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洗钱罪若干问题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悦 《公安学刊》2002,4(2):20-22
洗钱犯罪作为经济犯罪的衍生物 ,伴随着经济犯罪的浪潮 ,洗钱犯罪日益成为一种较为猖獗的国际犯罪。综观各国立法 ,对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界定不一 ,因此 ,有必要从洗钱罪与赃物罪的对比中重新界定洗钱罪的范围。关于洗钱罪的主体 ,应该是一般主体 ,它包括已经实施了“上游犯罪”行为又实施了洗钱行为的“上游犯罪”行为人。  相似文献   

2.
郑春燕  盛鹏 《求索》2011,(10):134-136
经济犯罪是一种很常见的贪利型犯罪,经济犯罪人比传统犯罪人更关注犯罪的成本与收益,经济犯罪人之所以选择犯罪关键在于其预期成本低于犯罪收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死刑、剥夺自由刑、财产刑和资格刑等刑罚措施,加大经济犯罪人的预期成本,提高惩罚效益来防控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3.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定历史时期,刑法规制犯罪的重点应由打击治安方面的犯罪转向惩治经济犯罪,经济刑事立法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犯罪化”进程:通过《刑法修正案》扩大洗钱罪的“上游犯罪”的范围;完善偷税罪法律规范,拓宽知识产权犯罪的范围;对于经济犯罪的惩处,要确立以财产刑、资格列为主,以自由刑为辅的原则;注重创制独立于刑法典的附属刑事规范。  相似文献   

4.
目前 ,侵害公司企业利益的经济犯罪情况复杂 ,形势严峻。这类犯罪形式以“骗”、“占”、“窃”为主。防范对策主要是 :一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 ,保护自身权益 ;二是规范管理机制 ,堵塞犯罪漏洞。  相似文献   

5.
治理经济犯罪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犯罪发生的概率与经济犯罪的成本成反比 ,与经济犯罪的收益成正比。经济犯罪的成本和收益受法律的设定、执法水平、犯罪机会、就业机会及收入、犯罪主体的条件和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用经济学的观点治理经济犯罪 ,就是通过提高犯罪成本、降低犯罪收益 ,从而达到降低经济犯罪发生概率的目的。具体对策是 :1 科学地设定经济犯罪的成本。 2 提高执法水平 ,严厉打击经济犯罪 ,提高经济犯罪的受罚率。 3 尽可能地消除经济犯罪的机会。 4 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社会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6.
经济犯罪是经济社会的产物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经济犯罪也随之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文章介绍了中外对经济犯罪概念的不同理解、当前经济犯罪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基本特征 ,并且详细阐述了洗钱犯罪、信用卡诈骗犯罪和金融领域的网络犯罪的概念和防范措施。为公安侦破部门和司法执法部门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经济犯罪总量不断攀升、体系化、组织化等特点日趋明显的经济犯罪形势,实现对经济犯罪的有效防控和准确预警,不仅需要持之以恒地对经济犯罪进行打击,更需要防患于未然,建立由情报主导犯罪防控的经济犯罪侦查工作新机制。具体到运行流程中,在情报信息收集上报中需实现“专群”联动,针对需要的情报信息类型,拓展情报收集的来源;在分析研判中要实现“动静”兼顾,既分析个案特点和地区经济犯罪形势,又做好专项内容分析;在结果转化中要坚持“内外”结合,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8.
经济犯罪的数量在我国居高不下,如何控制经济犯罪,如何理智地看待我国经济犯罪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寻找到最佳的经济犯罪控制政策,是我们一直困惑的问题。阐述经济犯罪存在的必然性和我国现实的经济犯罪控制政策,进而以是否能促进经济发展为标准分别从经济行为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和经济犯罪刑罚两方面探讨经济犯罪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9.
经济犯罪受经济规律、经济政策等的影响和制约,以犯罪成本的最小化和犯罪收益的最大化为原则,其最重要的危害是对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具有侵蚀、冲击和解构作用。打击治理经济犯罪要从提高犯罪成本,降低犯罪收益方面制定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3,(1):19-19
孟传香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包括对象型和工具型两种类型。破解“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司法难题,要严格依法取证固证,实现网络证据与现实证据以及传统取证方法与非传统方法两结合,利用高科技破解传统取证技术锁定犯罪证据及嫌疑人,利用金融系统的反洗钱网络,构筑“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预警机制,以“侵害关联性”原则对属地管辖原则中的犯罪地加以限制,从实质上对素未谋面的犯罪分子是否构成犯罪集团进行认定,运用间接证据印证多笔小额诈骗数额,区别不同情况追究网络服务商的不作为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丽水市的人们恐怕不会忘记杜益敏,这个绰号“小姑娘”的发廊女老板策划的一场2.14亿元的民间融资活动,使数以千计的当地人陷入倾家荡产的境地。杜益敏这种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被称作涉众型经济犯罪。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非法销售未上市公司股票等犯罪活动。另外,在证券犯罪、合同诈骗犯罪、假币犯罪、农村经济犯罪活动中,也有类似涉众因素存在。据来自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的资料表明,2006年1月至10月,中国公安机关已经破获了经济犯罪案件49,000起,其中,破获非法吸收公众…  相似文献   

12.
刑事和解作为新型的犯罪处置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刑事诉讼程序模式,寻求一种相对平和而非激烈对抗的方式解决刑事纠纷.在我国,自2002年以来,检察机关率先开展了刑事和解的实践,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新刑事诉讼法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写入刑事和解,是对我国刑事诉讼体制的一大创新.当前我国经济犯罪持续高发,渐成主流犯罪的态势下,借鉴已有经验,进行经济犯罪案件刑事和解的尝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中国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有丰厚的社会文化思想底蕴,是“和合”精神在新时期的崭新呈现.刑事和解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应用,充分考虑到经济犯罪案件的自身特点,有利于刑罚预防功能的更好实现.尤其需要明晰的是,经济犯罪案件刑事和解与“用钱买刑”有着实质的区别.将经济犯罪案件纳入刑事和解的适用范畴中,有助于实现案件办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和谐”价值观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经济犯罪概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经济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国家干预经济,运用刑法介入经济生活,是经济犯罪产生的法律上的原因。经济犯罪的本质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经济犯罪的真正含义是市场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14.
犯罪是文化的产物,特定的犯罪类型必然与特定的文化形态密切相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犯罪是市场文化的产物。转型期的市场文化为经济犯罪的诱发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市场文化观念的负效应是滋生经济犯罪的温床,市场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是诱发经济犯罪的动因,市场文化建设中的不良倾向是诱发经济犯罪的重要条件。因此,提升市场文化,从各个方面加强市场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控制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15.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刑事案件坚持属地管辖原则,经济犯罪案件也不例外。如公安部1997年10月9日下发的《关于办理利用经济合同诈骗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项规定:“利用经济合同诈骗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办理,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地和犯罪结果地。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办理更为适宜,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负责办理。”但是,当前经济犯罪案件大量出现,这一规…  相似文献   

16.
经济犯罪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学角度看,经济犯罪也有成本收益问题,当犯罪的收益大于成本时,行为人就会去追求,反之就会放弃,经济犯罪人之所以选择犯罪,关键在于其预期成本低于犯罪收益;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要加大犯罪人的预期刑罚成本,提高刑罚的严厉性、确定性和及时性,同时要优化配置控制犯罪成本资源.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一贯主张惩罚犯罪应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实践证明 ,邓小平首创的“严打”决策 ,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科学原理 ,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首要环节。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方针极大地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对策理论 ,对稳定社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经济犯罪直接破坏经济建设 ,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是“严打”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经济犯罪和打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日,公安部有关部门对美国的经济犯罪及执法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听取了美国专家介绍美国的司法体制以及美国的经济犯罪情况;先后与美国特工局、联邦调查局、国税局、海关总署、金融犯罪执法网络等联邦执法机构进行了交流;同时,与国务院、财政部高级官员进行了会晤,就中美开展执法合作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沟通和讨论。    一、美国经济犯罪的主要特点及执法机构   美国经济犯罪的种类十分广泛,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金融犯罪、涉税犯罪、洗钱犯罪、伪造货币犯罪、信用卡犯罪以及侵犯 知识产权方面的犯罪。美国的经济犯罪主要有…  相似文献   

19.
界定经济犯罪概念不能离开一定社会的经济形态 ,经济犯罪必须发生于市场经济秩序的运行过程中 ,这是其本质特征。同时 ,经济犯罪与财产犯罪不可混为一谈 ,并要注意对经济犯罪违法结构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外交无小事”,公安外事工作亦是如此。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自1997年成立外事处以来,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的执法交流与合作,为维护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五年多来,武汉市公安局外事处在协助国内外警方打击跨国、流窜犯罪、递解犯罪嫌疑人及打击经济犯罪等多个领域,日益凸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