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问题是困扰俄罗斯社会的“顽疾”。在前两任总统期内,普京曾多次干预历史教科书问题,但未能产生如愿的效果。2012年第三次就任总统后,普京再次治理历史教科书问题。普京建议编制统一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阐述了他对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立场:对俄罗斯主要的、基本的历史时期应有统一的观点,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可有不同的评价。对于普京的建议,俄政府和统俄党闻风而动,迅即呼应并予以落实,俄社会各界则作出了不同的反应。普京此次建议的背景同他强调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反对外国把价值观强加给俄罗斯和维护俄罗斯的国际形象有关。普京建议的目标不仅仅在于统一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而是要以此为契机建立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和统一的俄罗斯思想。从前景看,普京要实现其统一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目标的努力将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2.
也谈日本《新历史教科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教科书》事件的发生决非偶然 ,它既是日本右翼猖獗的表现 ,又有其“群众基础”和官方的默许 ,同时还有许多日本大企业、大财团的财力支持。所以 ,《新历史教科书》的出笼 ,从日本国内的形势看 ,实在是水到渠成的事。全书都充满着“皇国史观” ,其字里行间都在进行“日本从未进行过侵略战争”的诡辩与否定。因此 ,决不是修改几处就能解决问题的。一言以蔽之 ,《新历史教科书》给已经出现了问题的中日关系雪上加霜 ,其极坏影响是无法消除的。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在20世纪俄国历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17年俄国君主制的崩溃和临时政府的垮台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之一,这一事件甚至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在苏联的威胁面前发生了很大改变,许多落后国家以俄为师,走上了非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4.
尹锡南 《东南亚》2010,(1):76-80
20世纪以来,印度汉学界对中国文学和历史的研究呈现了如下特点,在文学研究方面,论文多专著少,重现当代文学轻古代文学等。在历史研究方面,印度学者最初主要围绕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史展开论述。随着时间推移,印度学界开始撰写通史或断代史性质的中国历史著作,他们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对于中国当代热点问题也进行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5.
英国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吉卜林与印度有着微妙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精神关联,这与他早年的印度生活密不可分.在他的创作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历史缺席"现象.本文拟从这两方面进入,探讨吉卜林与印度的心物邂逅及其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印度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成为了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产业,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然而,印度房地产业依然存在配套设施匮乏、市场区域结构失衡、房屋质量不合格、金融服务不足、价位不合理等问题。究其原因,印度的土地私有化制度、人口膨胀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民族制度造成的政府监管不力、社会结构矛盾等特殊因素是其房地产业问题重重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7.
何平 《东南亚》2009,(1):79-84
今天居住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一带的阿洪姆人的祖先,是13世纪以后从中国云南德宏一带地区迁过去的傣族,他们的先民辗转迁徙到今天的印度东北部地区以后,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叫做“勐顿孙罕”的王国并统治了当地。这些傣族移民的后裔后来被当地人称为阿洪姆人。在他们统治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同时,他们也逐渐接受了印度教和当地的语言,文化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中国云南就与印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联系的形成与发展对彼此的历史进程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滇印双方的交流历史为研究对象,以彼此之间交通状况的演变、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商品流动与商人往来为线索,寻找滇印间曾经结有的紧密链环.  相似文献   

9.
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政治大国,是印度自独立起就确立的国家战略目标。为实现该战略目标,不同的时代,印度采用不同的外交政策,也取得了不同的政治实效。尼赫鲁时期的外交战略是借助独立于美苏阵营的不结盟外交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但自身国力的贫弱为印度的大国目标蒙上了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后尼赫鲁时期的外交战略抛弃了不切实际的不结盟外交,转而依靠军事实力以谋取地区强国地位。然而,这一战略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制约了印度走向世界政治大国的进程。2l世纪以来,印度实现了对非洲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转换,即从重视硬实力的传统外交政策转向软实力外交。印度从不结盟到软实力外交的历史转换,凸显出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中心、以国际环境变换为外在变量、以中国为参照和竞争对象、注重发挥“软硬”合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日趋严重的印度环境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环境 ,是指气候、土壤、水、空气和生物等各种因素。它们是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条件。印度处于南亚次大陆中部 ,北依喜马拉雅山 ,南濒印度洋 ,东西两端直线距离将近30 0 0公里。印度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国土面积中 43 %为平原 ,2 8%为高原 ,18%为山区。可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 5 0 %以上① 。森林覆盖面积为 75 0 0万公顷 ,约占地理总面积的2 2 8% ② 。印度大部份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热量充足 ,水资源丰富 ,农牧渔业资源相当丰富。印度独立后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 ,旨在迅速发展国家经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2005年世界GDP总量排名中,印度排名第10位(7198亿美元),比2000年前提了2位(4775亿美元),经济总量提高的幅度之大令人瞩目;①《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显示,印度的竞争力排在第43位,比较靠前。印度正在用自身的发展演绎着大国崛起的神话。一、民族与民族问题印度是一个多语言、多民族、多宗教的大国。在印度,民族事务与宗教信仰、文化差异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民族问题。(一)印度民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印度号称人种博物馆,在近五千年的时间里,伴随着世界性的民族迁徙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略论印度教与印度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上 ,佛教是作为印度教的异端、同时也是在承续了印度教某些教义思想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其后印度教与印度佛教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和影响的关系。在理论上 ,二者之间既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例如在对待“种姓制度”的问题上、在关于“空”与“有”的问题上 ) ,但也存在着许多出自同一文化背景的基本的一致性 (例如关于“灵魂不灭”的观念、关于“业报轮回”的观念等 )。  相似文献   

13.
关于欧盟外交政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外交政策是欧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由于欧盟的特殊性,这一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它也是一个研究难题。本文认为,欧盟外交政策不仅包括人们经常所说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还应包括其共同对外贸易、援助以及扩大等政策。欧盟的国际战略地位取决于其对地区和国际的影响力,以及其成员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一致对外。尽管欧盟国家致力于外交协调和趋同,并取得了进展,但将外交和防务权力上交给设在布鲁塞尔的超国家机构的想法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成为现实。这意味着欧盟将继续以不完全或不平衡的“一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相似文献   

14.
The European Union (EU) is widely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actor, and usually referred to as a big power like the U. S. , Russia, China and Japan. So naturally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EU has caught attention of both officials and scholars over the world. However, the EU is also a combination of sovereign states, its foreign policy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 and perhaps this is often ignored. For instance, unlike a single nation state, the EU's influence and power are different in various policy fields due to its different ways of decision-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currency, the forming of the common foreign policy of the EU doesn't mean the disappearance of respective member state's foreign policy. Only seeing or emphasizing one respect will lead to a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EU. Moreover, as a unique "supranational and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in the world, the EU has too many complex institutions, names and terms. Of course, the situation is not better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policy, and it easily leads to conf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oint out that the EU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evolvement, and in particular, as one of the major reforms of the EU in recent years, the foreign policy-making mechanism has been in the center of change and adjustment. It is no doubt that this adds to the difficulties of study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EU's foreign policy. In a word, the author thinks it is necessary to raise some major issues related to the EU's foreign policy and delve into it in connecting with the EU's curren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天道无常、世事沧桑的古老哲理经常见证于人类文明史和政治史,包括见证于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虽然这场危机和衰退的具体原因纷繁复杂,但起码没有任何人否认或能够否认它起自美国,并且迅速从美国和华尔街扩展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世界经济大部分领域.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60年来,德国历届政府和大多数民众对纳粹罪恶历史的谴责、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对新纳粹等极右翼势力的警惕,都受到国际舆论的肯定和好评。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处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结合具体国情开展的,外部压力、政府政策和民众自我反省精神等因素互相影响,交织发挥作用,经历了一个对历史问题不断检讨和深化认识的过程。本文就德国处理历史问题的立场、政策、效果、特点以及前景等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cov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How di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ostwar Germany① understand and cope with historical issues? What were the features and regular patterns in it? What effects did it achieve? How to assess it? What are the challenges that Germany will be faced with in treating the historical question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8.
试析中日两国冲突与纷争的历史问题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日关系恶化是日本的政治右倾化在对外关系层面上的突出表现。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历史问题成为中日两国冲突和纷争的核心问题之一。安倍等保守派政治家对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和殖民历史不加反省的肯定和翻案,演化为在国际社会强烈谴责下悍然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政治右倾化行为,其错误的历史观大有破坏中日关系、毒化日本社会及外交政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与监管若干问题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晨 《东南亚纵横》2008,(12):81-83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运营和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其中养老保险基金数额最大。而社会保险基金从大的概念范畴来讲,属于社会保障基金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险基金中属于中央政府管理的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发布公告称,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资产市值为5162亿元,基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国有股减持收入及基金本身的投资收益,用途是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战略储备,用于弥补随着老龄化发展而出现的社保基金缺口。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不相信有关苏德战争"提前"爆发的各种情报的原因是斯大林确信德国不会在对英战争结束前进攻苏联而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苏联情报人员对其所提供情报的可靠性不敢保证,有的甚至主动向斯大林指出这类情报不必相信;各情报所讲到的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一再不应验,使斯大林对这些情报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希特勒"提前"进攻苏联的原因是防止苏联率先进攻德国而使自己陷入被动;利用对英战争掩护针对苏联的兵力调动和军事突袭;认为苏联不堪一击,进攻苏联并不会使自己长时间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虽然德英战争尚未结束,但德国仍具有进攻苏联的力量;认为只要打败苏联,英国就会失去斗志,不战而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