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农村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全峰 《理论学刊》2006,1(12):75-7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农村所处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一、农村利益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的平衡与稳定中西方的思想家和哲人自古就有和谐社会的构想。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所强调的“贵和”,突出了社会体系内部的秩序和谐;西方的柏拉图、黑格尔渴望幸福美满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法国)1864年更是直接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命题,期盼社会各阶级实现利益一致基础上的联合。建立平等互助、…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有史以来,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只要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及其传说中,见闻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责和”,以及“责和”的重要性和怎样构楚“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而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从哲学角度理解,和谐的社会关系就是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观、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是妥善处理上述三种关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注重和谐即贵和.中国传统文化贵和特质表现在偏重和谐矛盾同一性的辩证思维、普遍和谐的思想、自然内部和谐的思想、人与自然内部和谐的思想、人与人和谐的思想、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人自身内部和谐的思想、国家、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和谐的思想八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贵和思想具有思辨性与实用性统一、多样性与层次性统一、主导性与非主导性统一、超时空性与负面性统一、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统一五大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贵和特质作为中国的具体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规定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张兆奇 《理论学刊》2004,(12):25-2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作为我党应该提高的五大执政能力和总体目标之一 ,这是我们党集 5 5年执政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全新结论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问题的全新认识。因此 ,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和谐体系 ,包括大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要求矛盾的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 ,最终表现为双赢或多赢。具体说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既要强…  相似文献   

6.
黄建伟 《求实》2006,(2):53-56
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当前,我国的国内形势较为严峻,尤其是利益失衡、贫富失衡、城乡失衡、地区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和人与自然失衡比较严重。这六大失衡实际上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必须进行治理。唯此,才能实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和落实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关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与基层党组织的关系密切,与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能不能以及怎样发挥作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儒家和谐论有三个重点:(1)强调“和”与“人和”及“和谐”的极端重要性:一是强调“和”是礼的重要体现,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学而》)。二是把“和”看作是天下之正道,“和者,天地之正道也”,所以为人处世都要讲究“贵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子路》)。三是强调“和”是最高的德性,“德莫大于和[”2](《循天之道》)。四是强调“人和”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公孙丑下》)。(2)提出中庸是实现和谐的方法。中庸也可叫中行、中道,其含义有三:一是要求人们在待人…  相似文献   

9.
纪涛 《探索》2005,(2):20-22
本文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及主要特征;论证了构建“和谐社会”应主要把握五个辨证统一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并联系实际,提出了构建县市区域“和谐社会”所采取的政策设想。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立婕 《求实》2006,34(3):59-63
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和谐社会中“经济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都要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来实现,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最终通过上述几个和谐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结合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相继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的执政理念。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原则。那么,“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关系?本文主要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指出:“加快建设‘法治浙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并要求“努力建设‘法治浙江’,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将建设“法治浙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法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主义的特征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长鑫 《唯实》2007,(3):82-8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涵着一个全新的命题即“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是制度和谐的社会,是人际关系全面和谐的社会,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自身和谐的社会。要倡导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营造和谐社会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德勇 《求实》2006,1(1):4-7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刻地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主要是从与人相关的四个方面的关系来论述的。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博览之窗     
《先锋队》2006,(20)
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石国兴、高志文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识、情感、意志等)的协调统一;其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要实现和保持社会成…  相似文献   

16.
“和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道德范畴,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达到人与人自身、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三方面关系的协调。从这三方面来看,人生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精神支撑,新型的利益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驱动力,合理的自然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领导干部的心理和谐与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刘军汉 《学习论坛》2007,23(9):57-59
中原文化所蕴含的热爱祖国、诚信友善、隆礼贵和、崇仁尚义、兼容并包、宽厚谦逊、民胞物与的道德追求和民族品格,必将对构建河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符合人类共同愿望、具有很高认同度和极强感召力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谐社会始终是以“人”作为判定依据、核心要素和关注焦点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法治理念应当是“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20.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对群体性事件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林  高映 《理论学刊》2005,(11):99-100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群体性事件,就是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一、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对此,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早就作过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和谐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勾画的美好图景,而且还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