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冰 《学习月刊》2012,(16):82-83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整个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现在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已经是蓬蓬勃勃,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在武汉城市圈的建设过程中,也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创新。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党建工作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服务和保证的。与武汉城市圈建设相呼应,有必要提出武汉城市圈党建工作的概念,并加大实践的力度,以更好地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学习月刊》2014,(4):F0004-F0004
孝感市地处湖北省东北部.位居武汉城市圈核心层.国土面积8910平方公里,总人口1531万人。现有城乡社区330个.其中城市社区165个、城镇社区96个、农村社区69个。  相似文献   

4.
龚炳南 《学习月刊》2009,(11):37-38,55
按照《武汉城市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是防治三大污染.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大气和水体污染.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防治土壤污染却严重滞后。本文就武汉城市圈防治土壤污染的问题做些探讨.恳请识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5.
警惕城市圈内产业同构格局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学习月刊》2009,(7):30-31
根据湖北省统计局2009年2月公布的数据.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1.5%.完成全省财政收入的54.3%.吸纳了全省65.1%的投资.承载了商品零售总额的63.4%。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区域。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与发展.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俊 《学习月刊》2010,(16):95-96
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圈旅游联合推出温泉养生之旅、三国文化之旅、乡村休闲之旅等特色旅游,旅游创汇超湖北份额一半.撑起全省旅游的半边天,  相似文献   

7.
刘修海 《学习月刊》2010,(14):39-40
下陆区是黄石市四个城区之一.处于武汉城市圈核心辐射地带.是湖北省重要的冶金机械工业基地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现代工贸旅游城区。近年来.下陆区以鲜明的产业特色、优惠的招商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各方客商,相继人驻下陆的企业家都强烈感受到该区优良的发展环境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加投资,扩大规模。  相似文献   

8.
杨军安 《学习月刊》2011,(10):66-67
2010年,孝感市孝南区紧紧围绕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核心区目标,大力实施"四化联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融入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战略,不遗余力地抓项目、抓招商、抓工业、抓创新,奋力推动孝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原因.鄂湘赣三省历来联系紧密。分属鄂湘赣三省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在长江中游呈品字形分布.相互比邻,互为犄角.地域相连,人文相通.交通区位优越.经济基础雄厚.已经成为鄂湘赣三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和核心支撑。经过湖北省的大力推动.湖南、江西两省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10.
嘉鱼县素有"锦绣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因《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义而得名。县域地处湖北省东南部,北与武汉接壤,南近洞庭岳阳,东邻武广高铁和京珠高速,西与荆州洪湖隔江相望,史称"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全县辖8镇82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019.53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人,是武汉城市圈、武汉新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的蔬菜大县、螃蟹之乡、鲴鱼之乡和黄金之乡。  相似文献   

11.
廖家本 《学习月刊》2009,(22):71-71
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湖北省确立了"成为中西部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为武汉城市圈发展创意产业带来难得的机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是洪山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破环境资源限制、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新洲是武汉市的新型城区,位于武汉市东北部,计划经济年代以棉花单产和农业机械化闻名全国。在武汉城市圈新一轮发展中,武汉新港依托的核心港区阳逻开发区是新洲区开放开发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3.
九省通衢的武汉.历史上数度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发展的脚步因为种种原因不够迅猛.多年来没有崛起。但武汉潜力巨大.2007年中央确定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武汉的发展时机已经成熟.有人甚至认为此时的武汉就是中国当前最具黑马潜质的城市。该如何把握这次机遇.让武汉真正地成为黑马?还是要从武汉如何掉队说起.  相似文献   

14.
刘沐珍 《学习月刊》2010,(13):47-47
鄂州,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区域。这里拥有宝贵的“鄂楚文化”、“青铜文化”、“陶瓷文化”、“宗教文化”、“三国吴都文化”等诸多文化典籍和文化景观.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多重元素。特别是三国时期。东吴立国60年,鄂州作为其国都和陪都,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统筹区域发展。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湖北不仅提出和实施了“武汉城市圈”战略.而且进一步提出和实施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一个覆盖全省的“城市圈”战略体系正在形成和完善之中。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产业集群正成为全球经济实现新一轮增长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内容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形成产业后发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相对国内外经济发达区域,武汉城市圈经济规模偏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带动和促进武汉城市圈区域的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增强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实现产业根植和长期持续发展,形成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7.
赵凌云 《学习月刊》2009,(15):33-34
湖北省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全面推进新一轮战略谋划.形成了“两圈一带”战略。即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为战略抓手和战略平台.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分为三大区域板块.通过圈圈互动.圈带互动.扩大各个区域资源配置空间.创新省域空间协调发展格局.实现全省科学发展、联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两圈一带”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实现了湖北全省战略安排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管长远.是湖北新的历史时期推进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18.
孙兵 《学习月刊》2013,(24):34-35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将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孝感高新区在2012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区后,奋力加快建设"五个高新",即建设产业高新、创新高新、生态高新、智慧高新、幸福高新,致力于打造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一、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奋力建设产业高新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增强产业发展实力。力争今年引进国内外500强3-5家,民企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10家以  相似文献   

19.
甘露明  李凯  张潮 《学习月刊》2014,(18):18-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吹响了中华民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角。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实现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的领头羊。新时代新机遇,新机遇新挑战,新挑战新发展。打造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版,必须用新观念、新思维、新套路,武汉城市圈生态涵养理念无疑是符合现实、长远的作用于城市一体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时代性选择。一、武汉城市圈生态涵养建设的意义城市生态涵养就是通过挖掘该城市自然、文化、历史的内质给城市以形象上的准确定位,来表达该城市社会的生态义化内涵,是对城市自然景观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维持与重建,其本质是通过人为手段去调节城市非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魏静 《湖北政协》2021,(1):24-24
强化武汉“一主引领”,加快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着力提高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水平和整体实力,使之尽快壮大为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具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群.建议: 一、完善城市圈组织领导体制,抓好协调推进.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武汉城市圈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城市圈规划、协调及组织服务,研究重大事项.定期组织召开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