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彼德·罗歇尔教授是德国哥廷根大学资深教授、德国著名的政党研究专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他作为我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的合作导师,就一些问题回答了我的提问。问:德国社会民主党在2002年议会大选中获胜,再次成为执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现状如何?罗歇尔  相似文献   

2.
关怀与教诲     
张鸿奎 《民主》2005,(5):34-35
我是1953年加入民进组织的,至今已有50多年了。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得到民进组织的诸多关怀和帮助,特别是在与民进中央几位领导人的工作接触中更是受到了极其深刻的教育,使我终身难忘。民进首任主席马叙伦是民进主要创始人,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等要职,同时也是教育部第  相似文献   

3.
傅培言 《侨园》2014,(11):2-3
<正>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第二次欢迎各位和我以及我夫人一起庆祝德国国庆日。这个特殊的2014年是个回顾一些路标的年份,而这些路标不仪仪影响了德国的历史。有两个日子特别黑暗:100年前,萨拉热窝的两声枪响使欧洲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75年前,德国当时的独裁政权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继而犯下史无前例的痛苦和不公。但是,2014年我们也要庆祝德国和欧洲史上的一个闪亮时刻。25年前,柏林墙倒塌了。数月后,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终成现实。这个日子结束了我国数十年的分裂。同时它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双元制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其成功的背后有科学的治理体系作为支撑.研究德国双元制教育治理体系涉及不同维度、多种要素的复杂关系,要揭示其治理活动规律和特点就须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使用第三代文化历史活动理论(CHAT),对双元制教育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分工等活动要素展开分析,展现双元制教育治理活动的全貌,进而剖析各活动要素内部或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可发现推动双元制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通过对德国联邦、商会或州、教育机构三个层级中五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治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德国双元制教育治理体系具有纵向协调、横向协同的多层级治理结构,采用以立法及规范为导向的制度化协调机制,在教育教学组织实施层面呈现企业主导、校企相对独立运行、自上而下双轨治理的基本特点.这些新认识对全面了解德国双元制教育以及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程俊辉  李克倩 《学理论》2010,(15):244-245
在介绍德国职业定向的相关理论与德国高级文理中学的职业定向的实践操作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我国普通高中职业指导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索适合我国普通高中的职业指导的理论,力求使普通高中职业指导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为普通高中职业指导的教学服务,为实现"大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石晓东  龙筱刚 《学理论》2010,(26):273-274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一种特色鲜明的职教师资培养的方式,为更好地借鉴这一模式,总结了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并根据宁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1981年,教育部派我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当时到国外学习和工作的人还不多,我十分珍惜这一宝贵的机会,努力参与钢铁冶金新技术的开拓,并旁听了宏观经济学等课程。1983年在瑞典兰塞尔钢铁公司作了两年多技术副总经理,在实践中积累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这些国外的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它大大地开拓了我的眼界,为后来在经济转型中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约·魏德迈,德国和美国的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友.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1818年生于德国,曾参加德国1848年革命并在普鲁士恐怖统治下传播过马克思主义.1851年移居美国,经常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保持通信联系.1852年在纽约组织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无产者同盟”.曾主编《革命》和《改革》期刊.马克思对魏德迈评价很高,称他为社会主义在美国的代言人.在1852年3月5日致魏德迈的信中,马克思概括地表述了  相似文献   

9.
高荣伟 《侨园》2012,(2):60-61
父亲和舅舅一个生活在大陆,一个生活在台湾.他们分别在一个炎热的夏季和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走了,留给我的是无限的伤痛以及无尽的哀思……年幼时,我常坐在冬夜的火塘旁,听家人述说着关于父亲和舅舅的故事,品味着他们人生道路的曲折和艰辛.从小时候记事起,我就感到低人一等,其原因在于我家有海外关系.父亲兄弟三人,父亲是老小,大伯和二伯在1948年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在大陆时他们两个分别在国民党交通部和教育部任职.  相似文献   

10.
《廉政文化研究》2011,(4):16-20
2011年9月23日,中央纪委研究室和驻教育部纪检组监察局组织在江苏南通召开全国教育纪检监察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暨高校廉政研究机构第五次联席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1.
我于2008年10月1日到德国首都柏林,在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今年4月1日是我该回国的日子。就在我回国的前夕,即3月28日,我有幸零距离地观察了德国左翼反对资本主义危机大游行,并有点感触和感想。现在写出来,跟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2.
田文莲 《民主》2005,(4):32-32
我今年84岁,是会龄48年的民进会员。我因社会关系问题,久久不能参加共产党,抱着先入民进接受党的教育为以后参加共产党创造条件的思想,于1956年入会,1957年由学校调到民进省委机关,做组织工作。当时民进辽宁省委会主委是车向忱副省长(同时还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车老经常教育我们“促进会”就要做“促进派”,要为党的统战工作打开局面,时时事事都做“促进派”。在民进工作期间,经常组织学习,听报告,从各方面接受党的教育。领导对我也大胆使用,多方培养,使我政治方向明,思想有提高,工作干劲大,曾三次进京参加民进中央的工作会议,特别是民进中央第三次代表大会期间,我有幸见到了毛主席,倍受教育和鼓舞。  相似文献   

13.
两件往事     
五十年前,我在欧洲旅行,考察那里的新闻和教育事业时,遇到两件事情,使我至今感到困惑。 一件是一九三四年秋冬至一九三五年春,我从英国伦敦到达了德国的柏林,我因旅囊不裕,不住旅馆,不住公寓,而在柏林却劳顿堡区向德国居民租了一间有家具的房间住。该地距康德街不远,交通甚为方便。 我在柏林无熟人,既无中国朋友,更没有什么外国朋友,可以说没有人知道我的住处。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7,(6)
正去年夏天,我飞到德国看望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儿一家住在法兰克福郊区的一个小镇上。我的外孙贝贝已经9岁了,从小在德国长大,他生活学习的环境怎样,这是我十分关心的。在法兰克福机场,一下飞机,我就见到了女儿一家。贝贝一见到我高兴地说:"外婆,您好!您一路辛苦了!"完全是一副大人说话的腔调。我想起两年前他和他妈妈一起回国来看我,一进屋,他就问:"外婆,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做的吗?"这让我很欣慰。虽然外孙是个独生  相似文献   

15.
我所看到的德国职业教育的“双轨制”王宽让1997年9月,我们陕西成人教育考察团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受到了很大启发。还是在国内的时候就听人说,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轨制”闻名于世,来德国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德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  相似文献   

16.
宋琳琳 《学理论》2014,(20):232-233
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同质化"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使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就业困难。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对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就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应采取的模式探析如下:以就业为导向;系统化培养;产教结合;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市场办学力量。  相似文献   

17.
《民主》2017,(6)
<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国家正式恢复高考,适年我刚好14岁,初中毕业。我找到学校领导,要求考试。校长告诉我说,教育部有规定,应届初中毕业生不准参加高考。提前参加高考不能如愿,怨自己没能早两年出生,只能按部就班续考常宁一中读高中。这时学校教学开始"拨乱反正",注重抓教学,每学期一个月的劳动假没有  相似文献   

18.
王银 《瞭望》2002,(20)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的日子是1922年5月5日。这一天,对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1818年5月5日,在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一个犹太人家里,出生了一个深刻影响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人。他就是卡尔·马克思。80年前的中国,民族灾难深重,人民水深火热。一批年轻人选定这一天作为青年团组织成立的日子,表明了他们在黑暗中苦苦求索光明之路得出的结论,寄  相似文献   

19.
波恩专电 2月13日至14日,在莱茵河畔的波恩,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和民主德国最高会议主席莫德罗进行了会晤;同时,在加拿大的渥太华河畔的渥太华,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23国外长会议的两个德国和二次大战4个战胜国美、苏、英、法外长商议通过了为实现德国统一召开外长会议的声明。同一时间,在不同场合谈论同一个问题,这不能不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这也预示着德国统一进程的加速势头。  相似文献   

20.
任均  王克明 《各界》2011,(2):22-24
我是在延安结的婚。我的五个孩子里,头两个是在延安生的。一个是大儿子延风,一个是大女儿乔乔。 1942年夏天,在延安平剧院工作时,组织上批准我和一达结婚了。我们分配到了一个小窑洞,俩人把自己的东西都放在这个窑洞里,就算是成家了。可是,只有我拿来了从家里带到延安的被子褥子,和一个小柳条箱子,一达却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