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政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同时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也承担着塑造大学生法治观念的重大使命。本课题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视角出发,以课程教学中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为研究对象,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完善从四个维度提出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政课程要携手其他课程共同培根铸魂:一方面要坚守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关键、核心课程地位,守正马克思主义的“形、韵、味、魂”;另一方面,其他课程要坚持与思政课程同心、同向、同行,充分挖掘、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永恒主题和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帮助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以及培养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探索有效的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实现思政课教育功能和目的。  相似文献   

4.
“大思政”格局下,课程育人既要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也要注重发挥其他课程课程育人的支持作用。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突出价值观教育与实务性的专业学科,与思政课课程教育理念及目标是相耦合的。社会工作参与马原课程育人呈现出系统性、融入性、弥补性的特点,其行动实践赋予了马原课堂教学新的实践价值。其内在逻辑为:社会工作注重课堂的价值引领契合了思政课强化价值引领的内在要求,社会工作注重发挥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优化了传统思政课价值教育的路径,社会工作注重微观“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可以弥补思政课宏观整体性教学效果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根据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要求而设置的一门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重要作用,应将案例教学引入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让学生以“情感-体验-导行”的方式学习道德,在感悟中实现理性飞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创新创业教育是全日制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之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育学生树立正确成才观、职业观,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高校马列课教师在贯彻党中央、教育部关于“两课”教学改革方案,提高马列课教学质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党、国家及社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这其中既有来自社会和党内消极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部分马列课教师自身素质欠缺而又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有着直接关系。江泽民同志提出并在“七一”讲话中加以全面、深刻阐述的“三个代表”思想,为马列课教师队伍克服自身缺陷,提高基本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基本的遵循要求。  相似文献   

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国家培养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旭  董成稳 《工会论坛》2015,(2):133-134
世界遗产的重要程度决定了世界遗产教育的紧迫性。将世界遗产课程纳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体系,为世界遗产教育开辟了新途径。齐鲁工业大学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充分研究思政课和世界遗产课的内在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遗产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国普通高校将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首先对高校一年级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大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合并在一起,而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具有特定定位、特定内涵、特定任务的崭新课程,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本的创新的教材框架体系。教材改革必须与教育方法的改革相统一,才能真正落实党中央的精神,确保该门课程的实效性。因此,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运用“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是21世纪提出的新要求,更具恒常性和启发性;学生学习活动也更具主体性、实践性,对于高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百余年党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最丰富、最生动、最有力的宝贵资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在开展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上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在资源整合、师资水平、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党史专业素养,充分挖掘百余年党史与教材知识的链接点,采取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构建高校大思政“红色育人生态圈”,切实把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环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2.
高校设置思政课的制度安排是维护和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战略。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与思政课教学是互为表里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提升思政课课程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的价值意蕴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上存在思政课形塑国家主导思想与个人思想自决、思政课教学供给与学生学习需求、思政课影响潜隐与专业课绩效彰显等方面存在张力。因此,应建构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的路径,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作为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深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高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双师协同育人模式能弥补当前课程思政实施中的不足,思政课教师通过与非思政课教师团结协作,形成育人合力,增强育人实效。文章从“理论、现实、实践”三重维度分析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双师协同育人模式的可能性、紧迫性和操作性,厘清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双师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现实需要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使命和任务。构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机制,应从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建立教师互动合作机制、完善课程内容贯通机制、深化教学方式融合机制与构建教学过程规范机制等方面入手,这对于推进高校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课是在学校开始较早,也是开设时间较长的一门课程。通过中学历史与高校历史课程的对比分析,表明在不同阶段开设历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所侧重的,其指导意义是有所区别的。《中国近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结合“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理念,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阐述了开设此门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目标从人的素质结构出发,高校体育教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素质教育目标: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健身与健康教育等方面。同时与新教学指导纲要中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紧密相连的。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即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动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良好的课堂表达方法,能使学生信其言,进而信其人,最终信其道,从而有效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进课堂”、“进头脑”.  相似文献   

18.
法学的价值属性决定了法学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教育的目标。把学习“四史”与高校法学教育结合起来,是新时代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四史”与马克思主义法学教育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应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统领明确融入方向,以历史和现实为脉络构筑融入节点,多管齐下提升融入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观的形成、发展和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规律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形势”和“政策”两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一门专业的“形势学”与“政策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反映课程自身的特点和研究规律,而不是对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的机械相加和任意拼凑。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经验,提出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包括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统一性问题、“接地气”与“达真知”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