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但得一士贤,可以收群才”──从康熙《黄金台怀古》诗说开去卢白木清代康熙大帝曾写过一首《黄金台怀古》的诗:"昭王礼贤士,筑馆黄金台;矫矫昌国君,奋袂起尘埃。下齐七十城,声振沧海隈。……但得一士贤,可以收群才。"读罢,引发我对历史上"黄金台"故事的联想...  相似文献   

2.
杨曙明 《春秋》2011,(3):47-47
邹平有处范公祠,范仲淹曾在那里生活了18年。 "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留给后世的千古绝句。他何以能写出这"先忧后乐"的千古绝句呢?纵观范仲淹生平,以下三个因素当是其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3.
李树亮 《求索》2011,(3):185-187
"法忍抄本"为唐代禅诗的传抄本写本,与其它写卷的王梵志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之前,张锡厚先生等学者对"法忍抄本"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提出过确有灼见的观点。然而,至于"法忍抄本"写卷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唐人写本与其它王梵志诗体系并皆不相同,现行文献并没有做出深入深究。本文试图以此为线索,进一步发掘"法忍抄本"的特点及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1949年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第一个走访的知名人士,就是全国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沈尹默。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20多岁时,能写出好诗,字却写得不好。  相似文献   

5.
清道光五年(1825)冬,龚自珍写了一首《咏史》诗,其中有一句"避席畏闻文字狱"。大意是,友朋聚会,本可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但席间有人谈到文字狱,因不忍听、不敢听,只好退席,落荒而逃。  相似文献   

6.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赠项斯》这是一首有名的赠友诗.现在流行的"说项"典故,是由诗中"到处逢人说项斯"一句衍化来的.诗人杨敬之,唐代中叶人,他留存的诗不多,《全唐诗》仅二首.他的诗名、政绩都不大.因这诗写得感情深挚,独具特色,使他在灿若星汉的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2011年11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个专题研讨会上,作曲家何训田评价了当下中国的音乐创作,有句话说得很重:"中国这么多识谱的人,大部分没能写过瞎子阿炳。"何训田的矛头所指,是中国音乐人的创新能力太弱,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太少,因此没有办法进人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残疾人》2010,(11):66-67
10月20日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残联宣文部、华夏出版社共同主办了《世博诗草》出版座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说:"《世博诗草》甚好,值得一读,对生命意义的咏叹,对不屈精神的追寻,对今天形色匆匆的人们是一种警醒。感谢作者为世博会,为‘生命阳光馆’写这么多诗,很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9.
周成强 《青年论坛》2010,(5):117-120
作为"‘诗界革命’在江苏的一面大纛",金天羽秉承"诗界革命"精神,以自己的许多优秀作品体现了"诗界革命"的创作实绩,并推动了"诗界革命"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峰 《求索》2011,(3):214-216
中国诗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绝不仅仅止于意象派,在诗歌题材、诗歌形式、中国诗的化用以及诗歌意境等诸多方面,中国诗都给美国诗人提供了无穷的文学想象空间。作为"他者"的美国诗人对中国诗的异国文学构建和创造性的文学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诗歌创作,其诗意的呈现更加多元多彩。  相似文献   

11.
1997年3月和6月,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先后在首都军事博物馆和天津艺术博物馆,成功地为天津警备区副政委崔鸿林少将举办了书法展。此举使他的同志、战友、朋友都为之惊叹。正如人们看了他的书法展讲的那样,没想到他会写字,没想到他的字写得那么好,没想到他能写那么多字体,没想到他有那么多的展品。“这四个没想到”不得不让认识他的人重新认识他,让不认识他的人开始认识他。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在军事博物馆兴致勃勃地参观崔鸿林书法展时,赞扬他字写得好,有骨头有肉;内容好,健康向上,富有诗  相似文献   

12.
吴洲钇  曾绍义 《求索》2010,(5):226-227
苏轼一生好酒,既把饮酒取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更从其中展现出一种"内全于天"的至高人生境界。同时"得酒诗成","乘酣以发真兴",创作了大量与酒有关的优秀作品,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一肚皮不合时宜"的忧愤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这些都是对前人的超越,是苏轼对我国独有的酒文化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3.
周新永 《前沿》2008,(3):160-165
苏轼作为诗之大家,一生痴情写月,为文如赋赤壁,填词如咏“但愚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离不开月亮,月亮成就了苏轼的艺术创作。苏轼的写月诗数量大,创新多,成就高,名气大,流传广,我们可以称其为月光诗人。研究苏轼的写月诗有助于科学地掌握苏诗的艺术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4.
肖军 《台声》2013,(5):97-99
"陈词慷慨事,建设新诗坛;平常一堂课,老师激情展;师表能若此,好字不须言"。这是参加古典诗词欣赏与创作课后,一位大二学生用“七步成诗法”写的藏头诗,诗中第一字连读下来就是“陈建平老师好。”  相似文献   

15.
我曾经写过一首题为《涕壮凌云》的诗,是在身残后为自己过生日时所写,其中最后一句是"寒夏入流骨松散,横溢涕下壮凌云"。每当我读到这句诗时,脑海中总会荡漾着无限的感慨,在莫名中仿佛激起一股无穷的力量,让我从一种自卑的心境,瞬间拥有一种强大的动力,从绝望中看见希望,从暗夜里迈向黎明……  相似文献   

16.
王俊超的口碑极佳。这位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如何会做统战工作,如何懂得体恤民情为职工排忧解难,如何注重公司精神文明建设,诗写得多么好,舞跳得多么优美,歌唱得多么动听,钢琴弹奏得多么流畅,早已不径而走。今年6月.在省委统战部召开的二个座谈会上,我终于从他即兴朗诵的一首诗中加深了对他的认识。他的确不同凡响,身材伟岸,气宇轩  相似文献   

17.
姚钟华 《创造》2010,(6):87-90
云南是1949年12月9日解放的,那是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却记得那天清晨,母亲从收音机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兴奋地对姐姐说"曼华,我们已经解放了!"当时,我的姑父、进步文化人士徐嘉瑞因为国民党搞"九·九整肃"避难在我们家,听到消息后也十分激动,当即写了一首诗赠给姐姐:  相似文献   

18.
宋代范仲淹做宰相时,担心地方官中有滥竽充数之人,于是亲自审阅任职花名册,看到有不胜任的就用笔勾除其姓名。身边的人看到后就说:“一笔就勾掉一个人的官职会让其全家痛哭。”范仲淹说:“一家人哭总比一方人民哭好啊。”“一家哭,其如一路哭何?”范仲淹清楚,一方经济的发展与否、百姓生活的安宁与否,与地方长官的才能、德行息息相关。范仲淹在花名册上“视选簿有不可者辄笔勾之”不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是站在国家、朝廷和全局的高度“动笔”,是出自公心、做得公正、行得公道的,是爱国家、亲百姓、忧天下的行为。所以这一“勾”,勾出的是一…  相似文献   

19.
“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成为激励志士仁人的千古名句。但范仲淹的主要事业并不是写散文.而是北宋中期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  相似文献   

20.
俞艳庭 《求索》2010,(6):251-252,14
韦玄成是西汉中后期著名的《诗经》学者,是"‘鲁诗’韦氏学"的核心学者。《汉书·儒林传》云:"玄成及兄子赏以《诗》授哀帝。"意谓韦玄成和他的侄子韦赏皆曾以《诗》教授汉哀帝刘欣。后世学者对此未加辩明,多有引用。但是,韦玄成去世时,刘欣尚未出生,他不可能以《诗》授哀帝。传世《汉书.儒林传》应是出现了衍文,遂有此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