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中国说到贫困,一般人都会想到农村、农民的贫困,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的贫困人口在不断增多。其中城市贫困人口呈上升趋势。城市人口的贫困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一组来自中部省份连续11年的大型农户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当前的农村贫困完全是由收入不均造成的;第二,由家庭资本及其配置所决定的家庭经营收入不均是贫困的主要原因,尽管其不均程度在扩大,但由于其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快速下降,其对贫困的效应在不断下降;第三,与城镇化相关的工资性收入不均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而且其效应在不断上升;第四,救济性和养老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了贫困人口,其偏向贫困人口的不均分配有助于贫困缓解;第五,带有普惠性质的补贴性收入并没有让农村人口获得更多利益,其指向生产经营能力强的农户激励式补贴方式导致贫困上升。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城市贫困群体构成及其致贫原因2001年,亚洲发展银行组织国内外专家共同进行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课题研究。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目前的城市贫困人口(即属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总数已达1480万人,这一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另据2000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在职职工、下岗职工、企业离退休人员占其总数的54%,失业人员占17%,“三无”人员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抚)养人的占6%,其他人员占23%。我国目前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即非通过救济难以维持最基本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府的大规模扶贫工作,使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旧的贫困(极端贫困)问题获得极大缓解,但现阶段仍呈现出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程度相对深刻和多种贫困现象并存的格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致贫因素亦更加复杂,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明显。因此,贫困问题依然是中国在现阶段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均需要认真对待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资源枯竭后我国相当一部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性产业大幅度萎缩,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并陷入贫困。如何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贫困人口的收入,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这些城市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6.
"贫困"概念随时间的推移而愈加丰富:从"行而无资"、"居而无食"等 日常生活窘迫逐渐引申为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困顿;既涉及"至无"(即绝对贫困),也关涉"少有"(即相对贫困).贫困的内涵和外延后被无限放大,多种要素杂糅并与贫困捆绑,引致对贫困的本元性要义及致贫原因与衍生后果模糊、贫困与能力剥夺等相关概念混淆、贫困的分析层次不清等问题,以"贫困"之名展开的研究也失去了对话的基础.后小康社会的贫困研究,必须注重辩明贫困的元内核,捋顺其分析层次、明确其度量指标,关照贫困的宽度、高度与深度,突出相对贫困和相对之绝对贫困,为新时代新起点上的减贫工作提供严谨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健康水平也不断得到改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贫富差距的问题.对城镇贫困人口实施医疗救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人群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但是,我国开展医疗救助的时间还不长,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8.
城市贫困人口医疗问题的现状与出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城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困问题 ,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城市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着医疗难问题 ,很多贫困人口是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由此无法摆脱贫困。无论是“低保”制度还是医疗保险制度 ,都无法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困境 ,为此各地纷纷出台了医疗救助措施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困境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经济转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增多,已对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成为经济发展和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消除城市贫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城市贫困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扶贫解困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简论阿马蒂亚·森理论对中国反贫困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由"有超越效率、经济利益的意义,发展就是自由的扩展。"自由"的基础是要有"可行能力"。市场的整体成就深深地依赖于政治和社会安排。贫困的实质不是收入的低下,而是可行能力的贫困或被剥夺。中国反贫困对策的核心是政府要通过恰当的公共政策来提高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以"城市贫困"为主题的546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城市贫困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出"早期繁盛、中期低迷、近期热度回归"的特征.城市贫困研究已形成多个合作网络且呈现出清晰的征引脉络,人口类、城市地理类和综合性期刊是其主要刊发地.就研究热点看,聚类结果和高频词词云显示,相对贫困、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是核心关键词,并已演化出数个子主题,包括城市贫困家庭、贫困致因与多维贫困、反贫困制度与政策、贫困空间格局等数个"研究丛".随着城市贫困研究路径的转换与融合以及反贫困研究视角的扩展与更新,相对贫困和工作贫困将成为未来城市贫困研究中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来自北京100个外来贫困家庭的调查显示,各种类型的外来贫困人口存在着职业层次低、文化程度低、家庭人口多、生活水平低等共同特征,他们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资源匮乏和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他们处于农村社会和城市生活的边缘化状态,整体上心态比较平和,并不因为自身贫困而对社会有偏激的态度,对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没有太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研究湖北省农村金融对扶贫的影响,发现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持续扩大,信贷投放量不断增多,而服务主体单一;信贷结构不断优化,金融创新能力增强,但农村金融排斥严重.由此对扶贫的效应不明显,既没有带来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也没有缩小地区间、城乡间以及行业间的收入差距.金融业对扶贫工作的作用有限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低下所致,而造成农村金融服务抑制的根本原因是不健全的产权制度、保险制度、信用制度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普及,特别是造成了农村贫困人口的金融排斥.因此,为使贫困群体充分享受到金融服务,应通过全面推进农村综合产权市场建设、提高农业保险制度的质量、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程以及建立恰当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进而增加贫困群体的收入,增强农村金融扶贫的效力.  相似文献   

14.
2020年是国家实施扶贫战略的一个分界点,2020年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然而,整体性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我国贫困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即便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依然会有贫困人口的存在,还是会存在相对性、结构性、集中性的贫困问题.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完成后,后扶贫时代的贫困问题治理还将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分析后扶贫时代的防止返贫体制机制,对后扶贫时代的贫困问题治理提出治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贫困是全球性社会现象,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绝对数量较多的问题客观存在。自然环境、生态条件较差,因地、因灾、因教、因病致贫是农民贫困的表面原因。生产能力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是农民贫困的根源所在。在革新管理体制、配套政策法规、改善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贫困地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精准"提升方法在于转变贫困农民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贫困农民改变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帮助贫困农民早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和贫困率的下降,剩余的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出了明显的家庭和个人特征: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是因残疾患病等因素导致劳动力完全丧失的人口,他们很难继续从开发式扶贫中获得有效的帮助。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开了一系列针对困难农户收入和医疗保障需要的社会救助制度。本文利用2005年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对农村贫困人群的贫困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也变得相对突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运而生。为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建设,文中通过对2005-2011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均食品支出、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进行二元回归分析,认为从全国角度出发城市低保标准暗含一种自然增长机制,并对此现象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与贫困作斗争,主要是促使和扶助受各种因素制约的贫困人群达到二个目标一是消除绝对贫困,解决温饱问题;二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从多年来的扶贫实践看,新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仍需坚定不移地消除能力贫困、环境贫困和收入贫困.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经济发达程度和人们的贫富程度即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一直是与犯罪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古有“饥寒出盗贼”之训,今有犯罪的贫困论,白领犯罪和犯罪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论等。这些论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物质因素和犯罪之间的影响关系,但亦有不尽科学、不尽完美之处。传统的犯罪贫困论实质上是犯罪的绝对贫困论,主要是指犯罪  相似文献   

20.
以城市贫困人口犯罪为视角考察贫困与犯罪的关系,可知贫困与犯罪虽然不是必然的链接,但是贫困与犯罪率之间有很强的正效应.经济贫困、心理失衡、社会保障缺失、社会贫富分化、亚文化等与贫困者相关的因素,对贫困者走向犯罪有着很强的激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