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开篇就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根据中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维护他们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抓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挥其在社会治理领域中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功能。这一功能的实现要准确把握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价值,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人际关系的内容,进一步加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化与外化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网络平台的方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  相似文献   

4.
王英  ;吴忠才 《世纪桥》2014,(5):32-33
正确理解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内涵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要采取在动态中正确认识自我,在交流互动中主动调试自我,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我,在善待中正确把握自我等教育方式,从而实现自我协调、身心协调、环境协调和心灵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提高自我效能、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人际和谐以及培养乐观希望的人格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及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开展研究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进而提出了研究生积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领导干部的心理状况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和压力状况,对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乌鲁木齐市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状况,可以更好地维护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促进乌鲁木齐市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理论文萃     
《新长征》2005,(23)
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石国兴、高志文在2005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  相似文献   

8.
顾秀英 《世纪桥》2009,(24):150-151
幼儿园实行和谐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幼儿园管理应抓住构建和谐社会的契机,积极协调幼儿园内外各种关系,提高幼儿园管理的实效性。幼儿园进行和谐管理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制度和谐,即制定制度的过程要和谐,成文制度的内容要和谐;调节幼儿园内部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协调与上级主管部门、社区、家庭等关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永川市委市政府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着重从科学发展支撑和谐、协调利益成就和谐、繁荣文化提升和谐、开发人才促进和谐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当人心理不和谐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的社会行为,对社会起到破坏作用。因此,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和谐便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领导干部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其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他自身的健康、幸福和快乐,同时还会影响一个单位、地方、地区甚至是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为了维护和谐、推动改革的发展,对于维护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资本不仅能够很好地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还能够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所以从心理资本建设的角度来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相似文献   

13.
王敬国 《世纪桥》2012,(23):43-44
本文以协同理论为基础,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一体化机制,使二者形成一个系统整体的途径,充分发挥这两个子系统的功能,形成协同整体合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自身和谐4种形式。紧迫性、前瞻性和远景性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3种形态。因此,促进社会和谐,应从解决那些已经和正在危及社会和谐的问题,解决和消除那些可能危及社会和谐的隐患以及构建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3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构建国民内心和谐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欣华 《新长征》2006,(8):28-29
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的终极意义就是要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国民幸福总值的增加,一方面,要靠政府的善治来提供外在的条件、环境和空间,让和谐社会作为国民幸福的根基;另一方面,更要靠我们国民个体构建内心的和谐来获得。所谓内心的和谐(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人的主观感受对于外在世界的反映达到一种协调,表现为满意,进而产生和谐、愉悦的感觉。内心的和谐往往是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是国民个体主观感到的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于钦读 《奋斗》2007,(5):39-4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在构建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中,必须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行为才能和谐.社会也才能和谐。所以《决定》要求,“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7.
刘殿臣 《世纪桥》2008,(8):117-118
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就要在“基础”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基础”课的各章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基础”课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对“基础”课教师进行心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呼唤利益和谐。和谐社会,主要就是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市场经济的主要问题就是利益问题,在当前中国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中,利益分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关注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利益协调机制,疏通利益表达渠道,以给各利益主体进行利益博弈的机会。没有利益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薛冷艳 《奋斗》2007,(10):16-17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种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协调,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劳动关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稳定的体现与保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协调解决劳动关系矛盾。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成熟的心理和行为等。心理健康是应对竞争、成就事业、获得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干部素质健全、能切实履行职责、取得工作成效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