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侨社团是华侨为了自身的发展在居住国自发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本文对早期美国华侨社团的发展做了简要的概括,同时也对梁启超在美国华侨社会活动时对华侨社团的考察和利用作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亚生  刘劲松 《前沿》2012,(18):149-152
梁启超对美国禁华问题的看法从最初建议加强对华工的文化教育,到指出华工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提出经济手段解决美国禁华的可行性.梁启超对华人华侨历史的研究包括华人移民美国以及美国排华史,以及南洋华侨史;他还对美洲华侨华人组织的特点及所反映的中国人的政治缺点进行了分析.梁启超肯定了华人华侨对所在地经济发展的贡献,调查了当时华人华侨的职业状况收入水平,对华人华侨的商业能力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曹亚明 《求索》2011,(7):191-193
在近现代文学转型的交汇点上,梁启超所倡导的文学界革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文学史意义,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梁启超既承接了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传统,又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上的滋养和创作上的引导,确实无愧为沟通两代之间的桥梁。以梁启超的文艺观和文学活动来观照中国文学之古今演变,将从新的视角重建晚清与"五四"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易胜  黄跃红 《求索》2007,(3):227-229
梁启超是活跃在中国政坛、学界三十余年的一代风云人物,被称为“新思想界之陈涉”。晚年他摒弃政务,专心向学,著作等身,建树颇丰,成为新旧交替时期学界泰斗和文化重镇。梁启超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经世致用,其治学方法最重科学精神,开启了中国学术史研究之新路。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梁启超堪当少数几位奠基者之一,又是难得的思想启蒙者,导航人。  相似文献   

5.
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看到马克思主义在彼岸的迅猛发展。他在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在一定时期对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抱有良好的愿望;但随着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当无产阶级革命对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产生威胁时,梁启超又回到了原来的道路。这是其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  相似文献   

6.
杨雄琨 《长白学刊》2008,(2):123-125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可以概括为:大声疾呼,倡导翻译;译介政治小说第一人;提出"翻译强国"的著名论点;确立译书"当首立三义;"主张由日文转译西文;通过译介倡导"小说界革命;对佛经的翻译与研究;阐述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之影响。因此,他不愧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倡导者和先驱者。  相似文献   

7.
8.
角力与诘难: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刚 《长白学刊》2011,(5):127-129
通过日译西学的洗礼,凭依认识程度和社会阅历的加深,梁启超以比观、筛选的方式对社会主义学说(包括马克思)作了由浅渐深、由片面到较为准确的传播.但由于对中国阶级矛盾的分析和国民觉悟的认识不够彻底,通过与其他西学的角力,致使他对社会主义作出同情,拟或诂难的态度,而不赞成在当时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不过,他对社会主义所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谢樑 《传承》2012,(22):76-77
梁启超与李大钊都是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新史学的倡导者。但是因为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梁启超和李大钊的新史学思想在基本史观和对历史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魏义霞 《求索》2014,(9):159-163
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一样,梁启超十分关注教育问题.但与其他人所不同的是,基于心学的致思方向和价值旨趣,梁启超对情感推崇备至,提倡并重视情感教育.他所提倡的情感教育在本质上属于心理教育,以培养仁者人格和树立“‘仁’的人生观”为宗旨,最终目的则是使人臻于不惑、不忧、不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奠基者 ,他开拓了一系列崭新的史学研究领域。本文从史料的思想来源、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史料观的特征和影响等等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梁启超史料观的结构与功能 ,指出梁启超的史料观是中西史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是梁启超史学思想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其史料观在当时具有开拓性和进步性 ,对当代治学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对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一直较为重视,不过前后的认识有所变化。大体而言,早年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他视地理环境为一种客观存在,认为其仅为历史发展提供不可改变的物质条件。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通过考察地理与学风之关系,更深入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可以"陶铸"学风,是构筑文化传统的重要因素,因而将之视为文化史书写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梁启超对地理环境与历史之间关系的不同论述,主要是由于其史学取向的变化所导致。  相似文献   

13.
纵观梁氏的妇女观,主要集中在戒缠足、兴女学、禁早婚、倡女权四个方面.同时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又存在轻视妇女的言论.总之,梁启超的妇女思想虽然是为了维护和支持本阶级的利益,但比起那些墨守封建伦常之纲本的顽固派,他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茹婧 《传承》2010,(21):72-73
纵观梁氏的妇女观,主要集中在戒缠足、兴女学、禁早婚、倡女权四个方面,同时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又存在轻视妇女的言论。总之,梁启超的妇女思想虽然是为了维护和支持本阶级的利益,但比起那些墨守封建伦常之纲本的顽固派,他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后,深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的梁启超,开始从新的角度来研究思考中国的民族问题,较为科学地阐释了“民族”、“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建国原则与模式,把人的改造同新国家的建设联系起来规划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其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堪称同时代人的最高水平,在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对人格平等思想的认识源于他对中国古代“君主责任”之考察,他认为中国古代所谓“天”应是人民,君主和臣民均受制于“天”,君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帝”,无论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民权”应是存在的。但是,他在探究奴隶制社会中的人格不平等问题时,只指出了这种人格不平等是因为奴隶的人格意识没有觉醒,过分强调了实行民权的条件,并未揭示人格不平等的根源在于阶级性,这也是其后来民权思想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7.
马媛 《传承》2008,(10):106-107
梁启超出身于半耕半读的封建家庭,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什么会走上变法维新的道路,他少年时代的思想有哪些要求改革现实的痕迹,而这些思想又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为了寻求答案,本文试图从他少年时期的思想认识、生活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出身于半耕半读的封建家庭,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什么会走上变法维新的道路.他少年时代的思想有哪些要求改革现实的痕迹.而这些思想又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为了寻求答案,本文试图从他少年时期的思想认识、生活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刘立祥 《湖湘论坛》2008,21(5):51-53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将。他的散文成就为世人称道,但其诗词创作却鲜为人知。其实,梁启超的诗词创作也是富有成果的,其中反映儿女之情和述志抒怀的诗词作品,更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20.
王艳勤 《求索》2011,(10):252-254
诸多论者认为梁启超1903年访美以后接受了伯伦知理的国家主义学说,因此思想发生了由民权论向国权论的转变。实际上,梁启超在卢梭与伯伦知理之间、国权与民权之间、干涉与放任之间,一直是主张调和的,只是依不同时代的需要调整了比例,他的国权一民权调和论已经达到近乎“科学”的地步了。合群的思想通常被用来证明梁启超民权思想的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特征,然而梁启超的合群论并未淹没独立的个人,相反倒是彰显了个人独立的重要性。梁启超为了回应时代的要求而汲汲于在国权与民权之间求得平衡,这种调和倾向有其理论依据与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