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失灵"现象越来越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它与"市场失灵"同属客观存在的现象,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针对政府失灵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原因,本文提出建立"以正确认识和把握政府、市场的关系为基石,以完善市场机制、增强政府能力、加快第三部门的发展为支柱,以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约束为纽带"的矫正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志愿失灵及其治理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现象越来越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并把非营利组织作为弥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但是作为第三领域的活动主体——非营利组织同样存在着失灵现象——志愿失灵。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合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 ,一方面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另一方面 ,也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了严重挑战。这种环境导致我国“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现象更为突出 ;为此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合理定位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分析了这种必要性 ,并从“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两方面提出了合理定位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风险社会、市场转轨和政治民主化的时代主题下,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成为制约政府监管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如何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有效地权衡,建立强有力的政府监管体制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普遍遇到的问题。基于“大棒+胡萝卜”的政策安排可以成为政府监管制度创新的权衡方案,在有限垄断与竞争、激励与税收、权威与市场中实现动态平衡,从而实现经济有序、科学与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政府改革和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尽管如此,“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现象依然存在。为了适应这一情况,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越来越朝着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方向迈进。那么,我国当前公共政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本篇论文将结合我国现阶段政府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及特点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即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过渡时期,一方面是对计划经济制度的改革和抛弃,另一方面是对市场经济制度的培植和发展,因此,政府在这一时期的职能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例如制度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般职能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共行政管理职能;二是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三是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职能,上述职能在经济转轨时期同样存在,但由于市场条件的不完善而无法得以完全实现,转轨时期的政府由于面临计划经济的遗留问题从而使其职能具有多阶段的复合性。因此,在转轨时期的政府还需承担自我批判及更新“意识形态”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职能、制度创新职能、及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建立职能。“九五”和到2010年,我国经济体制将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将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实现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统一有效的组织领导,以保证转变过程中各项复杂任务的衔接,保持社会的稳定,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在实现这两个转变的同时,政府本身的职能也要在转轨中实现相应的转变,并在市场经济中划定一个合适的活动范围。从目前世界上处于转轨进程中的前苏联东欧及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正反两面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政府失灵已被公认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正像研究市场失灵不是为了否定市场作用一样,研究政府失灵也不是要否定政府的作用,相反,则是为了矫正和防范政府失灵,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失灵是阻碍福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它包括政府供给机制、社会供给机制和市场供给机制等三方面的失灵。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失灵是我国在家庭小型化和福利社会化的特定转轨时期出现的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以及市场自身弊端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创新体制机制角度入手,重新构建养老服务供给机制,是解决福建省养老服务供给问题,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全球化这一背景,从分析高等教育中“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的辩论入手,借用经济学中“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这两个概念探讨了政府与市场这两种手段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既互相矛盾又互为解决的现象。同时认为与此相对应,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也需要有三条道路:市场的全球化、公益的全球化和沟通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0.
政府监管是解决市场失灵的一种有效机制。尽管世界各国的政府监管模式各有不同,构建的背景和内容也有所区别,但都是基于以矫正和解决市场失灵为目的而建立的。当下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虽然设立了相应的政府监管机构,但不论是理念还是职能上都偏重于传统意义上的监管,与现代意义上的监管还相差甚远。加之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政府的管理理念与发展方式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法制环境还不完善。因此,如何把我国传统的政府监管转变为现代意义的政府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建立独立、公开、透明的现代监管体系,同时还是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指出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这实际上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 ,要坚持好这一准则 ,必须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失灵与政府的失灵。一、市场失灵具有客观性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 ,在这种经济形态下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 ,买者还是卖者 ,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决策都完全由自己独立做出 ,每个主体都试图通过努力 ,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要保证整个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必然需要一系列的市场规则。这就好比在比赛场上 ,规则是运动员有序竞赛的前提和…  相似文献   

12.
政府失灵现象的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本文以西方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为依托,在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失灵的特殊表现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在破除“政府万能”错误观念的基础上,重构政府职能,塑造一个企业化,法制化和决策科学民主化的政府,才能从根本上矫正我国地方政府失灵。  相似文献   

13.
在寄托于政府和市场之后,作为“第三部门”的非营利组织是目前以及未来社会一支重要的力量。政府和市场都有失灵的时候,那么“第三部门”也会有自己的运行弊端,唯一的办法是艰苦组织学习。目前国内还没有人研究非营利组织的学习,国外也是刚刚开始。该文将给学术界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存在着“市场失灵”问题,就需要由政府投资于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等公共产品领域。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各地区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这又历史地赋予政府投资特殊的“使命”——政府除了在上述“市场失灵”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气候急遽变化的背景下,低碳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一致选择。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在环境领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环境治理的市场失灵、志愿失灵和政府失灵。究其根源在于:经济政策生态性的缺失、垂直权力系统的侵蚀性和多元社会协同机制的匮乏。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制度创新自适应性的提升,强化经济政策的生态性和治理体系的开放性,从而内生负熵机制中和环境领域的双重熵增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理论前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在一次主题发言中说,我们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历史时期,要获得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必须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政府改革。为在开放中增强国际竞争力,政府作用和政策重点必须转变,这一转变应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政府作用由直接资源配置转向宏观调控,着力培育一个有效率的市场;(2)政策重点由依靠本国资源、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转向开放市场,争取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规范政府行为,借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作用,建立掌舵型的“企业型政府”,将是我们治理“政府失灵”,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市场经济”是一个理解当今这个时代的高频率词汇,对它的理解更多是从“计划经济”的“否定”意义上来理解,强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样理解“市场经济”是有一定的意义,但这种理解方式至少是不全面,甚至会对市场经济与政府角色关系发生误解。从制度变迁角度上来看,市场经济是一个从传统市场经济“生长”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开放  相似文献   

19.
论第三部门经济法主体地位的理论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为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法,社会性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三部门作为公共权力和私人利益的补充和制衡,构成了一种介于国家调节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之间的新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符合经济法“社会本位”宗旨的内涵,体现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它和市场、政府一起组成经济生活运行的有机体,享有公共经济利益、承担公共经济义务,具有经济法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存在着两种权力,一是市场权力,一是政府权力。前者以实现个体的经济目标为导向,后者则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政府权力的作用是为了修正“市场缺陷”、弥补“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这一转变也体现出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实质正义和社会公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