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3 毫秒
1.
素菜浅谈     
素菜又叫“斋菜”、“素食”。它最早以“羹”为主,辅以茶点,是寺院款待施主的小吃。后来不断充实菜品,到了北魏,就初具规模了。我国人民自古就有素食的传统。古老的《诗经》中已有“肉食者鄙”、“野老献芹”等典故。但是,这仅是素菜的源头,还不是现在所讲的素菜。作为一个菜系,素菜只是在佛教传人我国以后才发展兴盛起来。所以,唐人颜师古在《匡谬正俗》中说:“案素食谓但食菜果饵之属,无酒肉也……  相似文献   

2.
素菜是以植物类、菌类食物为原料制成的菜肴。素菜源于春秋,主要用于祭祀和重大的典礼。时值今日,素食已然成为时尚健康的代言。  相似文献   

3.
蒋乃珺  王晓 《今日广西》2007,(12):71-73
时至今日,人们逐渐认识到,素食可以让人活得更健康。 “将禽类、肉类,甚至乳类食品拒之门外”、“尽可能多地摄入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当“素食风”袭来时,全球为之动容:在中国,北京大学成立了素食协会;在美国,人们更以“吃素”作为生活品质的象征,55%的美国人外出用餐时,会点全素菜肴;世界权威营养学家、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爱因斯坦”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柯林·坎贝尔博士,近日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大谈了他的“素食经”。素食究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大改变?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会不会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颠覆?  相似文献   

4.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别解——兼论《伐檀》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魏风·伐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但诗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诸家解说各异。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流行:一是认为“不素餐兮”是反问句或反语。二是认为“素餐”为“素食”,“不素餐”即“不吃素食”。这两种说法不甚妥贴。现略述管见如下。 《诗经》中类似“不素餐兮”的句子凡十二例,均为否定性的陈述句,而非反言句式。如“不我活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毛传》“不与我生活也”,《郑  相似文献   

5.
10月24日至26日,位于昆明市长虫山的虚宁寺景区举办了为期三天的素食文化节,期间餐食均为免费提供,吸引了5万人的参与。此次素食文化节期间,虚宁寺为广大市民准备了茄子鲊、卤腐、豆豉、凉拌木耳、炒莲花白、炒莲藕、炒青笋、蒸南瓜、蒸玉米、蒸洋芋、蒸红薯等18道素菜美食,种类丰富,开胃健康,为昆明市民展现了素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自香港特区回归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实施问题曾引发了多次讨论.出现过一些有违“一国两制”原则的声音,原因虽复杂多样.但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对《基本法》定位的偏差.致使“一国”观念被弱化。事实上.“高度自治”只是“相对自治”,而非“绝对自治”;《基本法》也并非“特区的宪法”.而只是中国的基本法律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香港获得作为中国地方特别行政区法律地位的前提和基础,是《基本法》的正当来源。因此,《宪法》是特别行政区的最高法,《基本法》在特区的地位仅次于宪法。  相似文献   

7.
《上海支部生活》2013,(12):26-28
三中全会《决定》公布.引起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与众多解读。亿万民众更是在这份2万字的《决定》里,搜索那些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字眼-“高考”、“医疗”、“住房”.“退休”等等。然而《决定》涉及面广,字字凝练.句句深刻,想要读透《决定》并非易事。为此,我们选取民生领域的十个话题,汇集若干专家学者的分析与点评,同读者一起畅想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民生领域即将发生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重庆网友提出建议,将8月8日设立为中国的“体育节”.随即.重庆一媒体向社会发出《倡议书》,《北京青年报》等32家报纸、网络媒体支持.响应。  相似文献   

9.
羽茜 《今日广西》2010,(9):57-58
英国有1/6的人口已经或正在考虑成为素食者,美国有1/10的人口加入到素食人群中,悄然传播的素食文化,使得素食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时尚的标签。素食,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环保、健康生活方式。“我行我素”的同时,食素的规则你是否完全掌握了呢?  相似文献   

10.
叶静 《公民导刊》2008,(1):49-49
2008年开年第二天.《人民日报》正式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周刊——《民主政治》,在首期的《致读者》一文中,称“以宣传报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己任,聚焦和见证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从而再度激活被国际社会视作中国最为敏感的“民主”议题。  相似文献   

11.
筱旭 《文明大观》2001,(6):36-37
人们习惯于把素食主义者理解为因为宗教、民族的原因或者由于某种怪癖而不吃鸡鸭鱼肉等动物性食品的人。但我们所说的“新素食主义者”绝不信教,也非刻意扮酷,更不是吃腻了大鱼大肉。素食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他们选择了素食;素食有益于他们在拥挤、喧嚣的都市保留一份自然、淡泊的心性,所以他们选择了素食;素食有助于保护他们居住的环境和星球,所以他们选择了素食;素食给予了人类以外其他生命平等的权利,所以他们选择了素食……他们选择素食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他们对自己、他人及除人以外其他生命的更多爱和尊重。  相似文献   

12.
刘瑜澍  今铭  陈磊 《今日民族》2014,(12):50-50
<正>10月24日至26日,位于昆明市长虫山的虚宁寺景区举办了为期三天的素食文化节,期间餐食均为免费提供,吸引了5万人的参与。此次素食文化节期间,虚宁寺为广大市民准备了茄子鲊、卤腐、豆豉、凉拌木耳、炒莲花白、炒莲藕、炒青笋、蒸南瓜、蒸玉米、蒸洋芋、蒸红薯等18道素菜美食,种类丰富,开胃健康,为昆明市民展现了素食文化的魅力。本届素食文化节活动内容还包括民间歌舞表演、健康讲座、法事活动等,充分展现了虚宁寺  相似文献   

13.
姚衍琛  刘毛毛 《春秋》2012,(3):44-46
山东大学西校区的前身——齐鲁大学.始建于1904年.为基督教会在中国创办的13所教会大学之一。当时的齐鲁大学号称“华北第一学府”,和燕京大学并称“南齐北燕”。老舍先生于1930年到1934年在齐大任教,《大明湖》、《猫城记》、《离婚》、《赶集》等作品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2005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以83.1的得分在全国省级政府网站中排名第一.这是继2004年后“中国上海”再次蝉联冠军。《报告》点评:上海市政府网站是2005年我国绩效水平最高的政府网站。“中国上海”的领先表现在意识理念层次.源自于对政府网站定位的深刻理解与认识。“中国上海”的领先是引导性和示范性的,代表中国政府网站发展中的不断创新精神,做到了“以公共服务为核心”.体现了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能力.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服务型”政府网站之一。  相似文献   

15.
牧桐 《今日广西》2007,(23):62-63
从真诚探索当代中国婚恋“雷区”的《牵手》,到《中国式离婚》引发人们对婚姻的容忍和责任的思考.王海鸽已经成为“中国婚姻的第一写手”。现在,她的作品《新结婚时代》再度挑开了城乡婚姻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江泽民文选》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笔新的宝贵财富.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三十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途上的中国人民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指出,学习《江泽民文选》.要把一至三卷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花大力气研读原著。做到真学、常学、深学.勤于思考.善于运用.真正学通弄懂。作为县级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凡。更要认真把握好《江泽民文选》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大工作,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自已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上海作家管继平写作上是一把好手,著有散文随笔集《一窗明月半床书》、《上海老辰光》、《民国文人书法性情》等。在上海文人中,管继平可算一位“曝光率”较高的作家。尤其是他所撰的“文人书法”系列文章.先后被《中国书法》、《书法报》、《书与画》、《书法导报》等多家报刊转载,甚至在中国书法网上,管继平与启功等一起被评为“文人书法”网大评论权威。其实,于管继平而言。这倒是其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在书法与篆刻艺术上管继平同样出手不凡。  相似文献   

18.
《甘肃理论学刊》2012,(1):F0002-F0002
马克锋1961年生,陕西富平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高丽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10馀部,主要有:《荣氏家族》、《中国近代十大怪杰》、《文化思潮与近代中叫》、《国学与现代学术》、《中国近代史1919—1949)等;主要论文有:《试论棉铁主义的历史地位》、《传统墨学与社会主义的契合与背离》、《“打孔家店”与“打倒孔家店”辨析》、《论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等,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相似文献   

19.
许恩 《求索》2013,(12):73-75
承上启下的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转折期.也是吴地社会发展的关键期。依托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权偏安的优势,吴地的文化艺术在六朝艺术自觉的环境中迅速发展壮大并成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和人文审美意境。其中以《拂舞》《白贮舞》为代表的一批吴地乐舞在六朝宫廷阶层和文人士大夫的推动下经历了从“俗”到“雅”、好“轻”重“情”、由“形”升“意”的发展过程.艺术性、表现力都大大增强.形成了清秀、飘逸、婉约、雅致的区域性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后随《清商乐》一同融入隋唐(中国)舞蹈主流之中,成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一脉。  相似文献   

20.
素以实行强硬国策著称的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在19世纪下半叶.对于中国搞“洋务运动”与日本搞“明治维新”竞相发起向西方学习的现代化运动,进行分析和评论,直言不讳地断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但是.当时很多欧洲人看好的却是中国而非日本。在中日甲午海战前,英国老牌《泰晤士报》认为:“日本敢和世界第七强舰队.清朝的北洋水师开战,几近于疯子。”欧洲还有人判断:日本海军如具备起码常识的话,决不敢与中国海军开战一然而.可悲的事实不幸为“铁血宰相”所言中,“天朝大国”的北洋水师根本不堪一击.被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清廷还赔上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给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