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诵”,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摩”意为“长者”、“老师”,毕摩即“念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和仪式活动家。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彝学专家马学良教授曾经指出,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也就是说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彝族民间知识分子。彝族独特的文化之所以传承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毕摩运用彝文(基本字1000个左右)撰写并世代传抄,或者以口诵记忆方式传承下来的。彝族文化遗产大量地保存在毕摩的彝文典籍中,所以彝文文献以及口碑文献习惯上被统称为毕摩经,也称毕摩文化。  相似文献   

2.
“毕摩”是彝族民间从事祭祀活动的人。彝文写作,近几年学术界都称之为“经师”。就其原本的意思,口语上称“祭师”比较通俗易懂。只是因为滇、川、黔、桂四省区各地彝语存在方言问题,汉字译音写法很多。有毕摩、毕姆、比莫、比摩、比姆、白莫、白马、拜、呗耄、布慕,以及阿比、阿毕和西波、觋巴等等。各地彝族语音  相似文献   

3.
起云金 《今日民族》2005,(10):42-43
在每年农历2月初8的大姚昙华“插花节”上有一个重要仪式,祭马樱花。祭台的中央放一棵美丽鲜红的马樱花,树旁蹲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一位头戴法帽,身穿法衣,手拿法器的毕摩端一碗净水,口诵经文,向东西南北中进行祭祀,这个神圣的祭祀仪式,主角就是这个德高望重,口念经文的毕摩。毕摩在昙华彝族人民中有着崇高地位并起着重要作用,现在昙华仅有两位毕摩。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和载体。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医学、道德、伦理、科技、风俗、礼仪等方面。毕摩在彝族生活中的地位很高…  相似文献   

4.
论彝族毕摩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摩对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作出了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门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称“毕摩特依”(祭祀书);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称“卓卓特依(民间文学)。本文阐述毕摩及毕摩文学与彝族文学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发展,从创作历史看,卓卓特依(民间文学)要晚于毕摩文学,因此彝族文学是随着部分毕摩的社会职能的改变,即从祭师—经师—歌师的角色衍化而来的,客观上促使彝文应用从宗教领域向民间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伸张。  相似文献   

5.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纳苏”、“诺苏”等20多个支系,早在远古时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过着游牧或农耕为主的生活。云南是彝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大部分市县都有彝族分布,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据1997年底统计,全省彝族人口4284万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六大方言;彝文文献达万卷之多,真实地记述了彝族历史、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科学文…  相似文献   

6.
归根到底,文化总是由生存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因为特定目的而创造的.因此,文化的意义和生命力只存在于其被创造、传承的特定生态环境中,离开这一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该文化的意义与生命力或将丧失,或将发生转变.作为彝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毕摩以及毕摩信仰,在彝族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以及文化传承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毕摩及其信仰的存续有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只有在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彝族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这一环境中,毕摩及其信仰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和生命力.一旦脱离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毕摩以及毕摩信仰无论在意义的层面,还是现实的层面,都必将丧失其生命力.围绕着楚雄市彝人古镇一位德高望重的彝族毕摩死亡原因所发生的主、客位争议,深刻地揭示了毕摩及其信仰存在的意义和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论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彝族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民族文化旅游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开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探讨了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认为它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开发潜力,并以四川凉山美姑县为例,提出了毕摩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铜鼓,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语称“吉普古则”。古语里面有即汉译“打铜鼓,响四方。”所以凉山彝族对于铜鼓是不陌生的,在历史上曾与铜鼓有过关系。现就笔者工作中调查收集的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彝族星月历     
前言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他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四位。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一位。云南省的彝族有三百三十五万多人。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的一个彝族自治州。省、州党委和政府对楚雄彝族自治州组织翻译古典彝书和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工作十分重视,多次给予表彰和嘉奖。并在一九八二年一月批准成立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彝文研究室一成立,就大量征集古典彝书;召开彝族古代文化知识分子“毕摩”座谈会,为毕摩落实政策;举办国际音标学习班,请省语委张廷宪、马忠英等同志来讲授国际音标知识;又举办了彝文学习班,请张先、施学生等  相似文献   

10.
论彝族毕摩的性质及历史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毕摩是彝族社会中从事原始祭祀的祭司 ,其中不少毕摩又是彝族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作者对毕摩的源流进行了探讨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毕摩的性质进行了分析 ,并对其贡献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彝族男子传统的发式———天菩萨、英雄节天菩萨,彝语叫“子尔”。彝族男子的前脑门一小片头发稍长,其余部分剪短。这一小撮头发俗称“天菩萨”,它象征男人的尊严。据说这是神灵之所在,千万不能触摸。彝族男子的头上用长达十米的青布或蓝布包裹,在左前方(有的在右前方)扎成一锥形的“英雄结”,彝语叫“子帖”。青年男子的英雄结细如竹笋,斜插额上,长约三十厘米。老年男子的英雄结较粗,盘于额中,有的在头顶突起,正中冲天。男子的右耳(或左耳)上戴有红、黄大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整理、编辑:阿土)彝族民间禁忌(一)彝族民间禁…  相似文献   

12.
论自然宗教、原始宗教和彝族毕摩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自然宗教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带有“动物性质”的意识形态;而原始宗教是有“幻想的反映”的原始氏族社会意识,二者并不等同。毕摩源于彝族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祭司,其产生一方面与彝族的原始宗教息息相关,一方面与彝族的原始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彝族人居贵州历史悠久,主要聚居在毗邻滇蜀交界的黔西北乌蒙山区,世代沿袭传统的农牧经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曾经建立过地方政权。它有自己创造的民族文字,遗留有大批的彝文典籍和金石碑刻传世,绚丽多彩的彝族传统文化,”又以毕摩文化构成为其重要的特色,精深秘奥,源远流长。在贵州高原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百花园中,彝族的毕摩文化可以说是兀立群芳而独树一帜。但是,毕摩文化仅是彝族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它在彝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十分深厚,可以说不了解毕摩文化,就难以窥奥理解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体系。(一)毕摩和…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明背景下云南楚雄彝族毕摩及其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摩是彝族民间传统知识和生存经验的集大成者,毕摩文化是彝族先民围绕毕摩所创造出来的有关信仰、仪式、职能定义、传承规则和历史等的总和.在彝族传统文化背景下,毕摩及其文化始终密切配合其长期持续的农耕生计方式而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传承.但是,在现代文明背景下,社会意识的强化对毕摩及其文化的发展变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导致毕摩在社会地位、规模数量、人员结构、文化素质、职能作用、传承方式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毕摩文化的变迁脱离了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神秘性、实用性、多样性向大众化、规范化、表演化和被遗产化转变.  相似文献   

15.
彝族支系较多,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不同的彝族自称、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本文认为彝语氏族地名的由来与彝族自称或亚自称产生的根缘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ne55mu21(耐姆)分支习俗是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及其彝语氏族地名众多的最主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毕摩是彝族原始宗教祭祀的主持人,不仅拥有古代彝族文书典籍的编撰权力,还履行着占验民族吉凶的"神判"职能,对彝族宗教文明传承起着决定性作用,彝族毕摩档案是毕摩以历时性的书写方式记录整理的直接反映彝族社会面貌的历史文献,由于毕摩是其创作、沿用、传抄与保存的唯一主体,使得彝族毕摩档案具备了鲜明的宗教属性,并以其"准道德"的伦理关怀、非宗教范畴的情感超越性以及体察生命的人性哲思,构筑了原始宗教的美学框架。  相似文献   

17.
版图上的昭通,位于滇东北部,楔入川、黔交界地。西北、东南分别与四川凉山和贵州毕节两个彝族聚居区为邻。境内气候温和,然冬季酷冷。历史上这里曾是彝族聚居的地方。全区现有彝族14.2万,属于区内主体民族之一。四川凉山彝族传说,昭通是其祖先的居住地,彝语称“滋滋扑窝”。是否彝族为昭通最早的民族?民国《昭通县志稿·种族》记:“昭之为地本属荒服,地广人稀。旧《志》所载,最古者莫如徭人,其次曰夷(彝)曰苗曰回等0……,徭人又号曰马湖子。其俗穴地而居,或处山岭。均另筑高堆,下留一门以为出入。今四乡多有之,或名梁王堆…  相似文献   

18.
彝文     
彝文是我国彝族自古相传的一种文字,又称“?文”或“韪书”,亦直接称为“倮倮文”“毕摩文”及“西波文”。它是彝族男性巫师毕摩(昆明地区称西波)书符画咒的工具。多以竹片锤碎一端醮鸡血或木炭锅烟写在木板上。近汉地者亦用笔、墨、草纸等书写。其字方形,颇似篆书,像仿照汉字制成。书法有从左至右直行和从右至左横行两种。已发现的毕摩手抄彝文经典种类很多,卷帙浩繁。内容除毕摩的祭祀经和占卜经外,还有许多具有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神话、伦理、谱牒、律历、医药等方面的典籍。其中已翻译成汉文的有《西南彝志》、《洪水泛滥史》、《水西制度》、《水西传全集》、《德布氏史略》、《德施氏史  相似文献   

19.
元代西南彝族地区创立的土司制度,以其深厚的彝族社会历史状况为基础,以元王朝治理中国西南的总政策为背景。元王朝以战争为主要手段,统一西南,征剿彝族根深蒂固的地方政权势力,降服之后即委以各种职衔,规定任命、承袭、赏罚、贡赋等内容,渐次推行土司制度。在社会政治大变革中,彝族土司叛服无常,反抗不断,终元之世,确立影响深远的彝族地区土司制度,值得再探索。  相似文献   

20.
四川的藏族     
四川的藏族主要居住在川西北高原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据最近一次人口调查 ,四川的藏族人口有108万多人。早在汉代 ,今四川藏区就有冉、、白狼、白马等藏族部落。元、明、清三朝 ,四川藏区分别受中央王朝分封的土司统治 ,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废除。在四川藏区 ,土司、头人和上层喇嘛是统治者 ,农奴则被称为“差巴”和“科巴”。由于居住的不同 ,四川的藏族有多种称呼 ,川西北牧区为“安多哇” ,西部藏区称“康巴” ,阿坝南部及甘孜东部的农区藏族称“哥邻”或“嘉戒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