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天明 《长白学刊》2008,(2):150-152
网络人际传播和网络语言是相伴而生、紧密联系的,当网络语言兴起时,它在交流中替代了很多规范语言的表达形式,而在进入人际交往中,它却会最终再次让位给规范语言,两者在人际交往的不同阶段进行着博弈。这种博弈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博弈。  相似文献   

2.
在人际传播中,不同的传播媒介对人的感官和肢体的利用有所侧重,其中,网络人际传播主要利用了手和眼睛。网络人际传播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手段,手作为其信息输入和信息提取的主要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传播也束缚了手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应发展"具有人性的"信息输入和信息提取技术,实现手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谭泽明  ;戴永恒 《传承》2014,(5):62-64
人际传播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是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的交流与互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传播工程,而人际传播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传播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传播有普遍、易控、真实等具体特征。深入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传播特点,研究新媒介环境下人际传播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网络人际传播中符号活力的回归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萍 《求索》2010,(5):186-188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虚拟的面对面性和跨时空性。它以文字为主要信息载体,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符号元素在其间不断丰富和改善,由简单线条到复杂的图像,由静态到动态,由抽象到具体,增加情趣、补充意义,其蕴含深远且余味无穷。它的广泛使用体现了现代网络人际传播朝着人类初始的原生态人际传播的回归与超越,是人本性的回归,也使网络交际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意会与言传——文化语境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人们对外界选择的强有力的过滤器,选择什么、怎么选择都是由文化规制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语言交流会受到语境的制约。根据交流中所传达的意义是来自交流的场所,还是来自交流的语言,文化将语境划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是一种偏重于“领会”、“意会”的文化。低语境文化的成员习惯于利用语言本身来表情达意。如果说,高语境文化是“意会”的文化,我们可以指称低语境文化是侧重于“言传”的文化。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跨越文化的限制,实现“意会的文化”和“言传的文化”的有效沟通。其实重要的是明了彼此的文化语境,知晓对方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样才能避免沟通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台湾选举中人际传播的兴盛及其社会、历史根源,论述了其发展演化的状况,以及国民党、民进党在这方面的差异,着重分析了2008年“大选”中马英九阵营的“LongStay”这种直销式人际传播的效果、政治效应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际适应是大学新生适应的重要内容之一,解决好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问题对学生自身和高校都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新生中存在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多和普遍缺乏交往主动性的现象,高校应建立经常性的教育引导措施,使新生加强人际适应的修养和锻炼,尽快适应大学人际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青年干部都处在多维的、双向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他们的工作是否得心应手,实绩是否理想,不仅取决于自身技术技能(业务方面)和概念技能(宏观战略方面)的高低,还取决于能否熟练掌握人际技能,有无融洽的人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曾经步入低潮,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和交流并没有因此沉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局部复兴和发展向世界展示了其辐射全球的独特魅力。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际传播、对话与交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得以创新、传播和飞跃。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联合.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导作用,深化理论创新。促进多边交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城市形象传播是一种主要通过媒体传播进行的自我与他者的认同性建构。一座城市在日常的正态运行状态下,其城市形象传播能遵循稳定统一的正向模式,认同效果能基本实现。但如果发生危机事件,城市形象传播便会受到危机因素干扰而陷入认同建构困境。以2020年初暴发新冠疫情的城市——武汉为例,通过分析该市疫情期间的城市形象信息传播活动,探讨如何在危机语境下,以重建认同为目标进行城市形象的传播与建构;并且将具体策略的思考充分置于当前新媒体传播生态和传播方式变革的框架下,提出:传播塑造新的城市符号、采用微观平民化话语表达、多元主体共同传播以及创新使用新媒介载体,可以从文化、情感、意义和想象等多个层面来实现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认同建构。  相似文献   

11.
王玢诗 《思想战线》2011,(Z2):280-283
人际交流在当今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老舍话剧《茶馆》中人物的对话分析,阐述了语境、权势与亲疏对人际交流的影响。遵守这些交际原则将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则影响人际交流的顺利进行。总的来说,遵守这些原则是每一个人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前提,但是否遵守则最终取决于个人意愿和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2.
程哲  郭树勇 《前沿》2012,(7):24-27
自新中国成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便开始萌发,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实践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近年来,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陷入低潮,究其原因,除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先天优势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体系外,还缺乏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交往———对话与论战。当前,中国的崛起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参与对话与论战提供了客观动力。  相似文献   

13.
由于人际交流在当今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际交流的原则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巴金作品<家>中人物的对话分析,阐述了语境,权势与亲疏对人际交流的影响.遵守这些交际原则将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则影响人际交流的顺利进行.因此每个人在交际过程中都要考虑这些原则,以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雷 《当代广西》2009,(4):50-50
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传播方式的变化。手机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叠加,演绎出一种独特的传播形态。同时,这种新兴的传播形态,也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不可否认,世界上再也没有一种媒介会比手机更具有兼容性、贴身性、便捷性和互动性。手机使人与人之间更易于交流,像网络一样使社会变得更加平等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西方主流NGO话语在本土的传播为路径,通过研究民间妇女组织的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分析民间妇女组织领导者和参与者对自己组织的思考和社会角色定位,即他们的自我认同.分析认为,民间妇女组织自我认同在最近几年发生转变,即从关注妇女事业的民间妇女组织向关注公民社会发展的妇女NGO转变,这一转变与西方主流NGO话语在本土的系统传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苏星 《当代广西》2012,(20):17-19
一个盛会,拉近了中国与东盟的距离,也催生了一个同享自贸区商机、寻求合作共赢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张首先 《青年探索》2007,(2):59-61,78
大学生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焦点问题,造成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自我认同产生了危机,这种危机的出现主要源自于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只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消解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8.
乡村传播与中国乡村发展乡村传播包括乡村社会的传播类型、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传播文化、传播者、受传者以及与乡村社会发生信息交流的传播活动。从我们对于乡村传播这一观念的定义来看,乡村传播首先是对于乡村社会以及与之发展关联的所有传播状态的描述;其次,这种描述并不能  相似文献   

19.
谭俐莎 《求索》2008,(7):170-172
作为自然观念的文化表征,自然纪录片既表现了人类自然观念的现实状态,又影响着人类自然观念的未来发展。以批判的眼光对当代中国自然纪录片在创作空间、创作手法和创作伦理上进行省思,使我们得以发现其创作中的缺失与不足,为我们从影视创作领域重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消除人与自然的隔膜、构建二者的对话平台、促进生态和谐开启了一扇反思的窗口。  相似文献   

20.
来源于侦查实践的“侦查中主体人际互动”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破除技术崇拜,实现“人”的回归。对于理解侦查现象与解决侦查实践中的问题,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互动的思维进路和分析模式,勾勒出对抗式和合作式司法模式下侦查程序的双重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