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弥补《全国法院毒品犯罪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2015)对代购毒品含义的认定模糊及出罪功能宽泛而导致的打击漏洞,浙江省级公检法机关联合出具会议纪要对代购毒品的含义及出罪功能予以限制,但此举却落入了毒品犯罪打击面过大的窠臼。问题的根源为:牟利是否为贩卖毒品罪的构成要件,以及牟利的含义如何把握。将贩卖毒品行为解释为以牟利为目的,实施毒品与货币交换,或为了实施上述行为而购买毒品,同时将牟利限制为牟取金钱、财物等物质性利益,据此,代购"扣心"、以蹭吸为目的而代购毒品的行为均应定性为贩卖毒品罪,对未牟利的代购少量毒品行为作无罪处理,同时将未牟利的证明责任置于代购人承担。  相似文献   

2.
刑法和司法解释缺乏对代购毒品行为的明确规定,代购毒品的基本行为类型没有纳入刑法规制,导致当前从严打击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不够全面。为了遏制毒品问题的发展,有效地控制毒品形势,控制滥用毒品人群的增涨,减小毒品市场的需求量,减少毒品犯罪的发生,应当全面地执行毒品犯罪从严的刑事政策,在《刑法》第355条下增设非法交付毒品罪,从严从细地对毒品流通环节进行管控。  相似文献   

3.
对贩卖毒品案件中的使假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为吸食毒品者代购毒品行为定性处罚,以是否牟利区别对待;对未查获毒品实物的案件,在审查时要特别仔细;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收获后私自保存,应以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定罪;吸食、注射毒品行为也应规定为犯罪.  相似文献   

4.
为他人代购毒品又从中分食是否构成犯罪 ?构成何罪 ?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司法实践对代购毒品行为的定性存在三点错误倾向:行为考察的片面性、罪名认定的主观性、罪名要素的混淆性。代购毒品行为由两部分行为组成,一是购买并转交毒品的行为,二是购买后的运送毒品行为,应分别、综合对上述两个层次的行为进行定性。贩卖毒品罪的危害在于组成、拓展了毒品的流通渠道,托购人主导的代购与贩卖毒品不具有相当性,代购者主导的代购与贩卖毒品具有相当性。贩卖毒品罪的成立不以牟利目的,而以有偿性为要件,对于代购毒品行为应以有偿目的进行定性。司法解释在事实上对运输毒品罪的主体进行了区分,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放宽处理,一是数量方面,二是时空方面。运输毒品行为的危害性在于对毒品流通的促进作用,运输毒品与动态持有毒品有区别。代购者实现了毒品在毒贩与吸毒者之间的转移、流通,因此与毒品运输行为具有等价性。非主导型代购者应以运输毒品罪定罪处罚;对无偿的主导型代购者定运输毒品罪,不重复评价持有行为;对有偿的主导型代购者定贩卖、运输毒品罪,不实行并罚。  相似文献   

6.
针对涉罪居间交易毒品行为的定性问题,公安司法机关通过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逐步提出了“设置判定要素、分类定性处理、控方负责证明”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意见。但是,有关意见的要求不仅是毒品犯罪现状下侦控方难以完成的任务,还在刑法理论上不合理地突破了运输毒品罪、贩卖毒品罪的构成要件,并进一步在诉讼程序方面造成了证明对象和证明责任的混乱。面对国内严峻的毒情形势,对涉罪居间交易毒品行为应当采取从严的刑事司法政策,合理确定证明对象,科学设置证明责任。现阶段应当先由被告人提供合理线索,再由控方履行有关证明责任;出台新的规范性文件时,应当将有关情节的证明责任交由辩方承担;如果国内毒情形势没有明显好转,可考虑对居间交易毒品行为一律以贩卖毒品罪或运输毒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7.
略论当前国际社会毒品犯罪问题禁而不止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的毒品犯罪问题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禁毒斗争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的迫切任务。然而,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后,禁毒工作依然收效甚微,其原因何在?本文从毒品,吸毒者,贩毒集团,戒毒治疗措施,禁毒立法,执法活动,禁毒预防工作,国际间禁毒合作,毒品经济,毒品政治等诸多方面入手,探讨了当前国际社会毒品问题禁而不止的根源,指出了禁毒斗争的漫长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只有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倒卖车票、船票罪中倒卖行为的实质是具有投机性。火车票实名制度的出台有效限制了传统倒卖行为中对火车票的囤积,实名制下有偿代购火车票的行为不具有投机性,其本质应属于一般违法经营活动。从罪刑法定原则出发,其行为表现与侵害的法益不同于传统倒卖行为,不应认定为倒卖车票、船票罪;从利益衡量的角度来看,有偿代购火车票的行为也不宜认定为犯罪行为。为秩序与便利的平衡,应当对有偿代购行为进行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9.
倒卖车票、船票罪中倒卖行为的实质是具有投机性。火车票实名制度的出台有效限制了传统倒卖行为中对火车票的囤积,实名制下有偿代购火车票的行为不具有投机性,其本质应属于一般违法经营活动。从罪刑法定原则出发。其行为表现与侵害的法益不同于传统倒卖行为,不应认定为倒卖车票、船票罪;在利益衡量的角度,有偿代购火车票的行为也不宜认定为犯罪行为。为秩序与便利的平衡,应当对有偿代购行为进行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10.
《毒品犯罪发展趋势与对策》对2005年直至2010年的毒品犯罪进行了中期、长期预测,现有禁毒数据表明这些预测是基本准确的.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毒品犯罪并没有像预测的那样趋于平稳而是在2010年之后却出现了明显的反弹,其原因主要是对毒品犯罪的国际性特点、毒品自我扩张的特性以及新型毒品的泛滥趋势等因素研究重视程度不够.  相似文献   

11.
软性毒品犯罪非罪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全球三大公害之一的毒品问题,近几年在我国有愈演愈烈之势,与毒品作斗争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为了在打击毒品犯罪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有必要对毒品犯罪的内容做进一步的分析。其中对有关软性毒品的犯罪,因其较小的危害性,应当将其从毒品犯罪中剔除。  相似文献   

12.
1997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者已达54万人,吸毒导致刑事犯罪率上升,且引发了卖淫、爱滋病感染、性病传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解决毒品犯罪问题,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贩毒、吸毒仍屡禁不止,且越演越烈。作者认为,要解决毒品犯罪问题,除了继续加大对毒品的制、贩、运等毒品供应的打击力度外,还须正确认识毒品供应与毒品需求之间的关系,加大对非法毒品消费的打击力度,即将非法毒品消费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境外毒源地对我国渗透危害进一步加剧,跨国犯罪特别是边境走私运输毒品犯罪问题突显,各类毒品犯罪案件发案率逐年上升.在打击边境地区走私毒品犯罪过程中,公安边防部队作为一只特殊的武装力量,在口岸人货查缉、边境武装巡逻、情报线索搜集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有法律对其侦查手段、执法权限的严格控制使其在面对多样化的毒品犯罪行为时存在诸多困难.面对日益猖獗的走私毒品犯罪,应加强国际合作,在源头上遏制走私毒品犯罪,加大对走私毒品犯罪的堵源截流力度,突出重点,进一步有效打击毒品犯罪.  相似文献   

14.
对新型毒品犯罪的打击防范是目前禁毒工作中最为紧迫和棘手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的新型毒品犯罪法律规制措施分析梳理,从刑事法律视角层面,提出规制新型毒品犯罪的建议。建议相关的司法解释能及时增加对新型毒品的定义、种类、所属的管制级别、准诉标准、量刑尺度等规定;相关司法解释能尽快完善关于毒品含量鉴定的鉴定分析方法、换算标准、鉴定的案件范围等具体内容,便于实践中操作;在恰当时机提高新型毒品犯罪相关定罪量刑依据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5.
据国家禁毒委统计,吸毒问题目前已蔓延到全国1600个市县,吸毒人数已达57万人。“无毒国”正面临着毒品消费和犯罪的严峻挑战。 我国的毒品问题由禁绝、复燃到全国流行经历了三个阶段。毒品对人最大的危害表现为毒理作用所引起的药物依赖性和严重的并发症。远离毒品、珍惜生命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宣传形式来实施。  相似文献   

16.
毒品犯罪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政府对毒品犯罪的严厉打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和失误之处。应当将毒品犯罪认定为行为犯,行为人只要实施了走私、制造、贩卖、运输、非法持有毒品中的任何一种行为就构成了相应的犯罪既遂形态; 毒品是否最终流向社会,只能作为量刑情节考虑。在主观方面,除了直接故意外,间接故意也可以构成毒品犯罪。在量刑时,涉案毒品数量不是判处死刑的唯一标准,而应当综合考虑其他犯罪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为了协调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和刑法的冲突,建议将毒品累犯扩大至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等五种犯罪,个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毒品犯罪累犯。  相似文献   

17.
五花八门的毒品犯罪在世界范围内正变得较为普遍,尼泊尔也不例外。本文从尼泊尔境内毒品生产、走私情况及政府在禁毒斗争中所做的努力等方面介绍了该国的毒品犯罪概况。  相似文献   

18.
规范意义上的毒品指国家规定管制的、使人形成瘾癖的、具有滥用危害性的药用类与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正确阐释毒品内涵并对外延合理划分,是开展禁毒工作的先决条件。毒品的成瘾性、危害性和违法性是传统公认三大定义要素特征,其中,成瘾性是物质作为毒品列管的必要条件,违法性是毒品定义的核心要素,危害性是隐含要素。危害性包含了毒品的滥用性,滥用潜在性也是国家列管毒品时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毒品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只有借助社会控制手段进行干预,才能有效地控制毒品问题的蔓延。从社会控制手段而言,法律控制是最可靠的措施,政权、政策控制是有效的组织保障,舆论控制是营造全民禁毒的有效手段,道德、习俗控制能使公众形成抵御毒品的内心约束力,宗教宗族控制对抑制毒品问题蔓延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毒品违法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打击,活动越来越隐蔽,运输毒品的方式极不规律,贩毒的手段更为隐蔽、狡诈,伎俩更多样。他们往往采用人货分离的方式运输毒品,给缉毒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加强毒品包装物上指纹的提取,有利于从证据角度认定毒品犯罪嫌疑人,提高侦破运输毒品案件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