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现在已经建立了以宪法、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对妇女劳动权进行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对高校女教师这一社会群体来说,还是存在着女教师与男教师不同龄退休、职业性别隔离、男女劳动待遇不平等等侵害劳动权的行为。产生这些问题,既有意识上的原因,也有立法不完善、执法不力等原因。可以从加大男女劳动权利平等内容和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完善相关的立法,以及加强执法等方面来保障高校女教师的劳动权。  相似文献   

2.
劳动者私生活安宁权的生成,既得益于《民法典》的颁行,又源于网络化时代劳动者私生活安 宁权益保护的迫切需求。从权利性质上看,劳动者私生活安宁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属性。然而,在当下 其权利实现却面临诸多困难,表现为与雇主监督管理权的矛盾及冲突,《民法典》隐私权保护框架的不周延性 以及劳动法保护规范的滞后性。研究建议,就劳动者私生活安宁权的实现路径来看,一是要对《民法典》的保 护路径予以细化和调整,二是要在劳动法中创制新的制度与规则对劳动者进行特别保护。与此同时,应遵循 “两 步走”策略,以协调《民法典》保护与劳动法保护之关系,从而充分实现劳动者的私生活安宁权益。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难以保障,劳动报酬权肆意遭受侵害,休息休假权只是一纸空文,社会保障权难以企及。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必须要有科学的制度为支撑。对当前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制度障碍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有的放矢的对不利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制度进行矫正,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背景下农民工就业权之法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新兴社会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权益的保障和实现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旧体制的制约,有的甚至还存在法律的盲区。深入探讨农民工就业权的法理依据,透析我国农民工就业权的保护现状,进而寻求促进和保障实现农民工就业权的对策,对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保障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宪法》、《劳动法》、《工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保护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女职工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女职工的特殊劳动权益受法律保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职工在就业和劳动保护中,饱受性别歧视和差别待遇的事件仍时有发生。进一步提升女职工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积极为女职工的劳动权益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护,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指出,衡量职工权益发展状况的稽标主要包括就业权、收入权、安全权、保障权、参与权和职业发展权等六项基本权益。现代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管理的重点日趋体现在维护职工的自身权益上。管理者应从战略高度构建基于职工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从绩效管理战略、绩效管理机制、绩效管理流程和绩效管理实施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潜能,推动组织变革与创新,最终实现组织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合同法》第286条首次确立了建设工程优先受偿,这一制度设计极大的保护了承包人的权益,随后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以《批复》的形式细化了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在行使过程中几个重要问题。文章从承包人如何在各阶段利用好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出发,对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对承包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新就业形 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包括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劳动条件权和劳动救济权 4 类,并可以细分为 13 项权利。 本研究以外卖骑手为代表,进一步分析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和劳动条件权中的社会保 障权的现状。研究发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和社会保障权相比该群体劳动者的平均 情况都得到了改善。研究认为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水平需要更复杂的策略行动,包括继续发 挥好市场作用、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平台企业协同治理等。  相似文献   

9.
根据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可以从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为弱势群体创造公平有利的条件 等3方面对弱势与劣势群体进行人权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广东各高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进展以及各高校教职工权益保护的现状,本研究抽样调查了广东11所本科院校1202名教职工。调研显示广东多数高校制定了大学章程,明确了教师享有的权利与义务。虽然高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但普遍不熟悉与教师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高校教职工权益仍然无法受到很好保护。文章提出权力制衡的高校治理模式进而有效维护教职工权益。  相似文献   

11.
一、市场经济国家保护职工劳动权益的主要做法国外市场经济国家主要通过建立健全下列制度,来加强职工劳动权益保护工作:(一)劳动立法为确保劳资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都建立了一套法律体系来保护劳工权利。首先,是在宪法中对劳动问题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规定。同时,不少国家对工会的权利单独立法,就劳动关系双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使宪法上规定的原则具有法律的可操作性。如一些国家颁布了集体合同法、职工委员会法、共决法等劳动法律法规,不仅明确了工会的权利与责任,同时也为权利的实现作出了规定,使工会在行使自己权…  相似文献   

12.
开展“创争”活动,是对员工学习权、发展权和精神文化权益的有效保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创建学习型企业存在五个障碍,可以通过五条途径和五项创新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3.
职工参与权是劳动力权人享有的通过参与公司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来促进公司发展,保障其权益的权利.从劳动力权的人权和财产(“物”)权属性来看,职工参与权的权利来源是职工(劳动者)所拥有的劳动力权而不是来源于政治与经济制度和劳动权.  相似文献   

14.
维护职工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维权的重点是要维护职工在劳动关系中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和劳动经济权益。工会通过民主管理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推动职工权益的实现。当前,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中职代会建设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存在不规范、简单化及缺乏实效、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依法落实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及拓展协商内容,规范协商程序,推动行业、工种(岗位)工资标准的制定,落实职工经济收入权,实现体面劳动,最终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极大影响了教师的健康和教学效果,也不利于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教师群体竞争加剧、高校内的部门冲突以及教学压力加大和高校教师角色定位模糊是形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解决职业倦怠问题则应在教师评价机制、高校决策机制以及教师自身定位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建立多层次保障职业健康和防治职业病的规制体系,其具体进路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日益增强、用人单位责任进一步强化、便捷高效原则更加突出、职业病防治监管主体多次转变。四条进路之间呈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表明我国职业病防治重点解决职业病诊断、鉴定及追责之困境,已将劳动者权益置于首位,摆脱了法律工具禁锢,而转向权益保障的价值目标。展望未来,尚可从匹配职业病诊断和鉴定机构的管辖级别、设立职业病鉴定中的听证程序、持续推行高效便民原则及实现对职业卫生监管直接责任人员的监察整合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背景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还很严重,这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亟需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  相似文献   

18.
学术职业是社会职业分工的一种,在日益专业化的学术制度中,大学成为学术职业的主要工作领地.学术自由是学术发展本身的需要,是学术职业的核心价值.中国的大学由于行政权力泛化侵害了学术活动的自主领域,使学术权力在大学权力结构中黯然隐失,大学教师权益弱化.为此,必须坚持学术至上,从学术职业的视角来探求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推进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企业职工的体面劳动包括企业职工的安全保护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知情参与权、职业发展权和身心健康权等六大权益。以六大权益为基础,设计构建企业职工体面劳动的测量指标体系,借助千人问卷调查实证分析我国企业职工体面劳动的现状,找出影响企业职工实现体面劳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推进我国企业职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对策与建议,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国家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社会有关中国在非企业劳工权益保护的争论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反映出中国企业对非洲国家劳工权益保护法律缺乏了解。通过对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劳工权益保护法律的梳理,可以发现不少非洲国家都有较为严格的劳工保护制度,在劳动合同、集体谈判、维护人身权、限制外国雇员数量等方面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需要在日常管理中更加注重劳工权益保护,重视集体谈判等机制,更好地保护所在国劳工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