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32年5月.我的家乡连江县合山村成立了党支部.我哥哥宋遵福任党支部书记.我是支部委员。那时.我已经33岁了,组织上交给我的主要任务是跑地下交通.经常和县委书记杨而菖联系.为县委机关送文件,搞联络。合山村的地下交通站就设在我家里。  相似文献   

2.
于斐 《求贤》2011,(12):50-50
在公司.我素有“老黄牛”之称。该我做的,不该我做的,都被我一个人包揽了。别人喝茶聊天时.我却忙得团团转。 因此.同事和上司虽然倚重我,但这种重视却让我喘不过气来.同事们经常动不动就丢过来一个文件夹,让我帮他们做:上司有什么事.也都是直接把材料往我桌上一放.让我抓紧时间完成。尽管颇有怨言,但我还是战战兢兢地接受了。  相似文献   

3.
我觉得得这个奖我很惶恐。我没有尽我最大的努力,因为眼睛、腿脚限制。我的工作大家协力做的居多。我今天能够获得国家如此大奖.我觉得我只能尽有生之力.把后面的同志能带.多少带多少.带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去。  相似文献   

4.
李桂英 《求贤》2009,(8):8-8
说起来.我也接近共和国的同龄人。在我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帮助我解难、教育我奋进的老领导、老同事。其中最难忘的是三十余年前任一机局党校校长的张焕莲同志。当时,我在某军工企业担任分管政工的副书记,经常被派到党校学习。因为我毕业于天津师院中文系.党校老师经常交给我一些拟简报稿、写黑板报的任务.渐渐地党校领导熟悉了我.并对我产生了良好的印象。1977年,是这位老校长把我从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推荐到局机关.从事党的组织工作。老人家从市委老干部局顾问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每次见到她.总是给我讲革命故事.进行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5.
陈宝贵 《求贤》2009,(5):17-17
1949年10月1日.是共和国的生日.也是我的生日。 当我第一次睁开眼睛.迎来的便是新中国的黎明。60年的阳光沐浴.60年的风雨磨练.使我由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获得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回首走过的道路,我感触最深的是我前进每一步都离不开祖国母亲对我的哺育.我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  相似文献   

6.
彭真回乡记     
孟昭庚 《党史纵览》2011,(10):17-19
一 1986年5月下旬.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彭真.离京外出视察工作。在赴山西的火车上,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都劝我顺路到老家看一看,我考虑再三.还是不去为好。我那个村里至今派性残余还没有消除.我家里在‘文化大革命’中死T3口人.亲属心中还有气.我回去了他们可能会产生别的想法。虽然我很想回去给老母...  相似文献   

7.
由上海到北京的列车上,许多大人都乐意逗我说话。有人问我去北京干什么。我答不出.就反问他们去北京干什么。他们说出差.我想我也是出差罢。那是1968年。我4岁半,是我第一次离开外婆家.离开上海.所以我只跟会讲上海话的人讲话。  相似文献   

8.
马句 《北京党史》2013,(1):57-60
1946至1948年胡适任北京大学校长.这期间我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学习.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生运动.对胡适校长的言行很关注。他在学生集会上的讲话.我大多在场.他在北平的讲演.发表的文章.记者访他的报道.我都注意看。他在北大的往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现粗略回忆.写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志荣 《求贤》2011,(8):20-20
每当我唱起“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下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党啊,党啊,亲爱的党啊,您用甘甜的乳汁把我喂养大.教我学走路.教我学文化……”我都能从内心感受到对党的深情。这些红歌,我从少年唱到青年又唱到中年,红歌和红色箴言激励我一生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10.
我生于1921年,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和西南联大数学系.抗战时期,我的伯父孙越崎支援抗战并开发大后方煤业.到四川任天府煤矿等四个煤矿总经理.我也随其到大后方读书.于1945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经济系。毕业以后.曾先后在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淮南煤矿当职员。1948年冬父亲孙英坡叫我回北京(时称北平).于是我回到北平接手福兴面粉厂。时值中国旧制度崩溃、新中国建立之际.每个人都在考虑去留问题。我选择留下来.开始正式介入国家的政治生活。此后的60年.我一直生活与工作在北京.经历了国家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11.
工作变奏曲     
大学毕业后.我进了一家私企.工作半年后,我当上了一个部门的小小主管,从那时起,我的自信心得到了不小的满足.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每天的小小成就感都源于下属对我工作能力的信服和对我所作出决策的认同,每天工作并快乐着。但在这家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在我父母的强烈要求下,我应聘到家乡的一所高中任教。  相似文献   

12.
王占明  沐海 《求贤》2006,(8):28-29
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演出.我认识了她——湘女,1米66的个头.长得亭亭玉立.端庄秀美,她那清脆悦耳的歌声纷我留下了板深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一直渴望听到她的歌声.那是一种令人终生难忘的天籁之声。然而每次坐在电视机前.我都是在期望中等待,在遗憾中离去。时间一长.竟有点将她淡忘的感觉.直到最近,观看电视剧《新英雄虎胆》,最后的主题歌《白桦林》一下子将我吸引.声音是那样的甜美流畅、音色清晰明亮,歌毕余音萦绕我有点茫然,  相似文献   

13.
孩子上高中后.因为学习负担很重.我便放松了对他课余上网时间的管理。平时上网.我都让他在我办公室的电脑上查资料。直到某天周末孩子带着一身烟味回家.我就知道他肯定是进网吧了。责问中,我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我说:“网吧不是实行实名制上网吗?没有身份证,你如何能上网呢?”孩子说:“老妈.你真是个老土。如今的网吧老板准备了很多身份证.学生进网吧.可以用网吧老板准备的身份证代替。”听了孩子的话.我利用双休日半信半疑地走访调查了武汉近30家网吧.发现30个网吧中有26个存在未成年人上网的问题.仅姚家岭的一家网吧就有15个未成年人上网。  相似文献   

14.
1924年.我出生在军阀混战的北京.我的父亲姚继明参加过1926年的北伐战争和1929年的反蒋战争.父亲长年奔波在外.所以六岁之前.我都没有见过父亲.是和母亲一起生活在爷爷家.1929年反蒋战争失败后.父亲回到北平.一家人从北平郊区的姚家坟村搬到了和平门内后细瓦厂的一座二层小楼.从此我们开始了城里人的生活。在绒线胡同小学毕业后.我报考了师大女附中。  相似文献   

15.
“兄弟今天到这里来.要对佛教的救亡同胞讲几句话。我这次的讲演是没有准备的。各位同胞.我不是你们所想像的大彻大悟的人.但我有一个直觉.假使中国亡了的话.全国人民都成为亡国奴.那么和尚也一定成为亡国和尚.  相似文献   

16.
韩忠旗  胡杰  衣林 《世纪桥》2005,(1):36-39
1976年阴雨连绵的一天.我和老伴坐在房间里。这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邮递员递过来一封信.是我敬爱的老首长刘英来的信。信上赫然展现在我眼前几个熟悉的大字:”小韩你好!”这亲切的称呼是我多少年没有听到了.她把我带回了令人难忘的岁月。  相似文献   

17.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1,(4):71-71
1.此处省略N个字。2.埋起来。3.眼要是红了,心就黑了。4.当托,你比我有经验。5.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就精神多了。6.你眼睛带电,一电电死一片。7.我看不起你。8.和谐社会讲究淡定。9.养猪的怎么干出狐狸的事。10.我人才,你天才,不就比我多个二。  相似文献   

18.
陈宝贵 《求贤》2011,(4):10-10
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刚一睁开眼睛,祖国已是黎明。可我比同龄人更幸运.因为我和新中国同一天生日。尤其10月1日这天.我迎来的不仅是和全国人民同庆的喜悦,而且还有几许让我永生难忘的感动。2008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圈成立59周年纪念日,也是我渡过的一个不平常的生日。  相似文献   

19.
杜丹阳 《求贤》2010,(9):20-20
我是一名选调生.刚到组织部门工作一年。这一年使我对“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的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被分配到组织部门工作.我觉得非常自豪,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最初对组工干部这个优秀群体并不了解.我曾经认为组织工作的特殊之处只是要求从事它的人多一分沉稳和严谨.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渐渐认识到.做好组织工作对一名组工干部有着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万方中 《廉政瞭望》2014,(10):57-57
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毕业后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