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了一段时间,这对毛泽东此后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毛泽东与北大图书馆的有关问题,学术界有各种说法。通过考证,可以初步认定毛泽东是经杨昌济向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并得到李大钊的安排,于1918年10月22日至26日之间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直到1919年3月12日之前。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与毛泽东“唱反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成了名满天下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号称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毛泽东与梁漱溟二人同庚,那时毛泽东只是北大图书馆的一个小职员,他们初识于1918年,在杨开慧的父亲、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家.  相似文献   

3.
正1918年8月15日,青年毛泽东为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的事,由长沙乘火车来到北京,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家门的长途之旅。他没有去法国,而选择留在北京。10月,经恩师杨昌济的介绍,被安排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书记。一直以来,关于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的任职多说是图书馆助理员,这似已成定论。据1920年《国立北京大学职员录》,北大没有图书馆助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桂林人,年少敏于学,24岁应蔡元培之聘,当上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成了名满天下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号称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毛泽东与梁漱溟二人同庚,他们初识于1918年,在杨开慧的父亲、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家里,那时毛泽东只是北大图书馆的一个小职员。  相似文献   

5.
班松梅 《前线》2014,(12):125-125
<正>生于湖湘,燎原神州,光照千秋。岳麓山下的滔滔湘江,开启了一代伟人的宏大视野。1914年秋,毛泽东考入长沙的湖南一师,结识了杨昌济等名师,接触到《新青年》杂志和胡适、陈独秀的启蒙思想,并与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结为好友,从此点燃了一腔报国热情和革命情怀。1918年,从湖南一师毕业后,毛泽东循着杨昌济的足迹来到北京,得到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的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1919年,乘  相似文献   

6.
青年毛泽东的春节是怎么过的?他过得很充实,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游学、读书、交友、思考、锻炼、写作……一1918年的春节,毛泽东是在长沙度过的。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8年2月19日,毛泽东出席湖南第一师范学友会职员会议。  相似文献   

7.
《湘潮》2017,(1)
正人物简介: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11月6日出生在长沙板仓一个书香之家,1918年与毛泽东相恋,1920年与毛泽东结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0月被捕,因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于1930年11月14日被害。  相似文献   

8.
南一 《党的建设》2008,(4):62-62
因缘际会进入黄埔张申府与毛泽东同年出生(1893),并曾在北大图书馆共事,还同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人之一。1920年,张申府赴法国里昂大学中国学院教  相似文献   

9.
《新长征》2014,(10):34-34
1918年冬,从湖南来到北京的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和李大钊第一次见面。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毛泽东在北京大学获得了每月可以领到八块大洋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兼职机会。依据北京大学档案现留存的工资发放册记载,毛泽东于1918年12月、1919年1月和2月先后签收了3个月工资,月薪为8元。由此可知,毛泽东到李大钊身边工作的时间是1918年的最后两个月,正值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之际,恰是李大钊开始向中国民众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
1918年1月,李大钊应邀出任北大图书馆 主任、经济系教授,并相继在女子高等 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 中法大学任课。李大钊通过大学讲坛积极传播马 列主义,引导许多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中 法大学学生陈毅就是在他的指引下走上革命道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渤海之滨的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乡大黑坨村。李大钊自幼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异。1907年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赴日本东京留学。1918年1月回国后,经章士钊推荐,担任北大图书馆主  相似文献   

12.
《湘潮》1989,(10)
1918年4年14日,毛泽东、蔡和森等13名青年发起成立了我省第一个进步青年团体——新民学会。该会自成立到1921年解体,存在3年时间,会员最多时有70余人。从1918年夏开始,会员分成两部分活动:一部分以毛泽东为首,在国内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部分以蔡和森为首,赴法勤工俭学,积极寻求革命真理。1921年年初,学会宗旨由“革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学术知音范文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一生结交了许多学术界朋友,在历史学界,范文澜是其中之一。按说,范文澜与毛泽东是同龄人,而且同在北京大学工作过。1917年范文澜毕业留校做了蔡元培的私人秘书。那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登记工作,范作为校长的秘书断不了到图书馆查资料,他们那时是否认识,作过交谈,后来两人都未提及此事,现在也就不得而知了。但自从他们在延安相识后,便成了学术上的朋友、知音,而  相似文献   

14.
湖南最先刊载十月革命消息的报刊,是长沙《大公报》。1917年11月17日《大公报》以《俄京二次政变记》为题,报道了十月革命的消息。湖南最早认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的是蔡和森,他在1918年7月24日致毛泽东信中,首先提出应该“仿效列宁”。湖南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是1918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的《新湘评论》。  相似文献   

15.
何叔衡(1875-1935),中共一大代表,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创始人之一.原名启璿,字玉衡,号琥璜,湖南宁乡人,早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参与组织新民学会,曾任该会执行委员长,五四运动后参加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1920年任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并主办&;lt;湖南通俗报&;gt;.同年,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协助毛泽东从事建党工作,与毛泽东等创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组织委员,湖南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校长.……  相似文献   

16.
李自华 《前线》2011,(1):56-57
五四前后,青年毛泽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连续两次来到北京。第一次从1918年8月19日至1919年3月12日,停留206天;第二次从1919年12月18日至1920年4月11日,停留116天。这是北京解放前毛泽东仅有的两次北京之旅,追寻伟人的足迹,这两次北京之行可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周亚平 《湘潮》2006,(7):1-1
黄静源是我党早期杰出的工运领导者之一。1900年6月13日,黄静源出生在湖南郴县良田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18年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学习,1921年冬,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协助徐特立、李立三和刘少奇等从事办学和工运工作,成为我党工人运动史上最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  相似文献   

18.
毛克明 《探索》2007,4(6):24-27
在思想发展的轨迹中,毛泽东最初接受了社会改良主义.1918年8月的第一次北京、上海之行,使毛泽东从社会改良主义思想转变为无政府主义思想.又经过1919年冬的第二次北京、上海之行,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终于与无政府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改良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决裂,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自己思想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提名何叔衡担任工农检察部长 何叔衡,1876年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1921年7月,与毛泽东一起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一大”召开之后,毛泽东和何叔衡回到湖南,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北伐军占领湖南后,何叔衡公开了身份,一面担任《民报》馆长宣传革命,一面在惩治土豪劣绅特别法庭工作。  相似文献   

20.
蠡木 《党史博采》2001,(8):32-35
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鲁迅比毛泽东大12岁。两人从未见过面。他们是思想上的契友,是志同道合者。毛泽东对鲁迅的敬仰、钦佩之情,在各个时期溢于言表。 毛泽东主要是通过长期、大量阅读鲁迅著作,了解鲁迅的价值,认识鲁迅的伟大的。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湖南。毛泽东一到北京就起草了一个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计划交给有关方面协调,还为他们筹措路费而四处奔波。他此次来北京,主要是为了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 朋友们分赴各预备班学习后,毛泽东留在北京。经北京大学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