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科索沃战争———冷战后大国力量对比失衡的产物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北约组织以新的名义存活下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利用两极体制解体后出现的力量失衡状态,大肆向北约域外进行扩张,以巩固和发展其冷战胜利成果,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种由西方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西方的这种攻势,起初曾利用东欧国家要求“回归欧洲”的愿望,利用联合国和欧安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授权以合法的形式进行(如建立“和平伙伴关系”、接纳某些东欧国家为北约组织的新成员、对前南危机和波黑冲突进行干预)。随着…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美国作为独存的超级大国,为确保其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领导地位,不顾国际社会和俄罗斯的反对,不但继续坚持北约的存在,而且还把这个只限于保卫成员国领土安全的防御性军事组织变成了一个具有扩张性和进攻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成为以美国为主导、美欧协同在欧洲和全球推行强权政治的工具。“9·11”事件后,俄罗斯积极配合美国的反恐行动,使俄美关系大大改善,但美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北约既定的续扩方针。一、北约东扩的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北约作为冷战时期抵御苏联和华约…  相似文献   

3.
从今年3月24日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借口所谓“侵犯人权”、“防止人道主义灾害”,在南斯拉夫科索沃地区发动战争。美国总统声称此举有三个目的:一是表明北约支持科索沃实现和平的决心;二是制止南联盟继续对科索沃平民的进攻;三是要摧毁南联盟进行战争的军事能力...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以其鲜明的特点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仅存的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为了保证其战略目标的实现,适时调整其亚太战略。无论是布什政府的“扇形结构”,还是克林顿政府的“新太平洋共同体”,都是要确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主导权。随着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作为美国亚太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华政策也相应地发生一系列变化,“制裁接触”和“全面接触”分别为其两个阶段。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影响了中美关系,但是,中美关系作为冷战后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仍将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洪波 《外交评论》2013,(6):133-146
在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中,台湾的战略地位实际上得到了提升,因此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强化美台关系的政策,其主要框架是:强化美台军事安全关系;加强美台“准官方”交往的力度;谨慎对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防止自己被边缘化;着力提升台湾当局的“国际能见度”;重启美台TIFA协商,加强美台经贸关系建设;继续支持台湾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些政策的特点是:以军事安全关系为核心,实现政治和安全方面的多种功能;以关注岛内民众的各种需求为切入点,与大陆争夺岛内“民意”;以台湾的“民主范式”为样板,推动美式价值观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以对台军售和TIFA建设为抓手,从美台关系中攫取“超额利润”。奥巴马政府的对台政策将使东亚地区内国家间关系更加复杂,使中美两国本已脆弱的战略互信关系受到进一步挑战,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并且使美国干预岛内政治进程更为便利。  相似文献   

6.
新军事革命的深远影响,使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战争与和平界限日益模糊,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摒弃和平建设思想;“白领”人员比例逐步上升,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应该转换重点作用对象;军事斗争力量多元化,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需要加大军外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7.
冷战起源于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各自的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通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复杂较量,最终以苏联的解体而基本结束。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从总体上趋向缓和,但敢存在着一极独霸世界与多极共同发展这两种历史走向的斗争。尽管多极化和全球化目前还远没有定型,但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反映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由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所决定的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魏冰  刘丰 《外交评论》2022,(5):19-52+165+3
冷战结束后欧洲地区维持了近三十年的总体和平,伴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而彻底回归到权力政治时代。北约是理解欧洲安全动态的关键,欧洲的和平由北约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撑,美欧与俄罗斯之间的竞争与对抗则与北约扩张紧密相关。冷战结束后,北约不仅继续存在,而且在成员规模、行动空间和功能领域三个方面不断扩展。关于北约的存续与扩张,现有研究主要从北约的制度属性、成员国共享的价值理念、美国维持霸权的需要三个角度加以解释,但都无法准确理解后冷战时代北约扩张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具有集体安全属性的军事联盟,北约创建与维持的动力来源于成员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与联盟安全供给能力之间的匹配。冷战时期,北约与成员国将苏联视为紧迫威胁,由此建立起安全供需平衡。尽管苏联解体破坏了这种平衡,但北约独特的制度设计赋予其高度的灵活性,提供了双方在其他安全问题上重新形成供需平衡的可能性。在后冷战时代,族群冲突、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对俄罗斯的担忧仍然存在,这些因素重塑了成员国的威胁认知,推动北约通过不断扩张来调整安全供给能力,以匹配成员国的安全威胁需求。北约扩张的过程由战略理念、机构改革、能力建设和情报共享四个部分构成,核心目标在于适...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后美国加紧推行其全球战略,试图创建一种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以谋求实现美国“治下的世界和平”。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就是依仗在军事上这种硬权力的优势,并结合美国文化、民主、国际规则制度等软权力的影响辐射,遏制所有竞争对手,重新塑造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建立美国独霸全球的单极世界。分析美国的全球战略的构成及内涵,是为了对其全球战略的未来走向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两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建交55年来,中印两国在政治、经贸、军事、安全和文化交流诸领域都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因受边界领土争端、西藏问题、中巴关系、美国因素以及“共同崛起”等诸多因素的掣肘,中印关系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21世纪初,中印两国在实现“共同崛起”的过程中,只有彻底扫除历史阴霾,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原则,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才能建立起健康成熟的双边关系,才能走出一条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是90年代以来美国右翼势力煽动的反华思潮,与历史上的“黄祸论”一脉相承,是以“西方文明中心论”为背景的帝国主义理论。二战以来,这种思潮从欧洲蔓延到美国,形成一种所谓“和平地理学”的“地缘政治”理论,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帝国主义“战争地理学”,成为长期支撑美国战后世界战略的理论依据。随着20世纪末国际新格局的出现,围绕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世界,美国对世界战略作了某些调整,而“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则是为其地缘政治理论披上的文化外衣,是为实现美国称霸世界服务的反动思潮。“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论断尚未过时。人类尚未摆脱世界性战争的威胁。人类向何处去?21世纪人类仍然面临着历史命运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在“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下,世界呈现出的两大发展趋势,即政治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两大趋势在冷战结束后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其道路充满曲折。  相似文献   

13.
经过多年的精心炮制,北约新战略在科索沃的隆隆战火中正式出笼。这一新战略的核心是扩大北约军事行动的范围,加强对“防区外”危机的处理,使北约从区域防御性组织转变为全球进攻性组织。北约这一重大的战略转变严重破坏了现行国际秩序,并对未来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中冲突和对抗的状态被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所取代。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中,经济问题日益成为各国国家战略和国际关系的重点,经济竞争和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利益的第一要素,从而导致国际情报战的热点从政治、军事领域转向经济科技领域,世界情报工作发生重大调整和转变,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5.
浅析美国国家软力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 ,随着国家软力量在国家力量中地位的突出 ,大国开始看重一种特殊的能力即利用自身软力量的优势来影响它国的能力。国际政治领域中也由此出现了“文化霸权”、“信息霸权”、“制度霸权”等名词 ,或统称为“软霸权”。美国利用其软力量中的世界理念、大众文化与媒体、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力等来为其全球霸权战略服务 ;但美国利用软力量称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认清在“文明”、“合法”的外衣下的软力量所形成的“软霸权”与凭借军事等硬力量推行的扩张政策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由此要对美国的“软霸权”提高警惕 ,并通过捍卫、弘扬自身的民族文化特性 ,加强自身的软硬力量建设 ,来有效地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安全。  相似文献   

16.
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新战略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环境下 ,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观念的转变 ,使欧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降低 ,提升了亚太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克林顿上台后 ,将“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首要原则 ,并把亚太置于美国全球战略生死攸关的重要地位 ,全方位、强力度地参与亚太事务 ,谋求建立由美国起主导作用的“太平洋共同体” ,用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和军事安全集体化这三根支柱支撑其亚太新战略的实施 ,既保持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 ,又保证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和主导地位 ,以增强美国在全球的战略优势 ,维持美国“唯一霸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熊文驰 《外交评论》2009,26(2):123-136
“民主和平论”是一个特别制造的命题,与美国的对外意识形态政治紧密相关。梳理“民主和平论”与现实主义的对立与争论,可以发现诸多民主和平的事实只是特别制造的结果;但在这种经验事实层面展开反驳与再反驳,却只会陷入论证泥潭,民主和平依然可以作为或然命题存在。跳出泥潭的办法就是紧扣“战争状态”这一要点,检验民主国家是否加剧或者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而不再纠缠于具体的战争。研究表明,号称关注世界和平的“民主和平论”丝毫没有致力于解决作为世界和平关键的“战争状态”问题,相反,它为某种加剧世界战争局势的干涉与扩张行动提供了意识形态借口。  相似文献   

18.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在全面、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题的世界场景中,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驱动力,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政治空间,世界和平力量增长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依靠力量。基于以上原因,中国正确选择了将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和平有机统一起来,走出了一条既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又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大国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0年代末90年代初苏美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国际形势总体趋缓,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然而,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依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连续两个多月的轰炸以及对中国驻南大使馆的野蛮袭击,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冷战后世界仍不太平的根源在哪...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内涵:构建和谐世界是针对当前不和谐的世界提出的真诚而正当的呼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外部国际环境的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合”思想基础上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是中国和平国际主义的再一次宣示,是对“新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是作为崛起大国的中国重塑国际新秩序的世界责任。构建和谐世界的倡导和理念必将在求和平、谋发展的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回应,必将在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方面起到观念建构与行为影响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