中国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对签名书的收藏,缘起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于1993年10月。1994年,邓榕送给我一本精装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书前印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那一页,留着邓小平同志的亲笔签名,落款时间是1994年。  相似文献   

16.
韩振峰 《理论视野》2000,(1):17-18,53
邓小平关于国权重于人权思想的提出,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深刻揭露,它为我们正确进行国际人权领域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武器。 人权与国权的关系,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人权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分析和回答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竭力鼓吹所谓“人权至上”、“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荒谬论调,并借此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别国主权。针对西方一些国家宣扬的人权至上观,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国权重于人权的思想。1989年10月,他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1页,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主义的书刊发行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团体、党派、国家举世瞩目。有人颂扬它,有人咒骂名。有的阶级在实践它,有的阶级害怕它,反对它。然而,无论世界“气候”如何,社会主义的思潮和运动却滚滚向前。“社会主义”的由来“社会主义”——这一闪光的词,何时来到人间?一种说法是:第一个使用它的人是本尼迪克丁·安塞尔姆·德生,他在1753年与人辩论时提出来的。他反对人是神的奴隶之说,强调人的独立性,他认为赞同这一观点的便是社会主义者。另一说法是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于180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上帝安排的传统的社会制度”。据高放同志研究查证,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有十几种说法。然而有一点却是肯定的,社会主义一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11,(24):36-37
一是超高福利与政治体制的矛盾。西方政治体制表面看核心是“三权分立”,真功夫是竞选。竞选靠四大台柱,第一是竞选实力:第二是自身形象;第三是高能辩才;第四是利益许诺。  相似文献   

19.
金秋的一个下午,我在采访在北京召开的康复国际业太区第九届大会时,康复国际副主席、康复国际亚太区主席李文彬先生和康复国际荣誉委员会主席、前亚太区主席方心让先生送给了我一个布娃娃。方先生说:“这个娃娃没有脚,头也小,虽有残疾,但永远不会倒”。他告诉我,这个不倒娃是将于1991年(“联合国残疾人十年”活动的最后一年)8月在香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邓小平创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的 第三次飞跃,它是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纲领,是指导社会主义发生第三次飞跃的 核心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展开的进一步认识和实践,取得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八个 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