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摒弃传统以工业快速增长为目标,对自然界破坏极大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建立新型环境友好型、协调型的发展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我们要在道德规范、政府管理、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转变观念,以科学技术为基石,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建立绿色GDP考评标准等多种手段,大力发展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既是对过去所取得成绩和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进一步做好生态建设工作的再强调、再部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国走新型工业道路的必然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提高民众生态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并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明确指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增加生态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重要课题.我国在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期,以“十八大”报告的形式重点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建设生态的方针政策,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脉络,基本条件和路径等.本文梳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阐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建设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对其概念进行了解读,从而掀起了研究生态文明的热潮。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既有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演进,又有现实的动因。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路径,首先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保障。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环节,以建设"两型城市"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对其概念进行了解读,从而掀起了研究生态文明的热潮.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既有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演进,又有现实的动因.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路径,首先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保障.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环节,以建设“两型城市”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贵州现实省情和资源优势出发,全面总结了贵州解放60多年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所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绩;同时分析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三对突出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统筹全省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态环境的现状,主要目标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人民。邓小平要求以加强污染治理、提高效益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以植树造林、提高绿化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以美观宜居、功能完善为要求建设生态城市。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要大力推进改革、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法制保护环境,坚持全民共享、全民动手的理念,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践行科学发展观,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二是以人为本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维度,开启着它的深层动因;三是以人为本在目的与工具统一中努力追寻现实力量,自觉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来抓。因为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形成的必要条件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建设生态文明。当人与自然对立乃至冲突时,良好的生活方式就难以建立,也就很难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核心价值。鉴于此,生态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着内在联系,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主义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全面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必要性、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实现可梦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已进入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时代,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真正建成生态文明国家,其内生动力源于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多种行为主体成熟积极的生态自觉意识。为此,培养和发展各行为主体的生态自觉意识,构建起持续有效的生态自觉意识生成机制,必将从根本上对建设中国特设的生态文明事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面对物质层面上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而且要面对认知和态度层面上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思维方式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推进思维方式转变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共性要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为依据,并将其落实到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上。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党中央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其理由:生态文明理念是时代发展经验的总结;历史教训不能忘记;能源资源日渐短缺;生态环境容量约束加大。  相似文献   

15.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力地推进了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焦点.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新时期,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的,其提出具有多个维度的原因,要想全面的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就必须从现实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人的维度、目标维度、党的维度、文化维度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探析,从而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8.
19.
当今,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战略焦点,我国相应采取了一系列减排举措。在实施这一系列减排举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组织公众、主动参与、共同行动的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悠久的中国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人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产生了众多的生态思想。延续至今且影响深远,我国传统生态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