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 司法实践中,有的审判人员对于发回重审的案件,在制作裁判文书时,仍使用原案号。如朱××诉×××综合厂购销合同纠纷一案,一审于1988年6月20日作出了“东法经字(87)第7号”民事判决书。  相似文献   

2.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事实能否认定,必须有证据作基础.判决书是案件的审判结论,自应贯彻这一唯物主义的审判原则.民事判决书和行政判决书如此,刑事判决书中对证据要求得更高.过去写判决书,对证据在其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表现在刑事判决书上的是,证据还是知道要列举,但是举得笼统抽象.如有的使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被告人亦供认不讳”等公式化的套话,显得空洞无物;有的使用“被告人的上述罪行,有人证、物证、书证在卷,足以认定”等简单举证的神秘词句.表现在民事判决书上的是,多数的不写证据,少数的在叙事过程中提及证据,没有把证据提到判决书的内容要素中来.最高人民法院制订的判决书(包括解决实体问题的刑事裁定书  相似文献   

3.
在制作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时,除了文书的格式、内容要符合规定和写作要求外,还有两个问题应当引起注意。 一是在日期的表述上,有些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中采用的是“农历”,如“一九××年农历腊月×日”。二是在计量单位的表达上仍然沿用旧制,如宅基地长“×丈×尺×寸”,或长“×弓×尺×寸”,货物重“×斤×两”等。以上这类表述都是不规范的。  相似文献   

4.
不少基层人民法院在刑民案件判决书中的最后部份,往往写道:“如不服本判决,可于接到判决书次日起十日内向本院提出上诉状及副本,上诉于××人民法院。”这样表述法律所赋予被告人的上诉权利,似还有欠妥之处,值得注意。根据刑诉法和民诉法的规定精神,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既可以书面上诉,也可以口头上诉;既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最近见到有些贪污、盗窃、抢劫、诈骗等侵犯财产犯罪案件的判决书中,对赃款赃物的下落不作交代或者交代得不清楚。有的只认定赃款赃物的数量和价值,没有交代其去向;有的笼统地认定“赃款赃物大部被追回,少部分被挥霍”,何谓“大部”、“少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任何情况下,判决都只能产生于对案件的审理之后,而不能产生于对案件的审理之前。这是属于诉讼常识问题。但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地方却根据某个长官的意志为了赶浪头,往往先决定后交审判庭审理。个别案件甚至在开庭审理之前就把判决书打印好了。这样一来,就把法庭审判完全变成了一种为事先准备好的判决书加盖“合法”图章的形式。还有的法院把一切案件——不论是重大的还是一般的、疑难的还是简单的,统  相似文献   

7.
干部队伍中的“不作为”,通常是指某些干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没有热情,工作没有责任心,主观能动性不强,在其位不谋其政,遇事被动应付,冷漠麻木,敷衍塞责,回避、推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行为。干部队伍中的“不作为”,当前,在某些干部身上是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做“和尚”不撞“钟”,得过且过;有的对工作既无热情,更无激情,甚至还发牢骚、说怪话;有的工作拖沓,有惰性,领导没交办的、别人没干过的、文件没写明的,就懒得去做;有的故弄玄虚,明明按规定能办的事,偏要对方跑上几趟;有的对群众困难视而不见,对群众疾…  相似文献   

8.
<正> 再审程序,亦即审判监督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包括裁定,下同)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重新审理的一种特殊的诉讼程序。再审刑事判决书,则是经过再审后所作处理决定的法律文书。在审判实践中,由于有的审判人员对再审刑事判决书所具有的特点认识不清,因而在制作再审判决书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有必要加以探究。为论述方便起见,我们不妨先看一份再审刑事判决书。  相似文献   

9.
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然而据笔者对近期内开庭审理、且法院当庭宣判案件的判决书送达情况所作的统计,发现法院往往一两个星期才到看守所送一次判决书,一送就是一大摞,几乎没有按时限送达的,一般都在宣判后一周才送达,有的甚至十多天或更长。如王某故意伤害案,法院于4月24日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但直到5月15日王某仍没有收到判决书,其多次索要,监督检察干警也多次到法院催办,法院却以法律文书太多,判决书尚未写好或没有打…  相似文献   

10.
民事判决书在“本院查明”的前面列上“原告诉称”和“被告辩称”的内容,体现了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地位平等和人民法院办事公允的原则。这从形式上效果上看都是必要的。 但是,对“原告诉称”和“被告辩称”如何写法?它与民事判决书其他项目的内容是什么关系?目前在认识上和制作上还不尽一致。有的审判人员认  相似文献   

11.
当前有些判决书在引用法律条款和刑期计算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啊到判决书的质量和严肃性。有的判决书在科刑时,除了引用与量刑有关的刑法条款外,还引用了刑法中关于什么是  相似文献   

12.
一审民事判决书的尾部必须载明当事人的上诉权利、上诉期限以及上诉法院,即“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法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告知了当事人,尤其是败诉方当事人还有一次申辩的机会。笔者认为,判决书中还应当告知当事人在判决生效后有到检察机关申诉的权利。1.有效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当事人只知道有上诉权,一旦错过上诉期或因无力支付上诉费,只能被迫接受判决,而不知自己尚有向检察机关申诉的权利,使得其因司法不公而受到的损…  相似文献   

13.
最近,发现有的民事判决书或调解书在判决或调解的具体内容之后写有“以上各项,自本判决(调解)书生效后××日内执行完毕”,或“以上各项,自本判决(调解)书送达后××日内执行完毕”。我认为应该  相似文献   

14.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辽宁沈阳的一些民工由于拿到判决书之后无法兑现,于是公开叫卖法院的判决书,将653万元的执行款以550万元贱卖。针对这种现象,学术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判决书得不到执行,如果不允许当事人通过转让债权的方式实现债权,没有道理可言。但也有学者认为,判决书不能买卖,即使购买了判决书,要想申请执行,会遭遇法律难题。因为法律所规定的申请执行权或者请求执行权是不能转让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负责人认为不反对、也不提倡当事人买卖判决书,但是准备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加以调整和规范。在中国并非没…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指的强制戒毒时间是指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人员被公安机关强制戒毒至发现还有犯罪行为未处理,终止强制戒毒所内戒毒,依法转为刑事案件时的这段时间。强制戒毒时间能否折抵刑期,在法院系统内部或检、法两家均存在分歧,有的法院刑事判决书中将强制戒毒时间折抵了刑期,有的法院又没有折抵刑期,显失法律的威严、  相似文献   

16.
最近连续看到两则在网上被爆炒的消息,都与并不存在的2005年2月29日有关。一则是说某法院判决某被告人有期徒刑6个月,判决书确定的刑满释放日期为2005年2月29日,但2005年并不是闰年,根本就没有2月29日。因为之前一直没发现这一错误,临到释放日期,急坏了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也难坏了检察院驻监狱的检察官。最后只有通过法院重新裁定,将刑满释放日期确定为2005年2月28日才算了结。另一则是说某法院对某被告人一年的有期徒刑计算有误,判决书写明刑期起止日期为“2004年3月30日至2005年2月29日”,少了一个月。这一次幸亏被及时发现,一起错误得以避免。两份判决书之所以出现错误,都是“2月29日”惹的祸。其实稍有  相似文献   

17.
浅议执行程序中的举证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对于审判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于执行工作而言,证据是否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目前认识不统一。有的认为,执行人员只要按判决书把“债”讨回来即可,无需调查取证。还有的认为,执行案件不存在证据运用问题,执行标的不同于诉讼标的,具备非抗辩性。但笔者认为,执行案件同诉讼案件一样,都需要必要的证据材料,这不仅是为了贯彻民诉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更是为了规范执行工作,防止执行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保证严肃执法,克服“执行难”,治理“执行乱”的需要。在民诉法中,执行程序归入专门章节,使之成为整个…  相似文献   

18.
熟悉周群的同行,有的说她“像山溪水那样清纯”,也有的说“似万年青这般朴实”,还有的说“如庄稼人一样勤奋”。走近她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人们才有了自己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如此学法     
1月31日,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称:“2008年还有一批含三聚氰胺的乳制品没被销毁,现在有的又流到市场上去了。”但她没有透露这批问题乳制品的数量以及流向。  相似文献   

20.
在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屡打不绝的今天,安全生产领域也同样受到侵蚀和影响。如安全生产工作最常用的手段安全检查,常常是人车未动,电话先行,被检查单位早早得到通知,有充分时间做准备;有的走马观花,身人心不入;有的只把眼光停留在“本本”上,还有的对安全要求不懂不会,看不出问题和隐患,起不到应有的检查效果。少数基层单位和企业专门为检查打起了“基础”。上级要听汇报,就把做没做的工作都拢进来,加班加点,在文字材料上“精雕细刻”,汇报得头头是道;上级要查看记录,连夜加班补登记;上级要检查现场,就挑出好的企业或规范些企业,早早地通知做好了准备,“应付”检查组。有的甚至编造数字,瞒报事故,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