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6年6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由北平出发,经西安,进入红色区域——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新闻采访.他不仅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高级将领,同时也采访了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一年后,斯诺把在红区的采访通讯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该书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西行漫记》的封面是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号兵正迎着朝阳,吹奏前进的号角.从此,《西行漫记》流传到哪里,红军战士的军号就“吹”到哪里,《西行漫记》经久不衰,红军战士  相似文献   

2.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建国3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入首次访美。邓小平在华盛顿期间,美国进步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交给邓小平一封自己珍藏了42年的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他的信。故事还得从三十年代说起。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陕北时,采访了中央红军和党的许多领导人,因当时朱德、刘伯承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仍在长征途中,所以,他离开陕北后,希望他的妻子到延安去,以便会见更多的红军领导人和根据地各界人士。海伦·斯诺本人也早就想到陕北去,打算继《西行漫记》之后,再写些报道中国红军和…  相似文献   

3.
《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的力作。美国著名记者自修德曾评价说:“《西行漫记》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本,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西行漫记》一书的封面,是一位英姿焕发的红军小号手.迎着朝阳,吹奏着前进的号角。他是谁?为什么斯诺偏偏选中了他?图片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他与《西行漫记》一书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谜团一直到60年后才被解开。  相似文献   

4.
舒云 《党史博览》2001,(5):25-27
一美国记者斯诺到红军大学来了。他左看右看、连连惊叹山沟里的这所大学。 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从西安进入陕甘宁边区。从6月到10月,他一直逗留在陕北。这位第一个走进神秘红都的外国记者向世界介绍了红军和红军的长征,轰动世界。1905年,斯诺出生在美国坎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曾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30年,斯诺来到中国,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了两年新闻系教授。在此期间,他认识了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还认识了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介绍他去延安采访  相似文献   

5.
程卫 《党建》2012,(11):34-34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写下了七律诗《长征》。1937年4月,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又名《前西行漫记》)。此书首页刊有斯诺用英文翻译的《长征》,这成为毛泽东第一首公开传播的诗作。  相似文献   

6.
说到向全世界客观公正报道红军长征的外国人,人们大都会想到美国的埃德加·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而实际上,在斯诺之前,已经有一位外国人率先向世界介绍了红军的长征,不仅如此,他还跟随红军长征达1年半之久,亲身体验了红军的战斗生活。  相似文献   

7.
1937年10月,第一个向全世界报道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长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出版了那部震憾世界的《西行漫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拥有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充满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慨的红军队伍。《西行漫记》一书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斯诺的成功与他所具备的优良品质是息息相关的,应该说是他的超凡的职业修养成就了他,是我们新闻记者学习的楷模。1928年,斯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受聘于国外新闻机构驻中国的采访编辑部门。为了采集新闻,他游历了中国的东北和西北,遍…  相似文献   

8.
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围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于1937年来到延安,再次系统地采访了红军长征的当事人,详细报道了众多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围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9.
《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力作,书中发表了大批珍贵的照片。读过此书的人一定还记得《西行漫记》的封面是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号手,他迎着朝阳,吹响着前进的号角!红军号手的威武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中国建立后,不少曾被斯诺摄入镜头的老红军先后著文讲述被拍摄的经过。但唯独红军号手的照片仍然静静地保持着沉默……  相似文献   

10.
正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辗转万里来到陕北。他以个人经历为线索,用具体丰富的事实材料,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国红军及其英勇奋战的业绩、中国红色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中国领袖人物及其各自的经历作了全面综合报道,写成了《西行漫记》一书。自1937年英文本问世、1938年中译本出版至今,在全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西行漫记》刻画了  相似文献   

11.
简朴与奢侈     
何华 《党的建设》2007,(6):36-37
简朴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70年前,美国记者斯诺采访了革命圣地延安,写下了闻名于世的《西行漫记》。在延安,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  相似文献   

12.
读过斯诺《西行漫记》的人,一定会记得那个机灵可爱的小红军“山西娃娃”的照片,还有那段描写——“他是个圆滚滚的胖孩子,长着一张娃娃脸,只有十二岁,但他已经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我向他问为什么当红军,他回答说‘红军为穷人打仗,是抗日的,谁不想当一名红军战士’!”光阴荏苒,“山西娃娃”已成故人,但他走过的峥嵘岁月却令我们铭记。  相似文献   

13.
正《西行漫记》作为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举世闻名;其实它还有一部姊妹篇《北行漫记》,作者就是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摄影家哈里森·福尔曼。抗战时期,福尔曼作为美国合众社和伦敦《泰晤士报》记者常驻中国,曾带头冲破国统区封锁,到达延安、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并进行战地采访,由此也走近了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采访之路艰难成行1939年后,国民党一面加强对解放区的新闻封  相似文献   

14.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1937年的延安之行,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扣《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国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整理藏书时,偶然翻出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我漫不经心地翻了起来。这本书我原来是读过的,但十几年的工夫,竟然全部淡忘了。我为《西行漫记》遭到冷落而遗憾,更为斯诺所颂扬的红军传统的丢失而气愤。我特意在笔记本上抄录下这么两段:  相似文献   

16.
吕传彬 《前线》2014,(8):123-124
1936年6月3日,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位西方记者启程奔赴当时颇具神秘色彩的陕北苏区采访。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参观采访后,斯诺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历史篇章--《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这部巨篇“像焰火一样,腾空而起,划破了苍茫的暮色”,向全世界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所在地陕北,有着一片全新的天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在这一边,它如同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新闻的传奇,也是出版的传奇。1936年6月,斯诺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进入陕甘宁边区,他带着对红军和革命政权的许多疑问,想要"揭秘"所谓"赤匪"的真相。他是第一个在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事实吹散了斯诺心中的疑团,真相征服了这位执着的记者,他为英美报纸写了一系列的通讯报道,轰  相似文献   

18.
当年对红军苏区报道有过三本书:《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和《新西行漫记》.成书过程都是作者有幸会晤毛泽东的结果.斯诺来到保安城1936年下半年,斯诺带“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来到当时毛泽东所在的保安城(现志丹县).他是这样记叙和毛泽东的第一次见面的:“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象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不少报刊曾披露过英国人勃沙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早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勃沙特曾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原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通译《西行漫记》)还早一年。勃沙特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寻找勃沙特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和搜集史料。在采…  相似文献   

20.
李虹 《世纪风采》2007,(4):27-28
提起名扬全球的畅销书《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知道,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当时第一个秘密寻访苏区的外国记者,深入陕北办区采访之后,用细腻的笔触写到了几乎所有的红军领袖人物,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张闻天、彭德怀、贺龙、徐向前、徐海东等,多达几十人,为中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真实及时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产生了广泛、久远的影响。但是,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这部宏篇巨著里竟然觅不见当时在党和红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王稼祥的踪影。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是事出有因的。这得从王稼祥在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的祝捷大会上负伤的事情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