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祥涛 《工会论坛》2011,17(3):153-155
中苏论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原因复杂,过程挫折,起源于对斯大林的评价,在两党、两国之间控制和反控制斗争中论战开始升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系列若干问题争执中,矛盾加深,论战更加激烈。探析中苏论战的原因,不仅可以厘清中苏论战背后大的国际环境因素对论战产生的影响,而且有助于分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一1969年3月2日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后,中苏关系恶化到了顶点。3月22日周总理那里交来一份文件,要我们尽快译出,标题是“外交部苏欧司李连庆递交苏联驻华大使馆代办叶里扎维金的备忘录”。内行人看其格式便知,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件,因为通常情况下外交声明是...  相似文献   

3.
苏共二十大以后,法共面临思想和实践上的困境,抵制了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而与中共的立场接近。但是当中苏分歧出现后,法共决定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共的态度发生很大改变。法共的态度既体现了法共中央的思维惯性,以听从苏共指令、维护苏联利益和威望,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作为其国际主义职责;又反映出其内部新旧力量间的斗争,党内出现要求改革的声音。中苏分裂对法共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党内得以清洗了保守派力量、强化了苏联的新路线,另一方面国际共运的分裂使得法共开始产生自主意识,将关注的目光从国际共运转向国内事务和欧洲事务上。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论战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现象,其中参杂了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因素。综合而言,国际共运的论战传统及其带来的思维惯性、历史积怨与文化和民族心理差异的影响、所处国际环境的现实差异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定位、苏联大党大国主义与中国寻求平等地位的内在冲突以及领袖个性因素与同盟沟通机制的非制度性制约等是导致中苏论战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5.
(一)中苏贸易的历史和现状 建国以来,中苏贸易关系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1)50年代初—50年代末,是第一个黄金时期。此间,中苏两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有稳固的经济联系。50年代末,对苏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8%,而对华贸易则占苏外贸总额的20%。1959年,中苏贸易额  相似文献   

6.
应俊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146-147,149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旧的中俄关系。新建的苏俄政府为改善其外交环境,先后发表几次对华宣言,许诺放弃俄国旧政府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与利益,并几次派代表团使华,谋求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列强对中苏接触进行了干涉,中国国内政局变化及内部分歧,苏俄对华态度逐渐改变,都使中苏建交历经曲折。至1924年5月,中苏两国签定协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收回了被旧俄侵夺的部分主权与利权,但是有些问题因错失交涉的最佳时机而留下遗憾。  相似文献   

7.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苏论战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一付强烈的"催化剂"。中苏论战促使中国共产党形成"反修防修"的思想,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系统化、在国内进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开展"反修防修"普及教育,同时也加剧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这些都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争吵和对峙了30年之后,戈尔巴乔夫来到北京,解决两国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两党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无疑是中苏关系史上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件大事。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在50年代导致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基本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当时导致两党展开论战的主要分歧也并未彻底消除.  相似文献   

9.
1958年中国人向我们提出援助武器的请求,因为他们打算实施一次新的反对蒋介石的军事行动。他们索要空中掩护用飞机、远程大炮、海岸大炮等,我们全都给了他们。我们以为他们正在策划一次消灭蒋介石的决定性战役、我们从为这个行动有助于统一中国。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中苏建交,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当时中国重要政党之一的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件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一方面支持中苏建交,一方面在谈判双方有争议的问题上基本站在苏方的立场上。中共持此态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中共为支持中苏建交而发动的舆论宣传和群众运动,使得中苏建交谈判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两个国家外交接触的范畴,成为国民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外交评论》2014,(4):41-58
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中苏同盟走向破裂,中国、苏联和朝鲜三角关系亦处于变动之中。这一时期,中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可划分为中苏朝三角平衡时期、中朝蜜月时期、苏朝关系改善时期三个阶段。在中苏分裂的背景下,中国出于政治和地缘等因素的考量,十分重视来自朝鲜的支持。中国对朝鲜的援助呈现出尽己所能和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鲜明特点。然而,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看,中国援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中苏分裂后中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作为中国与邻国交往的一个案例,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与领导的。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十分复杂,既有反修防修的考虑,又有消除社会阴暗面以建设纯洁美好社会的思考,还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辟新道路的打算。发生在“文革”前的中苏论战,为上述动机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两户农民种粮 江苏金坛。姓张的农民种的是普通小麦,每亩平均成本大体如下:粮种19元,化肥、地膜、农药等农资83元,水电费26元,农机播种、收割费用34元。如果分摊进“三提五统”、教育集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等费用,每亩地投资不少于250元。他种的小麦平均亩产接近400公斤,按当地保护价每公斤1.14元计算,销售收入约450元。扣除成本,每亩纯收入约200元。  相似文献   

14.
改革     
《社会主义论坛》2007,(1):22-22
北京推行党外干部进入决策层举措;上海成立“反渎职侵权局”;上海党外干部可任正职;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接访群众;乡镇机构设置五年内只减不增;国资委首次明确将由国有经济控制的七大行业;煤矿瓦斯防治将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相似文献   

15.
改革     
《社会主义论坛》2006,(5):31-31
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四点建议;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组部发文要求学习贯彻《干部教育条例》。  相似文献   

16.
改革     
《社会主义论坛》2006,(6):24-25
调整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趋向公平的几项措施; 加快征地制度改革的七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改革     
《社会主义论坛》2007,(5):19-20
中央五项改革推动地方反腐,湖南跨省引进41名局处长,郑州试行行政首长问责新办法,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受到约束,  相似文献   

18.
改革     
《社会主义论坛》2007,(7):18-18
重庆直辖十年政府瘦身每年节约100亿元;四川德阳村支书也搞异地交流;石家庄:城市绿化不再追求“大草坪”;新疆正在立法放宽非公制经济市场准入——私营企业可以进入垄断行业  相似文献   

19.
改革     
《社会主义论坛》2007,(3):20-21
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作重大调整;中央启动人口战略转型;广东创新党校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20.
不论从教学过程,还是交际功能讲,英语都与汉语言、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汉语言修养和汉文化修养。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加快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