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暂住即短时间居住,人口指居住在一定地区的人的总和。在公安管理上,暂住人口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在一定地区短时居住的人的总和。短时居住的人就是暂住人员,即群众说的外工、外来人。加强暂住人口的管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一、暂住人口管理的演变(一)暂住人口管理范围的变化,表现在对常住、暂住地范围的调整。1958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15条规定: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3日以上的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暂住登记,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农村暂住的,不办暂住登记,…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国农村的法治是实现整个中国法治的关键。中国农村的法治化存在许多障碍:现有法律、法规的不合理因素、农村落后的经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薄弱、农村家族主义的复苏。农村实现法治化的途径有:依法控制权力、确立权力本位的法制观念、充分尊重传统的人伦道德。最后,作者指出,虽然农村的法治化进程漫长,但是我们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3.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发挥好将是一个很好的监督平台,可也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发布虚假信息,迷惑群众,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近日,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的“七条底线”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一条准绳。它既是一种网络约束,也是一种社会规则,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遵守。  相似文献   

4.
治安行政处罚的法律,一般称为违警罚法,它是各国保障其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工具。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使公安机关在办理治安案件以及处理相关治安问题时有法可依,对促进社会和谐、雏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维护治安秩序,需要多种手段,不单是处罚。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公安机关的执法实践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型治安案件。只要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进行行政管束、调解治安纠纷、量罚趋向轻缓,就能够体现立法宗旨,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遵行程序正义,是维护并验证实体正义的必要条件;违背程序正义,必然动摇和瓦解整个社会的法治体系,走向实体正义的反面;违背程序正义的实质是执法犯法,树立法律至上权威,铲除执法犯法特权,是在社会治理中走向健康和谐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对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进行深入理论思考与讨论的背景下,帕森斯就社会秩序问题进行的理论建构恰为学术界提供了一面宝贵的镜子。因此,以帕森斯的相关著作与论文为依据,本文从分析帕森斯早期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的理路入手,渐次梳理和阐释了帕森斯在从社会行动迈向行动系统理论时期,社会系统理论成熟期以及交换模型、象征性符号媒介与社会共同体理论晚期围绕着社会秩序问题构建起来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全面而简要地评价了帕森斯社会秩序理论的意义与局限,寄望对帕森斯社会秩序理论的整体、系统研究能够有益于未来的相关研究者。  相似文献   

7.
农村法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为走出农村法治建设困境,加快农村法治建设进程,我国应从以下方面努力: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紧抓发展第一要务,破除城乡二元化格局,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完善农村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权威;尊重农民在农村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政府协调、多方推动、共同参与的农村法治建设格局,进一步拓宽农村法律服务渠道;规范基层政权的依法行政工作,努力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强和改进普法教育,建立普法长效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主动依法维护群众利益,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公安机关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践行者、推动者、保障者,必须以建设法治公安为目标,以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为载体,坚定法治信仰、坚持法律至上,恪守执法为民的良知、扛起公平正义的天秤,坚持依法治权、杜绝公器私用,以审判为中心、让证据来定案,秉持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鼓励民警又好又多办案,切实把法治原则贯穿到各项公安工作中,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体现在每一项执法活动上,不断提升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法治正义进行了多方面深刻阐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承依法治国之前,启全面依法治国之后,将法治正义的价值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理论语境下,它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正义观为指导,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法治正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对西方法治正义理论的批判吸收;在问题语境下,它接续了中国法治正义演进的历史实践和法治正义的理论演绎;在时代语境下,它承载了新时代美好生活新需求,接续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观照了全球正义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0.
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也是全民守法的内在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农村的法治文化建设是实现全民守法和治理法治化的关键。受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着领导力不足、主体力量弱、经济基础薄弱、价值支撑缺失、建设实效难以保障等困境。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法治文化需要党的领导,领导干部遵纪守法,民众的参与,同时考虑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历史传统,需要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民众的实际需求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文章拟从当前农村土地改革的试点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农村土地改革在政策设计、现实困难中的不足,通过分析立法层面和执法层面的问题,以期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所产生的社会矛盾,使农地入市步入法治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公平正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和政府制定各项政策法规的根本依据。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法律体系并使之得到切实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4.
当今,法治指标化运动如火如荼,彰显了政府型塑的现代理性。法治指标是政府测量的参照系,位处改革前沿的常州正在致力于高质量的法治政府打造,"化蛹成蝶"的常州现代化的绩效政府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5.
农村法治建设之观念阻却:法律信仰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信仰是主体心理状态的上乘境界,是实现法治的内驱力,对法治化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农村的法治化过程中,主体法律信仰危机严重阻碍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度。法律信仰危机,是因为人治传统、法律制度、司法及礼法传统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法律信仰的培植是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原名当代中国农村法治扫描与研究)该专栏自2000年第3期开设以来,一直遵循关注农村,了解农村,为农村法制建设出谋划策,为实现农村法治贡献力量的宗旨。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与厚爱下,专栏在国内期刊界享有一定的美誉:2006年被评为全国社科学  相似文献   

17.
正(原名当代中国农村法治扫描与研究)该专栏自2000年第3期开设以来,一直遵循关注农村,了解农村,为农村法制建设出谋划策,为实现农村法治贡献力量的宗旨。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与厚爱下,专栏在国内期刊界享有一定的美誉:2006年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期刊优秀栏目;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学报特色栏目;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2012年荣  相似文献   

18.
十七大报告描绘了两幅正义社会的图景。正义社会最鲜明的特征是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正当型和谐社会。在特定价值观基础上,法治国家的权力和法律的正当性建立在所有相关人员的利益均衡关系上,信奉在物质不平等的前提下推进和追求政治平等和权利平等,并在推进和追求政治平等和权利平等过程中改变物质不平等。全球正义观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重大问题时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当代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法治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应对转型期社会稳定面临的严峻形势,应当进一步发挥法治在调整人们行为中的权威作用,推动社会活动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拓宽转型期维护社会稳定的法治路径,应当以弱势群体发展权益的保障为基础,以清除各种形式的垄断和歧视为重心,建立科学化的法律干预手段,扩大制度中表达、传输意见和利益主张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法治的型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法治建设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多管齐下,加强法治观念的培育;二是采取措施,推动城乡结构的转型;三是完善和理顺民主机制,落实村民自治;四是从客观现实出发,整合法治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